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与侦探有关的日子

[复制链接]

46

主题

0

好友

17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4 09:31: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半月庄 于 2009-11-24 11:20 编辑

1   我与侦探有关的日子

1.1     【2009年10月13日】你到我身边,像个小侦探。扫了我一眼,又朝别处看。我捏了一把汗,眼看要露馅。突然停了电,你啥也看不见!

1.2     【2009年11月9日】我将来有一天告别人世,最后的话一定要是这样:“其实,我是一个侦探。很业余——”就这样戛然而止。就算本来还有功夫说点儿别的,我也不说。

2   止庵【2009年11月15日】博客:关于侦探小说的访谈

2.01    止庵这个访谈很好地总结了侦探小说的起源、发展、流派和趋势,以及中国侦探小说的相关情况。

2.011   我知道,篇幅有限,止庵不可能面面俱到。尽管如此,他没有提到切斯特顿的布朗神父,我还是有点小小遗憾。

2.1      看了这个访谈我觉得自己可以算是一个侦探小说迷。

2.11    止庵在访谈的最后推荐了五本他欣赏的侦探小说,其中《橡皮》、《诺言》、《希腊棺材之谜》、《漫长的告别》,我都看过,只有《小妹妹》没看过。   

2.12    访谈里提到的其它小说,我也大都看过,比如《血字的研究》、《四签名》、《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白衣女人》、《马耳他之鹰》、《交叉小径的花园》、《十个印第安人》、《三侠五义》,等等。

2.121   有些书没看,是因为先看过电影,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达芬奇密码》。还有,林肯·莱姆系列看过一部《神秘拼图》,女主角是在《古墓丽影》里演劳拉的安吉丽娜·朱莉演的。

2.122   彻底无知的只有《三口棺材》,连关联知识也没有。因为迪克森·卡尔的书我一本也没看过。

2.13    止庵谈到而我没看过的书,我会把书名作者名记住,将来碰到了就一定要看看。

2.2     其实我把所有的小说都当侦探小说看。   

2.21    每个人小时候都是一个侦探吧。我小时候就是特别犟颈的那种。看见一朵红花,会想:为什么叫花呢?为什么不叫叶子呢?为什么说是红色呢?为什么不说是白色呢?为什么说它好看呢?如果有人不觉得它好看怎么说呢?为什么说它香呢?如果有人不喜欢这个味道怎么说呢?……

2.22    所有的小说都是侦探小说,就是说,它要能提出足够吸引我的问题,并给出令我满意的解答。

2.221   好的问题保证我可以从头到尾看完,好的解答让我想看第二遍。

2.23    大多数情况下,足够吸引我的问题内置在小说文本里。

2.231   比如说,我看《红楼梦》,喜欢那些判词,喜欢猜想曹雪芹的后四十回。“一从二令三人木”,“自从两地生孤木”,原来都是字谜啊,我很高兴,原来中国神的旨意只有中国人才可能懂。同时也隐约觉得做一个中国神不是十足过瘾的事,因为有局限。

2.24    有时候足够吸引我的问题在小说之外。比如说,有的小说开了N次头也看不下去,但是老听人说它,就可能会第N+1次把它捧起来——奇怪,为什么老有人对我说起它呢?

2.241   我看《佩德罗·巴拉莫》是因为听说马尔克斯会背它。

2.242   我看《追忆似水年华》是想知道一个人用一生写出来的小说,连篇幅带句子都以长著称的小说,看完了我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

2.3     其实我把所有的书都当侦探小说看。

2.4     其实我把所有的电影都当侦探电影看。

2.5     我玩游戏喜欢自己像个侦探的那种,比如《古墓丽影》。

2.6     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侦探成分,我总是挑那些侦探成分重的事物来喜欢。

2.61    我觉得创业是件侦探成分很重的事。

3   我的两条迷博,1.1,“你到我身边……”,一望可知,是首即兴打油诗,1.2,“我将来有一天……”,我不说肯定没人知道,是《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的读前感。

3.1     什么是读前感
         顾名思义,一本书读后之感是读后感,读前之感就是读前感。

3.2     为什么有读前感
         去年初,我写了一篇读后感,文中多次提到维特根斯坦,麦田看了,就在回复中推荐了这本《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我在网上了解了一下,的确是我喜欢的类型。那个周末我去了万圣书园,在电脑里查询,得知还有一本库存,运气真好啊。等了半天,店员回说,找不到了。后来每逛一家书店我都要查询一下。最近的一次是这个月初在涵芬楼,当时身边有个朋友看着我用电脑查。照例是没有。朋友是个有心人,回去以后在不知哪家图书馆里找到了,给我寄了过来,九号那天告诉我,已经在路上了。我听到这个消息,自然高兴,于是有了这条读前感。

3.3     读前感怎么是这样
         【2009年11月9日】我将来有一天告别人世,最后的话一定要是这样:“其实,我是一个侦探。很业余——”就这样戛然而止。就算本来还有功夫说点儿别的,我也不说。

3.31    《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副标题是“两位大哲学家十分钟争吵的故事”。

3.311   豆瓣介绍说:本书是一本迷人的著作,它熔哲学、历史、传记以及侦探于一炉。

3.312   故事是这样的:1946年10月25日,卡尔·波普与维特根斯坦在剑桥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发生争吵。在场的还有伯特兰·罗素。维特根斯坦争吵时手持一根拨火棍不断挥舞,十分钟后甩门而去。

3.313   豆瓣介绍说:两位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大量访谈,重返历史现场,破解重重谜团,将故事的真相娓娓道来。

3.32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一共两本,一本是他二十多岁写的《逻辑哲学论》,一本是他生前同意出版的《哲学研究》,这两本书,每当我觉得需要做做思维体操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翻翻。

3.321   实在难懂。

3.3211  这种难懂与其它哲学大师著作的难懂有着微妙的区别。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看上去很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侦探游戏:为什么叫花呢?为什么说是红色呢?为什么说它好看呢?为什么说它香呢?……

3.32111 当然,只是看上去很像而已。

3.3212  据说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外行最乐于提起的大师。

3.3213   因此他的传记我都看过好几个版本了。我认为最好的一本是个日本人写的,因为它最八卦。

3.322    在我心目中,维特根斯坦是最牛的迷博作者。

3.3221  也许不是最好、最棒的,但一定是最牛的。

3.323    因为最牛,估计Twitter上没有多少人follow他,假如他也用Twitter的话。

3.324    也许倒有很多人会骂他吧。

3.33     维特根斯坦告别人世时,对床边守护他的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3.34    《逻辑哲学论》最后一句:“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3.35    《哲学研究》前言说:“我本愿奉献一本好书。结果不曾如愿。可是能由我来改善它的时辰已经逝去。”

3.36     维特根斯坦是个侦探小说迷。被哲学问题弄得头昏脑胀的时候,为了放松神经,他就去看侦探小说。

3.361   他是标准的侦探小说迷,从美国订阅侦探小说杂志,每个月引颈以待。不象我一样挑三拣四。

3.4      为什么至今还是读前感

3.41    自从开始上网,用来读书的时间就很少了。

3.42    自从开始网上创业,用来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

3.43    朋友寄来的除了《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还有一本《文化的价值》,是维特根斯坦的弟子根据他遗留的笔记选编的。

3.431   《文化的价值》正文第一自然段:“中国人说话,总是那么奇妙,难以捉摸。懂中文的人却说这是一种语言。”

3.44     与《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相比,《文化的价值》这本书更适于我现在碎片一般的读书时间。

4    对一个我不懂的人,一本还没读的书,说了这么多。

4.01     是不是太多了?
   
4.02     我说,是抢着说,抢着把问题说出口,以期将来有令我满意的解答。

4.021    否则我很有可能忙忙碌碌,听任时间流逝。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16 17:1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