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5-31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885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10-30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24
- 精华
- 0
- 积分
- 447
- UID
- 19646

|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磅礴之下尽显“好人”本色</strong><br /></font><font size="5">——观贾樟柯《三峡好人》</font></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 </p><p align="center">片名:三峡好人<br />英文名:Still Life<br />出品人:周强 淡勃 任仲伦<br />导演:贾樟柯<br />编剧:贾樟柯<br />主演:赵涛 韩三明<br />友情客串:王宏伟<br />类型:剧情<br />地区:中国内地<br />出品:西河星汇<br />联合拍摄:上影集团上海电影制片厂<br />首映日期:2006年9月6日(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 </p><p>昨晚终于看了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这部影片我一直很关注,自它得奖以来,包括香港首映、贾樟柯北大落泪、再到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而引发的一系列争论、争吵,倒是不见其影,先闻其声,闻得多了觉得空气里满是发酵的酒沫,要将我浸淹了。昨晚看这部片子,看完才恍然大悟,这样的片子当然是好的,视角很独特,背景很壮阔,但是搬到南方的影院,可能上座率就不会高。南方人喜欢看的,大约都是玩惊险刺激的,要不就是哭哭啼啼的感情戏,这些关系国家变迁的大主题大约是与他们的生活离得很远的,因此便有隔离感,但也许是贾樟柯能从中翻出一丝花样与新意来,使这样的主题融入到个人生活状态中去,便使得抽象说教成为了一种经验外化,这样的片子说老百姓喜欢吧,南方这边的就未必(套用影片里的话,我指的是:更南的南方),如果说北方老百姓可以指代“中国百姓”吧也太过笼统,那么怎么评价这部影片呢?说它的立场好,那是无可厚非的,说它的叙事结构流畅,那也是不错的,但如果说它的故事吸引人,那就值得争议了,所以到这一步,我也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三峡好人”(嘻嘻,套用了一下李安导演的话)。</p><p><br />其实,我跟当初考电影学院的贾樟柯一样,不懂得“新浪潮”,不懂“戈达尔”、“特吕弗”,也不认识什么叫“艺术电影”,我现在评判“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两把尺子便是上座率和故事情节,最主要还是后者,觉得精彩的、科技的、时尚的,便是商业电影,如果电影里出现草啊鸟的,而且情节有点拖沓、呆滞的,那便是艺术电影。呵呵,《三峡好人》在情节进展中我觉得有点迟滞,大约人物性格的沉郁和哀伤也统一了整部影片的基调,让我的心一直下沉,沉到一定的基准线,就像球在两根架起的橡皮筋上缓缓移动,却不能够自己进行弹跳。</p><p><br />影片的背景设在长江三峡,这个在人民币上可以找到曼妙身姿的万众瞩目的地方,却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变化,在政府大动作来改造水库让水位提升156米时,这个拥有两千四百年的古城就将面临被淹的命运,而这一带的民众在大变动中仍然“继续生活”(套用影片英文名:Still Life一语)着。</p><p><br />山西汾阳的煤矿工人韩三明赶来找寻16年前分开的妻子,他花了三千元“买”来的妻子在那一年被公安局解救回家,离开时还带走了女儿,16年后,他不辞千里找到这儿。在找的过程中,他为了生存,与拆房工人们一起工作,最后终于等来了妻子;太原来的护士沈虹来此处找寻两年没回家的丈夫,在找的过程中隐约觉出丈夫有了新欢,在离开那天跟丈夫提出离婚。两段完全不相搭介的故事安插在同一背景下,使人物的境遇显得微渺而忧伤起来。导演采用中、远景镜头为主,有很多时候,看到空茫的天和一大堆废墟,人被挤到很小的角落,或者根本就看不清人物的面孔;有时镜头若即若离,在人物已经离开镜头以后,仍然逗留在壮阔的水库或拆得支离破碎的废墟上,仿佛导演在欣赏、留恋、慨叹这一变迁中的景象。人物性格被压缩到很小,导演采用了借用“身外之物”说话的方法,比如韩三明在向妻子的兄弟恳请见上孩子一面的话时,对方气恼的回绝,这时我们看到韩三明的脸部由于是侧面对窗,朝镜头这一面是暗的,无法识别他的表情,而且也无很激愤的动作语言,但是窗口一艘渡轮忽然“突突”直响,仿佛在指代人物心情;还有,护士沈虹在拆迁办替受伤的民工包扎伤口时,听说丈夫和女老板之间关系“非同一般”时,裸露在墙上的电闸保险丝“噼啪”烧断了,我觉得也是在暗喻沈虹复杂的心情。</p><p><br />虽然故事围绕着两位主人公找寻他俩的“幸福生活”徐徐展开,但是我认为所有的人物都是主人公。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的生、死、情、爱与这样的生活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的一幅幅小画面,正是导演从中精挑细选可以从人物经历上折射出这个大环境下众人生活的小环境。这句话说得“绕”了,换句话说,其实导演是想让我们亲历那样的环境,于是选了两段故事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来。人们喜欢打麻将,沈虹随同丈夫的战友回家,在生活区的大片空地上全是搓麻的人们,一副安享太平的清闲;还有在俯瞰三峡的天台上,人们在暮色中两两起舞;还有韩三明和拆迁工人们站着吃饭,在阳台上打牌等等景象,都十分真实的反映了那些人的生活状态。但这些又不是导演一味的照搬抄临,他融入了个人的想象和想法。有一段是韩三明和小马哥在喝酒时互留手机号码的戏,韩三明的手机铃声是《好人一生平安》,而小马哥的却是《上海滩》,不无让人感到亲切而滑稽,“好人”遭致了小马哥的嘲笑,而小马哥那种摹仿周润发的腔调就尤为可笑了。在两千年以后还在回顾《上海滩》的,大概也只有贾樟柯导演一位了,他将自己那种“怀旧”情绪融入到人物本身的状态中去,但选得有点落伍。在小马哥身上能见到八十年代的状态,是对人物本身的嘲讽(笑其时隔多年,还一味沉浸在英雄主义之中)还是赞扬(表扬其二十多年来对老片中人物精神的传承)呢?大概只有导演自己知道,他让这个人物脱离了整个小环境,使其更具象征意味,却在对人物命运作出一番从容的调侃之后,让他的死换来了大环境感召下的必然遭遇。</p><p><br />从影片一开始,一个长镜头的“宣叙”将渡轮甲板上的众生相一笔带过,让人印象深刻,恍如置身一幅长卷轴的油画面前,背景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一开始我以为是某段“诵经”,在片尾重新听到这段音乐才听出“故乡”两字,充满了空灵的忧伤,仿佛肺叶间充斥了导演替我移植过来的三峡气息。</p><p><br />影片中人物表演都显得沉滞,这是导演所控制的,而且演员本身都是业余工作者,韩三明是贾樟柯在山西找的煤矿工人,赵涛是一位舞蹈老师,都曾出演过他以前的电影,虽然在表演上日趋成熟,但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成了导演控制下不能发声的“机器人”。所谓的“不能发声”是指除了在自己生活经验上表现出自然、朴实的一面以外,没有太大的创作性动作。尽管贾樟柯在某杂志座谈上讲到有一段戏,就是韩三明与妻子重逢后,妻子问他为什么分开16年到现在才来找她,本来戏里的台词是因为韩三明那年所在的煤矿发生事故,他侥幸逃脱所以萌生了一定要见见妻女的想法,这是戏的一个重要契机,韩三明向导演提出不说这一段,只保留“只想见孩子一面”这句台词,让这一段契机隐藏到人物背后有更强的说服力。于是导演热赞韩三明已经在创作了,但其实这并非表演创作,仅仅是创意和想法而已。不过贾樟柯导演已经发掘了另一条“造星”道路,那便是让朴实的人们自己在电影里说话,也就是说让老百姓代替老百姓在电影里演故事。这不是更具说服力?</p><p><br />昨晚翻看资料,贾导回顾三考电影学院的经历和拍片过程中的辛酸、快乐,也谈到他在家时享受的优越生活,因为母亲是售货员,买“烟酒茶糖”实为便捷,之所以在电影里出现了“烟酒茶糖”,可以说是融入了他个人的生活情愫,使得影片的气息在这四种日常惯用品中透出人生百味,可谓一种巧妙的手段。说到底,这等影片只有细细品味了,待到电影上映时,再去三峡“游览”一番,见见我们的“好人”们吧。</p><p><br />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