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65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THE ROAD与A FAREWELL TO ARMS

[复制链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2 15:02: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0-7-22 15:03 编辑

从十六岁时从同学那里读到海明威的一本短篇集后,就成为了他的忠诚读者,后来一直到25岁前,把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所有海的著作都读过一遍(很多不止一遍)。他的传记也读过贝克、安东尼·伯吉斯等两、三种。
年轻人总是博闻强记,有一度我自认为,起码在北京,谈起对海明威作品的理解,我不能说是数一数二的,也应是足够厉害的。

随着时间推移,人的创造力、记忆力和敏感性都在下降。现在,我已经忘记了海那些不是很重要的几部小说里都讲了什么事。所记得的短篇,也有一些名字记不起来了。我只能说我尊敬他,而甚至不敢说我多么了解他了。

后来又读了很多很多人的小说。包括20世纪初的那些法国人,漠里亚克《爱的沙漠》很好很好。还有一些当代的弄潮儿,乱七八糟谁都有,比如厉害的胡安·鲁尔福,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菲利普·K·迪克,也比如不那么厉害的伊恩·麦克尤恩、勒·克莱齐奥、安吉拉·卡特、耶利内克、卡佛、塞林格等好多人,他们身上都有我感兴趣的点,要不然我也不会想到这些名字。

因为爱看电影《老无所依》和《末日危途》(THE ROAD),找到了它们的原著作者考麦克·麦卡锡(还有的翻译成科玛克·麦卡锡,这就是当代翻译界的无奈情况)的小说——国内自九十年代起,已翻译了好几本。

我对《末日危途》的电影产生了共鸣,它对人类末日的那种绝望——绝望到死寂的深刻的勾画,以及父与子之间的爱(其实也就是生命本身)在绝望中如何延续的描写,使我对原著产生了阅读的欲望。
我买到了译本,上面写着“自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最厉害的美国作家”之类的介绍语。读了,发现电影和原著的契合度达到了90%的程度,连一些细节的对话都完全一样。
但原著的语言一点也不好,凌乱不堪。
这种失望我在伊恩·麦克尤恩等一大批当代作家的阅读中都曾有过。他们不过是一些讲故事的人。只不过把故事讲得很完整通顺而已。

前几天,在收拾房间的时候,我偶然拿出了海明威的那本《永别了,武器》,这是本曾在年轻时期给我留下了“文字优美、情节则有些幼稚、女性塑造刻板单调”印象的小说,在我重新翻读它时,突然感到它的语言是那么优美、角色对话所渗透出的感受是那么精准,即使是翻一翻开头和结尾,都使我想要落泪。
我记得好像有人把海称作“文体家”,我现在理解了这个含义。

以前我离他太近,看到他很多的缺点。现在我离他远了,读得多了,反过头来再看他,明白他的地位和声望,是有其道理的。海明威确实创造了经典,而且是文体优美的经典。
和他相比,很多人变得暗淡无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10-7-22 15:52:33 |只看该作者
一个被我隐藏了多年的不愿提起的事实是……我把我读到的第一本海明威小说集悄悄地据为己有至今……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5

好友

7777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10-7-22 17:50:02 |只看该作者
我的《永别了,武器》是浙江文艺版,汤永宽译的,我觉得比译文版林疑今译的好出两条街,里面附的几个中短篇也译的好。当初四块钱从北航二手书店买的,又旧又破,这两年我经常有空就拿出来翻翻。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10-7-22 18:02:42
我也正在密谋把图书馆的一本老版博尔赫斯的书据为己有。。。
回复

使用道具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5#
发表于 2010-7-22 19:28:16 |只看该作者
我的《永别了,武器》是浙江文艺版,汤永宽译的,我觉得比译文版林疑今译的好出两条街,里面附的几个中短篇也译的好。当初四块钱从北航二手书店买的,又旧又破,这两年我经常有空就拿出来翻翻。
阿姨…别这样 发表于 2010-7-22 17:50


ME TOO.我不知道译文的用的不是汤永宽版本的。

汤、董还有其他两位,都很熟悉的感觉。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流浪汉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0-7-22 20:44:22 |只看该作者
因为海明威一生的写作主题都围绕着战争啊,和平啊,革命啊,理想啊,斗牛啊,拳击啊,钓鱼啊等等,所以他是最不受女性读者喜爱的一位伟大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7#
发表于 2010-7-23 09:49:41 |只看该作者
时代对海的作品的经典性也有着不小的作用。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无一不在鲜明、对抗、搏击的背景之下。宛如油画中站立的人物。

但《8月的周日》这样的作品,同样可以从和平年代,从非战争的环境下获得某种时代的鲜明性。

这些值得思考。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8#
发表于 2010-7-23 09:52:58 |只看该作者
而且当你意识到海明威与其他那些当代作家所拉开的差距时,你瞬间会意识到他在背地里创作时,是多么努力、多么勤奋——尽管这些词汇已经是俗套,但当你意识到他努力的浓度时,仍不免一惊。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9#
发表于 2010-7-23 09:54:36 |只看该作者
把陈卫写的也贴进来。



海明威
初学写作的人喜欢或容易谈到海明威。是的,刚刚发现海明威,不可能不激动。老成(倒不是世故)一点的作者就不会那么做了,相反,他们常常沉默。并不是他们否认海明威的价值,甚至也不是海明威不再继续对他们产生影响。我想,他们沉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全世界这么多年来,海明威几乎被谈绝了,要想谈出一点新意,难。而作为写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本能同样体现在对他人的评价上,谈不出新意,还不如不谈。
  于是,这首先归结出一点:海明威,是好谈的,容易谈的;他的特点,是彰显的,一目了然的,众所皆知的。简洁,或者简练,硬汉,冰山,幽默,无非这些。再加上一些逸闻趣事,打猎,钓鱼,拳击,斗牛,非洲,古巴,战争,弹片,酒,站着写,失眠以至于不开灯睡不着,与福克纳斗气,自杀,双管猎枪,海明威模仿大赛,等等等等,他的图像足以立体,足以全面。
  初学写作的人喜欢谈海明威,是因为海明威实践出一条容易进入的写作之路。不仅告诉你:“写短句”、“写出一句真实的句子,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写下来”这些构成作品最基本的词句要求,而且更为至关重要的是,他以他的实践给文学青年摆出了一条具有“写作一生”的“成长”经验:“尼克故事集”为无数后来者的最初提供了几乎最好最便捷的入门题材以及方法。他成了很多作者的第一个领着进门的师父,他成了破处者,因此被很多人终生难忘乃至难以摆脱。
  作为一棵大树,他不仅滋润了很多树,甚至滋润出的也是些大树。不论他们承认与否,他们确实是海明威的嫡传。一棵不怎么样的大树是雷蒙德?卡佛。一棵很怎么样的大树是塞林格。至于这二者何以如此大的差别,抛开一切杂七杂八的因由,我也只想引用海明威一次谈创作时说的话:“对于写作来说,严肃认真是两个极端必需的条件之一。另一个条件,对不起得很,是才能。”没错,是才能,决定他们的不可接近的距离。这有点打击正在学写作的青年,不过,你完全可以不要跟海明威比,甚至可以不跟卡佛比。跟自己比,──这似乎海明威也说过。或者如海子引用之后广为流传的荷尔德林的话:“假如大师使你恐惧,请向伟大的自然请求忠告。”
  甚至玛格丽特?杜拉在某个隐秘的地方也谈到过海明威,尽管她的所谈并非为了对后者加以褒贬。没错,对她文风足够了解的读者能够发现,她也受他影响。不过如果眼睛不够毒辣或者对她的风格了解不深的话,会觉得海明威和她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因为所有受海明威影响的大树,都只以海明威为基础,甚至都只在最初受他的影响,不久之后的大半生,都将寻求更多的自我风格加以覆盖、叠加,使压在底层的海明威的形象影影绰绰,难以寻觅。
  仔细看海明威的特点:他真是“风格即人”的最好证明。他的写作要求和生活形象无比统一,互为因果。站着写→短句→简洁→有力,打猎、拳击、斗牛、自杀→硬汉。它们并驾齐驱,在其顶点共同贡献出二十世纪最大的文艺观念(我甚至不想加上“之一”):冰山理论。无论多少人说过多少遍,我还是想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揭示和发现;它用相当简单的道理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用最少的内容(八分之一)促生它可能促生的最多最大的想象(八分之七)。试想,哪门艺术的最伟大之处不在于此呢?这个本质并非只昭示未来,而且总结过去,这使得海明威区别于他同时代或稍早于他的那些对“过去”更义无返顾的创新者如乔伊斯、卡夫卡等人;他很通俗,然而他很当代甚至很“未来”;经验证明:这并非易事。
  没有几个人会说:小说的题目与正文的关系,正揭示着“冰山理论”。甚至海明威自己也没这样说过,然而我想说,他以行动实践了这一更为具体的经验。他对题目的重视,并未在更广泛的层面得以被珍惜,绝大部分作者仍旧不知道题目对作品意味着什么。当然,这决不是鼓励那种玄之又玄刻意求新的取名。然而题目与正文之间的罅隙和连丝,考验着作者的大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始终难忘《乞力马扎罗的雪》,以至于后来读到顾城《英儿》的《雪山》突然笔锋一转“可是你看到过雪山吗?你知道雪山那巍武银白的样子吗?在晴空之下,暴烈的明亮的,不能被高空阳光溶化的雪山,那锋利的棱棱的石块一样的山,那纯白的山。”顿时就想到海明威那微微上扬的双目瞪向虚无的肖像。这片雪,成了他绝好的写照,是他永世不可企及、却也不许他人踏入的圣地。
                           2007年1月14日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0-7-23 12:13:33 |只看该作者
你们读这些书的时间都好早啊 16岁就接触海明威了。。。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4 13:0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