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生命中的电影

[复制链接]

113

主题

4

好友

101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3 14:55: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nbsp; 一位安静的革命者,以传统的方式拍摄最不传统的电影。 </p><p>&nbsp;&nbsp;&nbsp; ——《纽约时报》 </p><p>&nbsp; 一部关于世界电影华彩年代的个人史。 </p><p>&nbsp;&nbsp;&nbsp; ——《新共和》 </p><p>&nbsp;&nbsp;&nbsp; 七十多位导演 一百多部电影 </p><p>&nbsp;&nbsp;&nbsp; 二十年影评人生涯之浓缩 一个超级电影狂的自白书 </p><p>&nbsp;&nbsp;&nbsp;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ois Truffaut ),著名影评人,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 </p><p>&nbsp;&nbsp;&nbsp; 1959年,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四百下》,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大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奖年度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荣誉。之后,他又相继拍摄了一些同样获得高度赞誉的作品,拍摄速度几乎一年一部。 </p><p>&nbsp;&nbsp;&nbsp; 除了当编剧和导演之外,他还经常自己出演电影。同时,他也继续撰写电影评论,并完成了《希区柯克》和《我生命中的电影》两本著作,后者是他的影评自选集。 </p><p><br />&nbsp;&nbsp;&nbsp; 我生命中的电影 </p><p>&nbsp;&nbsp;&nbsp; (法)弗朗索瓦·特吕弗 著 黄渊 译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8年1月出版 </p><p>附: </p><p>&nbsp;&nbsp;&nbsp; 书中收录了我挑选出来的一些文章,都是我从1954年起为多家报刊杂志撰写的。在1954年到1958年的这段时间里,首先是我作为记者写的文章,然后还有我作为导演写的。两者区别十分明显。自从我当上导演后,我便不再批评同行们的作品;我只是在有了想法或者有机会时才写一下这些电影。 </p><p>&nbsp;&nbsp;&nbsp; 本书收录了我全部文章的大约六分之一。你可以批评我做的这些选择,但毕竟这都是我自己挑的。负面评论我选进去的很少很少,尽管当初我也有着“法国电影破坏者”的名号。我当初严厉批评的那些电影如今早已被人遗忘,再把这些文章刊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请允许我引用让·雷诺阿的话:“我觉得这世界真是被伪神所累,特别是这世上的电影。我的任务就是要推翻他们。我手持利剑,准备着为这任务献出生命。但伪神们却还在那里。我历经半个世纪,坚持不懈的拍电影,或许为推翻其中的某些出了把力。而拍电影也帮助我发现了,其中有些神是真的,没有必要被推翻。” </p><p>&nbsp;&nbsp;&nbsp; 我宁可在本书中多收入一些正面的、或者热情洋溢的影评文字,哪怕它们写的没某些负面影评好;它们谈到的电影或者目前仍看得到,或者就是由重要的导演所拍的。其中有些文章之前从未发表过;我写文章一直出于自己的乐趣,或者就是为了帮助自己理清思路。还有一些文章则是对同一部电影的不同文字的整合,因为曾几何时,我常用本名和多个笔名同时为多家刊物写稿:例如《艺术》、《广播-电影》、《巴黎公报》等周刊,《电影手册》、《巴黎人》等月刊,还有一家名叫《巴黎时报》的小型日报。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段快乐时光;我去影院看电影,我谈论电影,而且是有人出钱让我这么做。最终,我凭这个赚够了钱,终于可以从早到晚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了,想想就在那之前的七八年里,我还在为吃饭和付房租拼命奔波挣钱,这更令我对那段时光由衷感激。 </p><p>&nbsp;&nbsp;&nbsp; 第一部分,“大秘密”,这里写的是那些在默片时代入行,在有声片时代继续创作的导演。他们身上有些特别之处。让·雷诺阿在《我的人生和我的电影》中描述了这一代导演令后来者着迷的地方:“年轻的同行们总爱追问我一些问题,对他们来说,有声片出现前的一切看上去都有如史前时代的巨大冰川一样,遥远且神秘。我们这些老人喜欢这样的尊敬,这就和站在拉斯科岩洞洞壁画前的现代艺术家心中感到的敬意一样。这样的比较讨人欢喜,让我们心满意足的知道,自己过去并没有浪费胶片。” </p><p>&nbsp;&nbsp;&nbsp; 这一章中还有些文字属于悼词,以前也没有发表过:卡尔·德莱叶、约翰·福特。关于福特,我有过180度的转变。当我还是影评人时,我几乎不喜欢他的任何东西,而且还写过两三篇有关他的恶毒影评。只有在自己也成为导演后,某天我在电视上看了《蓬门今始为君开》(The Quiet Man),这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接着我又反复看了一些过去看过或没看过的福特作品,如今的我,对他和对让·吉奥诺(Jean Giono)一样尊敬。 </p><p>&nbsp;&nbsp;&nbsp; 关于让·雷诺阿和路易斯·布努埃尔的文章,以前也没有发表过。关于让·维果的那篇长文,原本是为替他出版全集而做的序——这本全集尚未出版。关于弗兰克· 卡普拉的文章原本是为一本美国出版的文集而作。 </p><p>&nbsp;&nbsp;&nbsp; 在“有声片一代”中(本书第二和第三部分),我又一次不得不做出选择。为了不让那些喜欢负面影评的人失望,我在第三部分里放了些这样的文章,它们似乎都应是我深思熟虑后才写的:《里布瓦先生》、《红气球》、《亚森·罗平》——不过现在的我更青睐那些充满颂扬之词的影评,这写起来要难得多,经历时间考验后再看时,这类影评也要显得更有趣。当我还对电影充满热情之时,我常会用多个笔名在不同报刊上发表关于某部电影的评论。现在将它们重新整合在一起,这成了一件有趣的工作。这也解释了本书中收录的有关《死囚越狱》、《倾城倾国欲海花》和让·科克托的这三篇文章为什么会那么长。 </p><p>&nbsp;&nbsp;&nbsp; 第二部分是献给比利·怀德、乔治·库克和尼古拉斯·雷这样的美国导演的,这些人我都很喜欢。在这里,我收录了一些他们或不太出名,或已经被遗忘的作品,因为它们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查尔斯·维多的《琵琶怨》和埃德加·乔·乌尔默的《边城侠盗》,后者标志着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我在某篇《边城侠盗》的影评中提到了一本名叫《儒尔和吉姆》(Jules et Jim)的小说,之后小说作者亨利-皮埃尔·罗什给我写了个条子,于是我跑去见他,剩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p><p><br />&nbsp;&nbsp;&nbsp; 在第五部分“一些局外人”中,被收入的导演包括英格玛·伯格曼,因为他是瑞典人;路易斯·布努埃尔,在墨西哥和法国工作过的西班牙人;诺曼·麦克拉伦,生活在加拿大的苏格兰人,虽然他全部的作品加在一起也就三小时零七分钟的长度,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全世界最杰出的电影人之一;两个伟大的意大利人(还有更多)费里尼和罗西里尼。我把奥逊·威尔斯也放在了这一章里——尽管我也可以把他放在第二部分“美国人”中——原因在于,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个“世界公民”式的导演。(关于《公民凯恩》的这篇影评也是首次露面。)最后,我还收入了有关两位演员的文字,他们的死给我很大触动:詹姆斯·迪恩,他还没生出来就已经是众人膜拜的对象了;亨佛瑞·鲍嘉则是另一类型的演员,虽然已经过世,他的知名度却仍在不断增长中。 </p><p>&nbsp;&nbsp;&nbsp; 第六部分的标题“我在新浪潮的朋友们”可能会让人吃惊。之所以这么写,首先是为了肯定我自己作为“新浪潮”导演的身份;因为在过去十年间,在一些法国作家的口中,“新浪潮”已经变成一个可以肆意侮辱的名词。他们诋毁新浪潮,却又从不具体指名道姓,这么做实在是太容易了,也没有被人驳斥的风险。 </p><p>&nbsp;&nbsp;&nbsp; 新浪潮从来都不是一个学派或关系紧密的小团体,它是一个自发形成的重要运动,而且很快便跨越边界,传播到了别处。我觉得自己是它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感觉十分强烈;我也在自己的文章里表达了希望它快快到来的殷切心情,这种盼望的心情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能在1957年时就用如下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天真但却诚挚的信念,“在我看来,明天的电影甚至会比自传式小说更加个人化,它就像是一次忏悔,或者一本日记。年轻的电影人们将用第一人称方式表达自己,会将他们的作品与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的事联系在一起;那故事可能来自他们的初恋,或是最近一次的恋爱;或者有关他们的政治意识觉醒、关于一次旅行、生病、服兵役、婚姻、上次出门度假….这故事会让人喜欢,因为它真实且新鲜….明天的电影会是一种爱的行动。” </p><p>&nbsp;&nbsp;&nbsp; 根据个人视点不同,新浪潮可以追溯到瓦迪姆的《上帝创造女人》(由年轻导演完成的法国影片中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或是更早先的《糟糕的相遇》,亚历山大·阿斯楚克的这部电影堪称早期“作者电影”的优秀范本。而我则会选择《夜与雾》作为新浪潮发端,原因在于影片本身及其导演阿兰·雷奈的重要性。关于新浪潮之形成,我能给出的最好的信息,全都在有关雅克·里维特那部《巴黎属于我们》的文章里了。 </p><p>&nbsp;&nbsp;&nbsp; 在这一部分中,我收录的一些文字并非真正的影评,而是一些即兴的随笔;它们写的很诚实,但当初之所以写,目的就是替某些比较难懂的电影吸引一下公众注意力,帮着推一把,这一点也是事实。这并不是帮朋友忙这样的事;其中有几位我都是在写完文章后才认识的。不过,既然这些随笔多少带着些同谋性质,我想我最好还是把第六部分叫作“我在新浪潮的朋友们”。 </p><p>&nbsp;&nbsp;&nbsp; 我觉得这些个电影人,再加上许多我没机会写的人,他们在一年的时间里,为法国电影带来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之前我还当影评人的那几年加在一块儿都没法比拟的。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看了所有的好电影,也看了许多的烂电影,因为我们对电影的爱就如同拓荒者面对水源时的那种饥渴,哪怕那是被污染了的水。今天的电影爱好者只会看少量的烂电影,以及一部分的好电影。我想起了我的朋友,让·多玛尔希(Jean Domarchi)教授。过去的三十年里,他每年都满怀激情的看350部电影 ,每次我遇见他,他都会说:“你说说,老朋友,能有电影看就是个好事,不是吗?” </p><p>&nbsp;&nbsp;&nbsp; 我将此书献给我的朋友雅克·里维特,因为在书里写到的大部分电影,我都是同他一起看的。 </p><p></p><p>&nbsp;&nbsp;&nbsp; 特吕弗 </p><p>&nbsp;&nbsp;&nbsp; 1975年 <br /></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9361323[/lastedittime]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2#
发表于 2008-1-3 15:29:12 |只看该作者
本来想帮你编辑一下格式换行,结果搞不定……郁闷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9345389[/lastedittime]编辑过]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4

好友

101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08-1-3 19:56:40 |只看该作者
<p></p><p>边小河,你这是提醒我换行啊,我已经修改完毕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8 08:5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