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楼上的“一句话”概括,其实是非常值得商讨的。如果能这样一句话概括,那学生也不会费力写这么多(这样的一句话概括还少么?)。</p><p>我不知道诸位是否真的有耐心将这篇文章里的内容读完。黑蓝恰恰呈现了这样一个样本,有较高“文字阅读能力”,甚至较强“文字创作能力的人”(先暂且这么理解),是否真的在技术性言论中得到要领(并未否认您的阅读能力)。并借用长久以来,在“理性思考”上形成的权威,妄用了话语权?</p><p><strong>如果您认真地读了,并且不急于“表态”和“独立思考”,请各位客观冷静地说说,在这篇文章中,到底读到了什么?哪怕是各段段落大意呢?</strong></p><p>在网上一周来的缠斗中,每当有人问“我们究竟该相信什么”的时候,我其实感觉非常力不从心(我说了,尽全力负责任地说了,其结果还是一家之言)。科技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从来就有,是在争辩和实践中求真知的,而到了大众眼里,就是一个字“乱”(若非这次情况特殊,这事情本也不该摆到大众眼里来。但是情况不特殊的时候,惹人喜爱的“方”、“土”老师也总将它们扯进来)。在这“乱”当中,大众自然树立了一个“权威标准”,或心底的“权威参照系”,比如什么“留洋博士”、“西方、先进、科学”,进而人云亦云(这里不带任何偏见)。</p><p>在这地震事件中,恰恰是大众心底国内最大的权威“地震局专家”将我们晃点了,诉诸“西方先进科学”,又发现我们可能在老祖宗的几千年努力下终于“很少”地领先一回,至少当这些方法用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惯用参照系失效了,百家争鸣(通常各方都有一定道理)之于眼前又同切身利益(至少是实际生活和数以万计的他人生命)相关了,我们不知道该相信谁了,怎么办?“表态”在此时还重要么?我们此时更需要多数人“表态”么?难道此事我们真的没有根据一贯“表态界”的话语权威选择自己的“态”么?</p><p>楼主转文的内容,可以说写得已经非常地负责任了[却不排除是一家之言(我知道,我一这么说,您肯定又乱了。您就想知道:到底对还是不对阿?可我又不是地震局专家,“专家”您都不信了,哪儿能信我?)]。<strong>而大众通常将学术界(甚至技术界)一种负责任地、承认能力某些情况下局限地态度,概括为“无能”。“什么都知道”、"</strong><strong>什么都敢知道"、什么都敢说的“专家”或“学者”成却为了大众的信心来源。</strong>毕竟,甄别有效性的事,似乎的确不应该大众来做,拿到大众眼里的结果,应该只是"能,或不能"。</p><p>好,又会有人将我说的话等同于没说,因为又我没有给任何结论,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表态”。<strong>这很有可能,很有可能,只是使问题越发浮上水面的一个过程:我们到底在赞同什么?在“骂”什么?人家说的话(的确比文学语言看似好懂得多),我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人家也表了态,我们看出人家的“态”了么?</strong></p><p>这整个事件,让我想起了诸多年前的“索达尔事件”,科学(甚至技术)向思想(乃至工业)界负责、争取表态、甚至使诈时,思想(乃至工业)界恐怕也只能选择“话语权威”,甚至多数优势,作为个人意见的来源,更何况大众?(因此有些“惹人喜爱”的“什么都敢知道”的老师,如果老老实实不去哗众取宠的话,他们的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p><p><strong>作为一个事件的参与,甚至一个发掘社会某些情绪(甚至问题)来源的必要努力,我个人认为</strong>(你可以认为我算个几啊,我也的确不是个几),<strong>客观地参与解读一篇稍短的、有一点点技术提法的文本,发觉自己“表态”的来源,还是有些必要的。</strong></p><p>其实历史原因看来,黑蓝是一个精华得多的样本的,尤其是解读能力,但这次可能诸位的确没有踏下心来去解读[或许真的是解读能力受个人历史原因限制(这其实没什么)]。这次我在无数次的对自己力不从心的失望之中爬起来(对,我算哪儿根葱),希望在“缠斗”之外,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老实做事,做出的事情,可能意义要大得多?</p><p><strong>最后,只是作为这个努力的一部分,想问一声,在楼主转发的这篇很少有技术内容的,却稍有技术思维较负责任提法的文章中,您读出了什么?</strong></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433053[/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