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消融入轻盈的酸涩爱情消融入轻盈的酸涩爱情

[复制链接]

81

主题

0

好友

4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31 09:13: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消融入轻盈的酸涩爱情</strong><br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5">——观韩国影片《春逝》</fon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nbsp;</p><p>片名:春逝<br />英文名:One Fine Spring Day<br />导演:许秦豪Hur Jin-Ho<br />主演:李英爱Lee Young Ae<br />   刘智太Liu Gi Tai<br />类型:爱情<br />片长:116分钟<br />国家:韩国<br />年代:2001</p><p>这部影片是继《八月照相馆》之后,许秦豪的第二部作品。录音师李尚优和电台DJ韩恩素在一次工作任务中碰到一起,彼此有了好感。李尚优有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的奶奶,始终沉缅于丈夫出走那一天的情景。于是电影一开场,她便跑去车站,李尚优紧随其后。也就是在这个车站,他与韩恩素初次相识。两人在一个夜晚,也许是韩恩素突然感到寂寞,也许是李尚优情窦初开,两人紧拥在了一起。但显然,两人的爱不是同一层面的,韩恩素已然经历过一次婚姻,对爱情的突然到临会持一种谨慎以对的心态,而李尚优还是个懵懂、纯净的男孩,他会为了对方要他煮方便面而随口甩出一句:“你当我是你的方便面吗?”爱情一刹时打上生活的印记,就失去原先的浪漫。一个是对爱情刚刚学会撒娇,一个则对爱情忽冷忽热。一番你扯我粘的过程后,当韩恩素有意重叙情缘时,李尚优却选择了分手。</p><p><br />整个故事情节被描述得淡雅、温婉,没有高潮起伏,正如两人在收集的这些声音,轻轻柔柔,不容人为的干扰。故事其实并没有大的冲突,两人感情的突转,在于一碗方便面。因为韩恩素疏于做好一个女人的职责,最起码,连做泡菜也不会。而李尚优的家庭处境,他的期望和父亲是一样的,除了姑姑平时一同照料奶奶外,没有女主人,而韩恩素显然从来没有涉及他的家庭,当李尚优提出要带她回家时,她说:我连泡菜也不会做。言外之意,她赧颜见他家人,因为她没有达到一个女人最起码应做的那些标准。说白了,就是不太肯上他的家。这让李尚优甚感苦恼,而且他俩的恋爱看似地下情人,她的理由是不能让单位同事知晓,否则他就将面临离职。李尚优的爱充斥着男孩子般的任性与无辜,还有猜忌、自私,这些,对于韩恩素来讲,她也许早已见惯不惯,会觉得烦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实两人都有点自私,都不能站到对方立场上考虑。一个缺乏经验,另一个则显得慵懒。所以,李尚优才会觉得恩素当自己是一碗方便面,可以聊解饥饿之苦。其实,爱情可止一碗方便面那样廉价?看似问题出在一碗面条上,可恰恰说明,两个经验不同的人在爱情的磨合期间容不得一点瑕疵——正像两人共同采集自然界声音的时候,要蹑手蹑足,提防自己发出声音,摧毁了那种纯美的境界。</p><p><br />当两人出现感情上的分歧时,在冷战期,李尚优会无缘无故猜忌她和别人约会,也确实见到她与那个乐评人一起的场景。他时常深更半夜跑到她郊区的住处,一开始,他那种压抑着的看似冷静的态度让我感觉不可思议,后来他喝醉酒摔到恩素床上痛哭时,我才觉得符合人物个性。而恩素那种若即若离的作法,一度让我以为她身患恶疾,有意避开李尚优——如果结局真是这样,才叫大跌眼镜呢。再次相聚又分手那场戏的镜头维持很长时间,真有点欲断又连的感觉,李英爱饰演的恩素留下一个淡蓝色的背影,仿佛充满了期待,可是,最终李尚优没有掉转头——这就赋予了人物一定的思想性,他已经成长,再不是那个无助得失声痛哭的男孩。所以,可以看出,导演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记录这一段爱情故事的,刻画的是人,所以故事情节就被刻意淡化。</p><p><br />而淡化故事主题的手段是“云淡风轻”的自然写照,借助于两人特殊性的工种,将人文、地理景象通过镜头语言呈现出来。比如下雪天寺庙的檐铃清韵、小溪竹林的律动、卷舐沙滩的潮浪声、暴雨倾盆的声音,将两人爱情组接起来,仿佛两人爱情亦如自然界雪花涌涌、潮汐起伏的境界,清新动人之处,少了大悲大恸,那种纠结于生活常态里的愁绪一丝丝被抽离出来,反倒像呼吸里的一抹酸涩,忍痛同时,不免慨叹于自然规律的漠然。</p><p><br />在采集自然界声音的时候,我在想,这个安排导演是否有些刻意?作为一档情感电台节目,安插这些无来由的响声是否会觉出无聊?如果不是用来制作电影来采集声音,恐怕做一档电台节目来做这么浩繁的工作,是否有点不切合逻辑?而且采访那些老头老太唱《阿里郎》,除了让影片带入一点文化意蕴或民风民俗外,有何用意?</p><p><br />影片运用得较成功的一个因素,是李尚优的奶奶。她因为丈夫有了外遇、出走不归而变得神思恍惚(也可理解为老年痴呆症,不免让我想到《女人四十》中那位老父亲)。她要么不出一语,要么出口惊人。当李尚优失恋痛哭时,她说了一句经典的话语:公车和女人一样,开走了就再也无法挽回!其实话说反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故),应该说成:女人和公车一样……她还剥了一颗糖塞到孙子的口中——有时候,话语成了多余,通过物象让观众取得感官上的体验认同,这才微妙而形象。奶奶这一形象的安排,平添了生活本身的苦难,衬托出主人公艰辛的生活实质,无论爱情多么美好,在这样一个根基之上,都会透出苦涩。导演才会借助于自然界发出的声响有意消融这份沉重,当最后主人公李尚优站在一片金褐色的麦浪之中,他戴了耳麦,张开双臂,体验这种被声音穿透的轻松……</p><p><br />也有人将影片中那些长镜头的运用拿来与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作比较,我觉得还是有差异。许秦豪影片中这种长镜头比之于另两位大师,真算小巫见大巫。小津的长镜会让人感觉出一份沉重与静谧,而侯导的长镜会见出一份生活的乏燥来,《春逝》呢,让人觉得清新、轻盈、唯美。同样一个题材,用不同镜像和不同手法,它都将是另外一种感觉。《春逝》让人感动的正是这份轻盈之中淡淡的味道,正如《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那样,也是讲述感官世界里的极致追求(《香水》是味,而《春逝》是听),前者将感官的承受和体验作为故事情节的粘合剂,而后者则是情节点立足的主要线索。听觉,是日常生活中必须的,也最易遭受忽视,如果镇日沉浸于生活的喧嚣之中,而丧失捕捉自然天籁的美好,这是否听觉在另一层意义上的功能丧失?<br /></p><p>&nbsp;</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vande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5 22:3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