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img alt=""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8/2/29/4/jinyadan,20080229162831954.jpg" border="0" /></p><p>1.《去年在马伦安巴》是法国新浪潮左岸派一部很重要的电影。导演阿伦雷乃。于今未看过此片。后知编剧就是罗伯格里耶。罗伯格里耶同样被划入新浪潮左岸派,就我个人来看,其影片数量还是可以的。</p><p>2.《反复》是我正规地阅读其的第一本小说。非常喜爱,阅读数遍。另我兴致最高的莫过于那些“反复”出现,随时逃逸又随时登场,后脚紧跟前脚的总是双双登场的人物和事物:可以说是影子、重影、孪生气质的等等。这几天阅读《什么是哲学》的前半部分,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中看到一段注释“‘<span class="content">您谈的大多是事物在您心里所留下的印象,而很少谈及事件和对象本身。这就属于抒情派了。您爱抚着世界,而不是把它攥在手里’——古斯塔夫.亚努什《卡夫卡曾对我说》</span>”,由此得出结论我们不得不去爱卡夫卡,于是我们也不得不去看格里耶。</p><p>3.在《反复》之前我就购买了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罗作品选集第三卷,每每都是翻上两页便忘之而不顾,阅读完《反复》后下决心一定要读完这本厚重的第三卷。其间出现的蓝色、亮片、高跟鞋的意象让我十分着迷,简直毫无缘故。</p><p>4.随即购买第二卷。间或翻起。又不了了之。</p><p>5.在Q家翻看《幽灵城市.金姑娘》。</p><p>6.在博尔赫斯书店买了小册子罗伯格里耶的《我的电影观念和我的创作》,并录入成贴在黑蓝影音版内,地址<a href="http://www.heilan.com/forum/dispbbs.php?boardid=8&id=30535&replyid=&skin=1">http://www.heilan.com/forum/dispbbs.php?boardid=8&id=30535&replyid=&skin=1</a></p><p>6.购买《幽灵城市.金姑娘》,没有读完。</p><p>7.从黑蓝阅读版打印录入的《橡皮》,后购买译林07年出版罗伯格里耶系列中的《橡皮》,书本设计及尺寸不得我喜爱。阅读半途而废。</p><p>8.买入《漂亮的女俘》,开头舞厅的一段让我感觉非常不好,我的结论是在我所看到的段落(到一名女子穿着黑衣骑摩托这里我就不想再继续看下去了)来看它完全是平面的。这部片子也是国内9区DVD第一次出现他的作品。该片于80年代拍摄,评价不高。记得在焦雄屏编著的《法国新浪潮》中提到其片中的演员演技不行(也有可能是指的他另外的作品,但是肯定不是指雷乃导的《去年在马伦安巴》)。在查找格里耶资料时发现他在拉乌尔.鲁兹的99年拍摄的《追忆似水年华》中亦有出演。此片人物繁多。其扮演的人物叫Goncourt。当然他在自己的几部影片中亦有出演。</p><p><img alt="" src="http://lobelia.douban.com/lpic/s2668413.jpg" border="0" /></p><p>(国内DVD封套不是上面这样的。<a href="http://www.imdb.com/media/rm4010381824/tt0085226">http://www.imdb.com/media/rm4010381824/tt0085226</a>从这里可以看到DVD封套的图片。)</p><p>9.重看《反复》,未读完。</p><p>10.没过多久,尚方短信于我告之罗伯格里耶去世。</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04277673[/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