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8-20
- 在线时间
- 381 小时
- 威望
- 316 点
- 金钱
- 12516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3024
- 精华
- 0
- 积分
- 6040
- UID
- 4630
 
|
<p>这是一段过期的文化新闻,是整理南方周末报纸时候看到的。</p><p>2004年8月19日南方周末文化版</p><p><font color="#e6421a">巴勒斯坦演员说:剧本挺好,但我觉得不真实,因为以色列士兵还挺有人情味的,我觉得他们就是畜生。</font></p><p><font color="#e6421a">以色列演员说:剧本挺好,但我不相信巴勒斯坦的家庭是这样的,我更相信他们都是平民暴力分子。</font></p><p>(这两段话是刺激我把这个片片新闻贴上来的主要原因)</p><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color="#808080" size="2"><strong>《私宅》讲的是冲突和对抗的故事,巴以双方的演员却通过影片实现了一次精彩的合作。</strong></font></p><p><font face="宋体"> 8月11日,意大利导演萨维利奥·科斯坦佐在巴勒斯坦拍摄的“纪实剧情片”《私宅》(Private)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首映。</font></p><p><font face="宋体"> 这天,耶路撒冷北部的一个以军哨卡遭到汽车炸弹袭击,不久后同一地点再次发生爆炸。以色列电台称至少有6名以色列人在爆炸中受伤,附近巴勒斯坦医院的医生则透露有两名巴勒斯坦人在爆炸中身亡,还有9人受伤。“我想我的电影对这件事没有任何帮助。我从不觉得一部电影能够改变什么。我想它能做的,只是能帮助有心要改变这一切的人。”</font></p><p><font face="宋体"> 科斯坦佐说。他用的方法是“揭示新闻从来没讲过的、个人角度的实际状况”。科斯坦佐在影片的导演阐述中总结为:“在新闻摄像机离开之后,一个巴勒斯坦家庭遭遇的真相。”</font></p><p><font face="宋体"> 14日,《私宅》获得第5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font></p><p><font face="宋体"> 获得洛迦诺电影节的最高奖项似乎对《私宅》在那个敏感地区的公映没有太大帮助。以色列特拉维夫一家影院的经理告诉科斯坦佐,他们将放映这部电影。但这不是大规模的公映,只是一家电影院。科斯坦佐说,不管在巴勒斯坦还是以色列,《私宅》要寻找发行机会显然将面临许多的困难。“他们说以色列还没有做好接受这样一部电影的准备。以色列人经常去电影院,不过看的都是美国商业片。我觉得以色列电影业普遍有某种躲避的态度:他们很少涉足现实题材,即便是拍战争片,他们也是片面的,不去对等地表现双方的状况。可以说以色列的电影业对时事并不太清醒。”</font></p><p><font face="宋体"> “在巴勒斯坦,《私宅》要公映就容易得多,可是巴勒斯坦几乎没有电影院,人们也几乎不看电影。我想他们大概只能通过一些公众的放映活动才能看到它。可我觉得巴勒斯坦大众也不会喜欢这部电影,我敢肯定,因为影片里把以色列士兵表现得相当人性化。”</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a52a2a"><strong><u> 他们不想做难民</u></strong></font></p><p><font face="宋体"> <font color="#a9a9a9"><strong>他们把这里毁了,我们就把它再建起来;他们再毁,我们再建……</strong></font></font></p><p><font face="宋体"> 2002年底,意大利电视纪录片导演萨维利奥·科斯坦佐在巴勒斯坦遇到一家阿拉伯人。那家人遭遇到一种很窝火的境况:明明是自己的房子,却必须与一队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住在一起。“为这家人的安全,我不能告诉你那是在哪个地方,也不能说他们的名字。”科斯坦佐对记者说。</font></p><p><font face="宋体"> 科斯坦佐在那里逗留了一个半月,搜集这家人生活的种种细节,捕捉房子里的莫名气氛,亲身体会入侵者就住在自己楼上的感觉。他拍了纪录片素材,但终究只能以它们为参考,用另一种方式讲他们的故事。</font></p><p><font face="宋体"> 一年半之后,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科斯坦佐用他的“纪实剧情片”《私宅》再现了这家人的经历。影片里的故事,仍然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font></p><p><font face="宋体"> 房子位于巴勒斯坦村庄和一个以色列军事据点之间,住着英文教授默哈迈德、他的妻子和五个孩子。一小队以色列士兵在某个晚上闯进他们的房子,查看之后又快速离开,像一阵旋风把屋子扫得狼藉一片。惊恐的妻子认为不该在这里住下去,默哈迈德却坚决不愿逃离:“我们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房子?当难民不是人过的日子。”一家人陷入争吵,只有大女儿玛丽安站在父亲一边。</font></p><p><font face="宋体"> 第二晚,以色列士兵又来了,他们宣布“征用”这幢私宅,把二楼用作他们的指挥部。</font></p><p><font face="宋体"> 白天,默哈迈德一家可以出门上班上学,但他们被禁止进入二楼,并且在晚上必须全部睡在起居室,由士兵按时锁门开门。没人知道这一切要持续到几时。屋外空地上的温室被士兵毁坏了,默哈迈德带儿子一起修理。“下次他们再弄坏,我非教训他们不可!”大儿子愤怒地低语。默哈迈德不许儿子这么想:“不行,武力是无益的反抗。我们惟一可行的对抗,是他们把这里毁了,我们就把它再建起来;他们再毁,我们再建……”</font></p><p><font face="宋体"> 起居室挤迫的地铺上,几乎每晚都有噩梦伴随。一天早上默哈迈德醒来,房门开着,以色列士兵踪影全无。一家人冲上二楼寻找各自需要的生活用品,大儿子在士兵睡的床垫下找到一枚手雷,藏在裤兜里。士兵当然并没有离开。晚上回来,带队军官怒不可遏,把默哈迈德拉到屋外,当着一家人把手枪顶上了他的脑门。或是本来只想恐吓教训,或是有部下阻拦,军官没有下手。但儿子的仇恨越发激烈,用那枚手雷在温室里制作陷阱;大女儿也一再叫嚷要以牙还牙,数番偷偷上楼窥视士兵们的举动……在应付以色列士兵之外,默哈迈德更要竭力平息压抑之下家庭成员的情绪起伏。</font></p><p><font face="宋体"> 现在,科斯坦佐仍不肯提起在现实中当时的情形:“真实情形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家庭成员的想法。电影里的那些行为和思考方式完全是真实的。他们不想放弃,不想去做难民,就像电影里的父亲引用莎士比亚,这是‘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a52a2a"><strong><u> 我们是局外人</u></strong></font></p><p><font face="宋体"> <strong><font color="#a9a9a9">这个结局是在拍摄过程中更改的,因为拍的时候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在说谎……</font></strong></font></p><p><font face="宋体"> 所谓“纪实剧情片”,是指影片的故事和拍摄均经过精心设置,但影像风格高度纪实化,使影片的整体效果像是事件发生时在现场实时拍出的纪录片。</font></p><p><font face="宋体"> 除了影像的纪实风格,《私宅》的演员阵容更是一件足够“纪实”的非凡之举:默哈迈德一家大小,全由巴勒斯坦演员扮演;入侵的士兵,则都是真正的以色列人。这是一次罕见的电影领域的“巴以合作”。</font></p><p><font face="宋体"> 科斯坦佐总共用了两个月来挑选演员——巴勒斯坦演员不到三个星期就找齐了,但找以色列演员却花了一个多月。“我大约见了350多个以色列演员。我实在是担心他们不愿意来演这样一部电影,对他们来说这个故事显然会引起争议,它很清楚是在讲:你们侵占了别人的家园。对以色列人来说,这是头一次有电影从一个以色列士兵,而不是从巴勒斯坦人嘴里说出,他们是入侵者。”</font></p><p><font face="宋体"> 科斯坦佐最终还是找到了他满意的演员,但之后双方的合作才是真正的难事。</font></p><p><font face="宋体"> 故事里的巴勒斯坦家庭是充满关爱的,默哈迈德是一个慈爱、智慧、坚持信条、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完美男性;而以色列士兵也并非残暴蛮横,除了带队军官像台思维简单的军事机器,士兵们都是迷足球、爱音乐的普通人。这样一个客观而看似两全的剧本,未料却让两边都不满意。</font></p><p><font face="宋体"> “巴勒斯坦演员看到这个剧本,他们说:”剧本挺好,但我觉得不真实,因为以色列士兵还挺有人味儿的。我觉得他们就是畜生。‘而以色列演员看了剧本,也说:“剧本挺好,但我不相信巴勒斯坦的家庭是这样的,我更相信他们都是平民暴力分子。’所以整个剧组在某些部分一直是有争议的,我们是不断在寻找妥协的办法,才终于合作下来,完成这部电影。”科斯坦佐笑着说。</font></p><p><font face="宋体"> 不过影片中演员的表现相当出色,在长镜头里他们的情绪始终真切饱满;一切像是真在发生,情节的每一处起伏擒纵,实实在在地牵动着观者的神经。</font></p><p><font face="宋体"> “因为他们真是在感受这个故事,这对演员发挥戏剧性十分有益。</font></p><p><font face="宋体"> 他们不只是在扮演角色,他们时刻不忘自己内心的人性意识。摄影也十分重要,镜头的运动是随机的,可能到任何地方。演员们并不为摄影机表演,而是为自己表演。摄影机只是捕捉气氛、表情、完美的时刻。他们真的是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角色。我记得当他们到现场,我们真的是在见证一件特殊的事情在这里发生,简直不敢相信。现实永远比虚构要强得多,我们从这一点出发,将实况置于现场,让它自己往下发展。《私宅》就是这么拍出来的,就像一部纪录片。“</font></p><p><font face="宋体"> 影片末尾,在经过数不尽的危机之后,父亲的坚持与控制似乎终于得以善终——以色列士兵要撤离这幢房子了。但是镜头倏然切换:次日,另外一队士兵又突然闯入。“我不管之前的命令是什么,现在这里的一切由我指挥!”带队军官在剧烈晃动的画面中咆哮。窗外,两名士兵正往温室走去,大儿子前一天在那里埋设的“地雷”还没来得及拆掉……画面全黑,一家人的命运再度悬于半空。</font></p><p><font face="宋体"> 这个结局并非起初的安排,在原剧本中,故事结束在默哈迈德一家的房子终于重获安宁之际。“这个结局是在拍摄过程中更改的——拍的时候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在说谎。”科斯坦佐说,“我并没有考虑乐观或悲观的问题。我只觉得,我们是这场由来已久的冲突的局外人,我们不能说问题就能这样解决了。我们必须明白,解决是非常艰难的。”</font></p><p><a href="http://www.mtime.com/movie/25332/">http://www.mtime.com/movie/25332/</a></p><p>电影海报剧照等介绍见上面链接。</p><p> </p><p> </p><img src="http://lobelia.douban.com/lpic/s1446078.jpg" border="0" al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