- 最后登录
- 2009-10-23
- 在线时间
- 106 小时
- 威望
- 2503 点
- 金钱
- 13666 点
- 注册时间
- 2008-8-3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873
- 精华
- 0
- 积分
- 5512
- UID
- 21171
 
|
<p><strong>艺术双年展还是超级大卖场?</strong></p><p><img src="http://web.xwwb.com/newsimg/20080909848491.jpg" alt="" /></p><p>随着一声汽笛鸣响,2008上海双年展昨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强调“以人为本”的双年展,吸引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59人(组)艺术家,由“梦想广场”、“迁徙家园”、“移居年代”三部分探索城市化的丰富内涵。然而,展览中的飞机降落、蚂蚁爬墙等也让不少现场观众疑惑:难道这就是双年展所传递的城市内涵? <br /><br /> 悖论一 <br /><br /> 开幕式?见面会? <br /><br /> 不少艺术展览开幕,现场就成了一群熟面孔相聚、寒暄、聊天的派对,这在艺术圈内司空见惯。上海双年展似乎也未能免俗。来自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机构负责人出现在昨日的开幕式上,彼此点头微笑,驻足寒暄,俨然一场盛大的艺术派对。 <br /><br /> “这是在看人,还是在看艺术品?”有人调侃了起来。作为学术平台,双年展呈现的是探讨当代艺术前沿及其问题的作品。然而,环顾现场,几百位VIP嘉宾——与当代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群,却对身边的展品几乎熟视无睹,更关注的是又碰到了哪位故友,打听最近在忙于什么创作或者展览。这里,也成为各种艺术展览宣传的最佳平台,各路人马背包里都装着厚厚一叠邀请函。至于双年展作品的学术探讨则很少听到,通常就一个“好”字概括。 <br /><br /> 悖论二 <br /><br /> 大众化?学术化? <br /><br /> “来了几次双年展,终于可以接受装置了。”这是两位中年妇女在双年展现场的有感而发。这对主办方来说,是件很欣慰的事,因为美术馆举办双年展的目的之一不正是向大众普及、提升当代艺术吗。 <br /><br /> 当代艺术是“垃圾”还是艺术的争论尚未停止,当代艺术是市场的“宠儿”大众的“弃儿”的言论又起。大众可以“接受”当代艺术,这只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在于当代艺术如何走向大众,去掉“弃儿”这顶帽子。显然,本届双年展上的展品并未从本质上走近大众。毕竟,“接受”不等于“看懂”。 <br /><br /> 这首先表现在选择作品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比如展厅中有位艺术家用英文写下了几行文字,然而面对黑纸白字,国内观众却读出了单词却无法理解内涵;其次,如果当代艺术要走近大众,互动可以说是个关键,不过今年双年展比起历届,互动性作品似乎太少。台湾艺术家黄心健的《上海,我能请你跳支舞吗?》是屈指可数的互动作品之一,只是高楼大厦“与人共舞”的画面并无太多新意;第三,作品的过度阐释为大众理解设置了障碍。这方面,荷兰艺术家做了充实的准备工作,他们为《糖塑纪念碑》带来了几箱中英文对照阐述的小册子。然而,更多的作品是通过一块小标识进行诠释。 <br /><br /> 在现场,挤在标识前的观众要比作品本身前的多得多,然而,再看那些标识的语言:“破碎的集体性体验”、“不断对抗”、“空间是一个不固定的表面”,这样生涩的词汇不仅令观众茫然无语,而看似深奥、学术的语句究竟又存在多少美学含金量呢? <br /><br /> 悖论三 <br /><br /> 艺术展?大卖场? <br /><br /> “双年展很热闹,有点像超市大卖场。”有人这样评价时,众人哑然失笑。何出此言?君不见这边厢红衣、白衣悬挂,方糖、砂糖不少,那边厢汽水老酒、书籍上货架,各色行李搁满地,还有汽车、飞机、拖拉机……更有大幅标语“非洲大购物”,俨然一个超级大卖场。 <br /><br /> 本届双年展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怀,那么这样的陈列的确很“关怀”。只是,作为探讨艺术前沿的双年展,它的学术性和前卫性究竟在哪里?事实上,火车开进美术馆究竟意味了什么?除了它庞大的体积,锈迹斑斑的历史,它还在诉说什么?如果说勾起昔日的回忆,那么历史博物馆同样可以做到,艺术又何以为艺术? <br /><br /> 美术馆门前的水稻,人们早已遗忘了它是参展作品的一部分,而架上绘画作品在这里更是成了一种点缀,以它庞大的面积快速充斥着展厅的空间,至于绘画内涵、色彩、技巧已经不再重要。虽然,7.5米高、24层反光钢材结构的通天塔拥有金属的质感和超重的体积,虽然每天将有300多只鸽子从里面放出,然而,双年展依然令人感觉“轻飘”了一点。(来源:新闻午报)</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