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28
- 在线时间
- 3039 小时
- 威望
- 18642 点
- 金钱
- 1234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435
- 精华
- 5
- 积分
- 25875
- UID
- 5288
  
|
每年从冬至后104日,就开始寒食节。寒食节一共三日,过了寒食节,就是清明节。从寒食节第一天起,到清明节后三日,共七日,这在唐朝时是假期。
这七天里,无论官民,都举行郊游宴会娱乐,故唐诗中提到寒食清明的很多。寒食节三日是禁火的日子,在这三天里不得用火,饮食都是前几天准备好的熟食。因为这三天都吃的是冷餐,所以叫“寒食节”。关中人也称其为“熟食节”。因为这三天禁火,也称为禁烟节。
为什么寒食节要有三天之长呢?这要从古代取火的方式说起。
古代没有柴火,人们生活取火不容易,最原始的方法是钻木取火。春天钻榆、柳,夏天钻枣、杏、桑、柘(zhe四声),秋天钻柞、楢(you二声),冬天钻槐、檀。一直到唐宋,都是如此。
一直到宋、元以后,才该用铁刀、艾绒,击石取火,方便多了,这恐怕是从西域传来的方法。
回过头来说,正因为取火不易,所以老百姓家里通常都留有火种。留火种的方法是把烧红的木炭或炭结埋在草灰里,要用火的时候就用纸燃(江南人称纸煤头)点火。这种留火种的方法,可持续不断地保持一年。
到了寒食节,就必须完全熄灭不用。因为人们认为这个火种已经失去了热量,称之为旧火。
寒食节要有三日而非一日,正是为了使百姓遵守这个传统及相关法令,切实做到三日不见炊烟,才可以知道这家人确实是熄灭了旧火。
这种风俗由来已古,据说在商周时代,已有这样的法令。周朝有一个官职,名司爟氏,是主持火禁的官,与主持水利的官同样重要。但传到后世,百姓都不知其来源,山西人就以为是纪念介之推的节日。
寒食清明,在唐朝是个大节日。清明日,官中宴请百官,吃的还是冷餐。到傍晚,宴会散了,就取当日钻得的新火,燃点蜡烛,赐给贵戚近臣,这叫作“赐新火”。这个制度,到北宋时还沿用着。南宋以后,用燧石敲火已经很普遍,就淘汰了禁烟改火的风俗习惯。因而后世人都不很懂得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了。
中唐大历年间,有个叫韩翃(hong二声)的诗人,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有首在当时脍炙人口的诗叫《寒食》,即说的是这个节日。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头两句讲春天到处飞舞着杨絮(现在北方也常见),春风吹得御苑中的柳枝飘动。讲的是当时唐朝宫殿里种植的树木,以杨柳最多。
当时唐德宗即位,一种名为“知制诰”的官职缺人(可能是为皇帝起草文书一类的官),中书省两次提名的人选德宗都不认可。中书省就请旨问他让谁做此官。德宗批复:“与韩翃。”当时还有个江淮刺史也叫韩翃,中书省不知德宗要哪个韩翃,又请旨。
德宗又批复道:“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
----------------------------------------------------
本文摘编自施蛰存的《唐诗百话》里的一小段内容,为了符合我的主题及更加通顺,我把摘录的内容重新调整,并顺手把表达上不是最佳的句子重新润色了一下。
我费这个力气敲这个,是因为我觉得很多关于古代生活的常识我们都不了解(举个很小的例子比如我就很好奇古代人是如何修剪指甲,用什么工具修剪指甲的),真正写社会生活史的书其内容也很模糊,都是套话、废话,写衣、食、住、行都很模糊,也没有图解。反而在这个讲诗的著作里看到了关于古代人点火的常识,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读了这个,我觉得我新写的短篇起名《春游》,还是很有意境的。自己小夸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