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4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腮腺混合瘤之手机褒出来的病

[复制链接]

217

主题

0

好友

276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3 10:43: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得腮腺肿瘤这种病,更无法相信这个病可能跟我长时间打手机有关,我还这么年轻,以后怎么办呢?”年仅25岁的姜小姐痛苦地说。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张海钟教授介绍,“以前很多的报道都是关注手机辐射对脑肿瘤的影响,而对腮腺肿瘤这方面鲜有报道。我也是最近这两三年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以前我接待腮腺肿瘤患者多是中老年人群,可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腮腺肿瘤,比例由过去5%左右到现在超过40%,而引发该病的风险与长时间使用手机有很大关联。”
  姜小姐每天都“煲”电话粥,直到手机发烫,四五年我已经打坏了七部手机。
  三年前大学毕业的姜小姐来到南方某城市从事广告工作,由于经常更换住所和出差,所租住的房子都没有安装固定电话,而男朋友和父母都在老家,所以跟家人联系都是通过手机。“我打电话都是在晚上九点以后,因为手机费有优惠,跟男朋友煲电话粥都有两小时,直到手机发烫,烫得不行才挂电话,而且白天还要联系业务,多半是用手机,这四五年我已经打坏了七部手机。”姜小姐说,去年10月份洗脸时感觉到右边耳垂附近有鼓包,而且比较硬,但当时没在意,过两个月后包越来越大,这才来医院检查。她说,“刚开始害怕是恶性肿瘤,后来又担心术后康复,现在比较焦虑面容,手术后半年来复查,好在伤口还比较隐蔽,面神经的功能全部恢复了,超声和CT检查都正常,心情放松点了。原来的工作已经辞了,希望以后能找个轻松点的工作,不用再长时间使用手机,现在使用手机已改用耳机。”
  从2007年起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张海钟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对长时间使用手机对腮腺肿瘤发病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到北京市科技基金的支持。据了解,移动电话产生的电磁场主要是经极低频电磁场调制的频率在800~1800MHz的电磁波。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GSM、CDMA工作 频 率 为800~1900MHz。电磁辐射作用于人体,部分电磁功率被人体组织吸收,不同组织的局部比吸收率有所差异。另外,由于电磁场强大小分布与距离点负相关,距离小,场强大;距离大,场强小。
  张海钟教授认为对使用者主要影响部位在手机接触最多的部位,如头部和手部,但大脑有坚硬的颅骨保护,而接打电话时手机是紧密贴在腮腺表面的皮肤上,腮腺吸收了约40%的辐射能量。因此在手机工作时,腮腺组织接触的辐射较大,而腺体组织在电磁辐射较长时间的照射下容易诱发病变,发生率最高的是腮腺多形性腺瘤。

  在发病人群中,年龄越来越低龄化,发现手机通话时间过长增加了腮腺肿瘤发病的风险。
  在我国,常用手机用户已超过3亿,而由于人群中对手机对腮腺肿瘤发生的影响还未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还没有任何报道,无法对我国人群中手机的正确使用,以及国内手机标准尤其是山寨机的手机辐射有无硬性规定施加影响。张海钟教授提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移动电话的依赖已经逐渐超过了固定电话,年轻人群中有些人没有固定住所,交际及社会活动均需依靠手机。“尤其是业务员联系电话几乎完全依靠手机联系,每年约有130例腮腺肿瘤患者在我们病区接受手术治疗,有些年轻患者告诉我,他经常打手机打到手机发烫,或把一块电池打完,基本每年打坏一部手机,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忧虑。”他说,在临床工作中,张教授的研究生段医师统计了近30年的住院病历发现腮腺肿瘤,特别是多形性腺瘤,1980年—1990年,93%多形性腺瘤的患者年龄在40-80岁;1991-2000年,87%多形性腺瘤的患者年龄在40-80岁;但2001—2010年只有53%多形性腺瘤的患者年龄在40-80岁,而47%的多形性腺瘤的患者年龄在18-39岁,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发病人群中,年龄越来越低龄化,许多青壮年的患者患上了腮腺多形性腺瘤,造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损失。在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手机通话时间过长增加了腮腺肿瘤发病的风险。

  比起完全不用手机的人,连续五年频繁使用手机的人,产生肿瘤机会高了约五成。通过改变使用手机的方式、控制手机电磁波暴露总量,有效减少发病率。
  “听说过手机辐射对人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对大脑的影响。可现实工作我们又不得不经常使用手机,因为需要联系客户嘛,没办法啊。”刚满23岁的小何是某房地产中介的业务员,他对记者说:“没有具体统计过每天累计打多长时间的手机,但有时一天的手机费就能花出去四五十元。”小何和记者估算了一下,一分钟按两毛钱计算,这一天就光打出的时间得有三四个小时,还没算接听时间。“可这能怎么办呢?什么工作都有困难,也想过用耳机,但使用耳机经常遇到信号不好的情况。”小何无奈地表示,虽然也担心手机辐射问题,也试图尽力去避免使用手机,所以现在在单位能用座机就尽量使用固定电话,但在住处就只能使用手机了,因为是租的房子,没有安装固定电话。
  张海钟教授介绍,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手机辐射电磁波对脑神经胶质瘤、听神经瘤等颅内肿瘤。国内外对手机辐射电磁波对腮腺癌患病风险影响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色列希博医学中心研究发现,用手机可能增加腮腺癌罹患风险。此次以色列探讨电磁波与恶性腮腺肿瘤的研究发现,比起完全不用手机的人,连续五年频繁使用手机的人,产生肿瘤机会高了约五成。研究同时发现,常听电话的那一侧,更容易出现肿瘤,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手机必须以更高功率运作,也更容易发病。致病因子有待确定,其中一个可能性是电磁波会升高人体局部组织的温度,另一可能是电磁波会干涉细胞内的化学传导联结或破坏正常DNA的转录等等。国外已有学者极力反对青少年和儿童使用手机。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手机通话时间过长增加了腮腺肿瘤发生的风险。张海钟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过长使用手机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病有关,如每天使用手机累计通话时间超过4小时,则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病的风险提高数十倍,甚至有少量年轻人患腮腺粘液表皮样癌。当然如果每天使用手机累计通话时间不超过1-2小时,是十分安全的,毕竟手机辐射是十分微小的,关键是要避免每天长时间辐射和年复一年的长期辐射。”
  张海钟教授提示腮腺肿瘤高危人群,可以通过改变使用手机的方式、控制手机电磁波暴露总量,来减少腮腺肿瘤的发病机会。
  通过改变使用手机的方式、控制手机电磁波暴露总量,能减少腮腺肿瘤的发病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17

主题

0

好友

276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10-6-23 10:43:42 |只看该作者
腮腺混合瘤又称多型性腺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肿瘤之一,来源于腮腺上皮,但肿瘤内除上皮成分外,还有粘液或粘液软骨样组织,故称混合瘤。

  腮腺混合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40岁为最常见,早期表现为耳垂下方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20厘米,但多数在2~5厘米之间,多为单侧,触诊肿块呈结节状或半圆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超声及CT检查可以帮助诊断,但最终确诊需要病理检查。

  腮腺混合瘤是良性肿瘤,但有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临床上将腮腺混合瘤视为“临界肿瘤”,约有5%~10%可发生恶变。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1)肿瘤突然增大,生长迅速加快,(2)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3)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因系临界肿瘤,故切除必须彻底,位于腮腺浅叶的肿瘤,应作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位于腮腺深叶者应作肿瘤及腮腺全切除,因面神经各支贯穿于腮腺之内,术中要注意保护面神经,防止对面神经的损伤。如有恶性病变应施行根治性腮腺全切除术,包括面神经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主题

0

好友

276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3#
发表于 2010-6-23 10:45:07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关于腮腺区肿块诊断》


 腮腺部肿瘤组织结构复杂,有多种类细胞群未分化细胞群可向分化细胞群移行,这就形成腮腺肿瘤多种组织类型,我院统计资料发生于腮腺部肿瘤近30种,其种类复杂,形状不一,良恶交混,故给诊断带来困难,在临床上,若发现腮腺区有个肿块,就拟诊为混合瘤。不可否认,混合瘤在腮腺中占绝大多数,但还有其他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肿瘤,此外还有炎症性病变(如TB)Szogren's综合症,症状性肿大等,尚需鉴别。

  1.关于诊断手段

  腮腺肿瘤的诊断方法很多,根据病史,临床检查,腮腺碘油造影,一般可予诊断:腮腺造影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俞光岩(1989)分析了442例原发性肿瘤腮腺的造影所见:根据造影所见分为良性征,具侵蚀性良性肿瘤,低度恶性征,恶性征及腺淋巴瘤分类,其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9%,其中良性为89.3%,恶性肿瘤为58.5%,腺淋巴瘤为88.9%,他又分析了82例腮腺区肿块(原发瘤除外)的腮腺造影所见,结果表明多数腺泡充盈缺损,提示转移癌,结核及结节病,腮腺囊肿可有类似腺淋巴瘤的表现,腮腺淋巴结炎扩散到腺实质时,可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表现,有时嗜伊红淋巴肉芽肿可有类似于恶性肿瘤的表现,但病变更为广泛,腮腺良性肿大有时可有分支导管移位,有时单独根据造影难以鉴别诊断,因而结合病史化验并配合超声等方法,可提高诊断符合率,术前切取活检,虽可明确诊断,但因这种方法打开肿瘤包膜,有造成瘤细胞种植的危险,且增加病人痛苦及局部瘢痕形成给手术带来困难,一般不宜采用,穿刺活检在欧洲一些国家作的很多,准确率在80%左右,细针活检诊断腮腺部肿瘤,其优点是方法简便,可区分肿瘤的良恶性,也不易种植,具一定临床价值,但此法不易区分组织类型,大多主张在术前做冰冻切片活检,此法可在术中确定肿瘤的性质。近年来,应用B超、CT及ECT、MIR等诊断腮腺区肿瘤,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率,腮腺肿瘤的术前诊断十分重要,所以应做全面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手术前的诊断率。Famdypm观察了58例腮腺肿瘤,根据病史、触诊、涎腺造影、穿刺和细胞学检查,分析结果,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误诊率。

  2.误诊原因分析:

  在我院的534例腮腺部肿瘤中,误诊为56例,其中良性肿瘤误诊为恶性肿瘤、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肿瘤误诊为炎症、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类型不符等,分析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对于腮腺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及生物学特征认识不足,把无痛性包块当作良性病如淋巴结炎、淋巴结核及囊肿来处理,如粘液表皮样癌在临床检查时酷似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缓慢生长之无痛性肿块。乳头状囊腺癌,由于其质软,中间有粘液,中心部缺血坏死,故有波动感,如有感染和有疼痛,易误诊为炎症及囊肿。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在误诊的病例中,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不符者占大多数,这就说明,在同一类病例中,虽然在病理上细胞分化完全不同但在术前诊断却难以分型,说明了腮腺肿瘤的复杂性。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术前把肿瘤与炎症分开,把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分开。在恶性肿瘤中,对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乳头状囊腺癌,腺样囊性癌等的生物学特性及病理学特点应该有所了解,以便鉴别诊断,提高诊断水平。

  3.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判断

  一般来说,临床上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根据是①生长速度较快,12个月或1-2年内即达到一定大小。②肿瘤质硬,活动度差,可有皮肤表面溃烂,经久不愈,并常伴发局部麻木。③有面神经受累症状,神经受累症状是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之一,特别是腺样囊性癌,故伴有疼痛的腮腺深叶肿瘤应高度怀疑是恶性。面瘫为深叶恶性肿瘤的最初症状,可在临床未出现肿瘤前出现。④腮腺造影显示导管系统中断或有点片状碘油滞留影等。

  众所周知,有关腮腺区肿块,应予鉴别的有:腮腺结核、症状性腮腺肿大、腮腺区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Sjogren's综合症与米沽力兹病、第一颈椎横突肥大等,关于这些病的临床特点应该熟悉,以便鉴别,在此不予赘述。还应提到的是对发生在耳垂下特别是胸锁乳突肌前缘与下颌角之间的肿块,应与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以及转移性肿瘤区别。要特别提出值得注意的是腮腺深叶肿瘤的诊断,某些腮腺深叶肿瘤常表现为咽旁膨隆和软腭肿胀与咽旁肿块,另外当肿瘤位于颌后区且体积较大,可将髁突向前推移,发生关节症状,表现为髁突后区压痛,咀嚼疼痛等,如侵犯翼内肌翼外肌可出现张口受限,而考虑颞颌关节疼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10-6-25 14:14:39
山山的帖子好恐怖。。。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4 02:2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