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5-31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885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10-30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24
- 精华
- 0
- 积分
- 447
- UID
- 19646

|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size="7"><strong>女人心中的情欲机密<br /></strong></font></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5">——看《丑闻笔记》</font></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 </p><p> 看这部电影是需要一点承受力的,我的心一直狂跳不已,哦,这反映的是他妈的什么东西?师生恋?同性恋?阴谋?最主要的是,朱迪·丹奇和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一切。故事根据英国女作家卓伊·海勒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小说曾获得过布克奖决选名单,编剧帕特里克·马克曾创作过《偷心》,那部片子给我的印象很性感,尤其是娜塔利·波特曼的那段艳舞,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电影《丑闻笔记》曾获奥斯卡四项提名。我想导演之所以会看中这样的情节,是想挖掘一些人性最深处、最黑暗同时也是最纯洁的一面。</p><p><br />故事选择在一所中学,本身就有故事发生的定义所在。首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最重要的社会组织”,而“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他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是形成学校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摘自《教育学》),芭芭拉(朱迪饰)和希巴(凯特饰)正是在一所中学担任教师一职。在这种谨严的教风之下,她俩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却同样像罪恶之火包不住纸一样,最终埋于两人之间的秘密(应该写为各自的秘密更为妥帖)相继曝光。人生像一个戏剧,可以把你逼到绝路,又放你一马,等你有所领悟,便匆匆收场。当然,可以看到这种平静、温和、谨严的教学环境下,其实隐藏的那些人性之中微妙却很险恶的欲望;其次,我相信导演说的丑闻是有两桩,其中一桩就是希巴与15岁的男学生康纳利之间发生肉体关系的丑闻,这不得不发生在校园当中,让人看到最黑暗的罪恶其实与纯洁与生俱来;再次,这是两个知识阶层的女性,端正、美丽,但出于对各人欲念及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愈发使那种格格不入的情节让人心生突兀。她们在这样一个狭隘的空间,为某种舆论的生成战战兢兢,其实两人的潜意识中都有挣脱约束的极致追求,希巴嫁给一个比自己老很多(可以当自己父亲)的男人,为子女耗尽心力(儿子还是个白痴儿),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她不能忘记从前那些“性爱盛宴”,在她内心有着追求反叛、不羁的血液奔蹿不息,最终她敌不过欲望的召唤,与15岁的男学生康纳利(用顽童来形容他更合适)发生性关系。后者在倾听了希巴对事情败露后的心声后,自言后悔与她的交往,当初他不过想玩一把,谁知把事情闹大了。希巴不无失望的离去——她的动情完全因为她的无知、单纯,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她有丈夫、孩子,而康纳利只是孩子,他有不可知的未来,他可以因为年龄对自己的行为不负任何责任。当她与他接吻时,我替她惋惜,这是往火炕里跳,简直是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感情的女人。</p><p><br />从凯特塑造的这个角色来看,她是一个美丽出众的女教师,刚来学校担任美术教师不久,便引来一帮追随者,更有人描述她被人包围的情景如同出自《苍蝇王》一幕。当然,叙述者芭芭拉也对她觊觎良久。她说没有发现这个女人如何特别,但就是说不出原因就喜欢上她了。芭芭拉去希巴家吃中饭时,苦心打扮一番,其实她内心最清楚自己想要的绝对不是一盘意大利宽面,这与她的胃口其实“水火不容”。她表明这种倾向,并对希巴的家人都作了憎恶的描述。在这种日记文体的叙述中,我们逐渐发觉一颗深知孤独的心。试看芭芭拉对“孤独”所作的解释,就会看到有多可怕:“像希巴那样的人,他们以为自己了解什么是孤独,可是那在心里水滴石穿的、一眼望不到头的孤清,他们根本无从了解。有人可以规划整个周末着装打扮,只是因为要出门到洗衣店;还有那种长年累月的无人问津的感觉,公车售票员一个无意的碰触,也可以径直传送到两腿之间,激起无限的震荡和渴望。所有这一切,希巴一族是完全不明白的。”</p><p><br />于是当她洞悉希巴和男学生通奸的一事后,以向社会宣告为由要胁了对方。这种“要胁”无疑出自她内心长久的孤独。我们知道她之前有个女友叫珍妮佛,因为她的紧逼狠追而患上忧郁症,离开学校远远躲避她。芭芭拉还送珍妮佛的未婚夫一块石头。这些早已是学校众人皆知的秘密,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维持着对这位老处女最起码的敬重。只是她自己并不知道,一直用一种对他人不屑一顾、憎恶的口气在日记本上尽情宣泻。她对希巴的要胁得寸进尺,从最初命令希巴断绝与男生的来往,到分别时以抚摸手臂象征友谊为由达到自己心灵的满足,再到最后,竟然以一只猫的病死要胁希巴放弃陪家人的时间(是希巴参加白痴儿第一次次表演上车前),是她将一切渐渐推上绝境。</p><p><br />希巴当然为了维持家庭现状,忍受芭芭拉对自己所作的一些无理举动。而这一切都是每晚芭芭拉在卧室用日记一点点解剖、研究后作出决定的,她期望自己不会孤独终老,一种私念的滋生令她走向罪恶。导演对希巴作过铺垫,一张年轻时朋克式的相片便说明她骨子里曾经流淌着的不羁的血液,可是凯特对这一点没有进行很好的表现,但这是次要的,人物陷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事件中早已创痕累累,实在不值得我们去挖掘她的过往。而芭芭拉这个角色,朱迪演绎得没话说,但同样被处理太过冷峻,散发着一股阴郁的气质,我希望看到的是,在这股阴郁、沉闷中其实也还透出她温柔的一面——也许猫的死能展示她脆弱的一面,但导演实在是把她刻画得太过阴森,以至她在死猫面前的大声哭泣也唤不起观众的同情。</p><p><br />事情的败露很简单,芭芭拉嫉妒希巴仍和那个男生的交往,当一位男教师来向她打探希巴是否对自己有意思的时候,她不失时宜的透出风声。结果,康纳利的母亲敲开希巴的家门,劈头劈脸扇了几个巴掌。芭芭拉因为知情不报被免职,而希巴也被丈夫大骂不止,在女儿面前丢尽了脸。芭芭拉以为两人绝境逢生,会从此让这份“友谊”戴上冠冕堂皇的礼帽。可惜,当希巴翻看到日记后,几乎像疯了似的扑向她,扇了她好几个巴掌。但最后当她拿着日记本跑到守候在门口的记者群中,她又清醒了,没有将这一切公布于众。她厌恶这个披着“友谊”外皮的老处女以各种理由接近自己。这段戏是高潮,两位女演员的表演十分精彩,喜欢凯特·布兰切特那种低沉、磁性的嗓音,而朱迪饰演的芭芭拉虽然外表坚韧,最终让人不由生出怜悯来。</p><p><br />希巴带着愧疚敲开家门,她的丈夫在她离家时曾这样说道:“我认识你的时候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当时很年轻,而我也有主里准备你会变得很难搞。你是个好母亲,可是很多时候,你是个很差劲的太太,你为什么不跟我说?你应该告诉我你有多寂寞,你从不信任我,让我帮你。我没说我多了不起,可是我一直在这儿!”可以看出,这是位宽容的丈夫,他对太太的背叛有心理准备,但他们之间缺乏的是沟通,也许这是年龄相距太大,中间存在代沟问题。希巴当初嫁给他的很大原因有可能是为了弥补亡父的失落感。</p><p><br />这部片子所展现的罪恶是一种赤裸裸的爱欲,在受爱欲牵制下的人性可以抛却环境、个人前途,变得异常透彻,但这种透彻往往用力过头,变得有点畸形了。它所要告诫的正是为爱拼得你死我活的人们:放冷静些,用头脑和你的心去爱,要爱得光明磊落。</p><p><br />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