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5-31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885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10-30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24
- 精华
- 0
- 积分
- 447
- UID
- 19646

|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size="7"><strong>舍弃自我,成就他人幸福<br /></strong></font></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5">——看影片《成为简·奥斯汀》有感</font></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 </p><p> </p><p>很早前读过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及《爱玛》等几部颇有代表性的小说,然而那时的我不能理解这些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所代表的意义,里面很多冗长、枯燥的对话令我产生了厌倦的情绪——然而时至今日,重新来翻阅这些书,你会将它们放置于特定时期来作对比,比如它在英国资产阶级工业化时代自身所绽放的气味是与整个社会不投合的,那时到处充满了“感伤”、“哥特”文学,而奥斯汀生活的安逸、平静的乡村环境带给她的灵感是自人物身上散发的自然气息,也正因为如此,她的小说体现了乡村中产阶级们平淡而幸福的生活,虽然没有很强的社会矛盾,她却以一支生花妙笔将复杂人物关系加以细致而精微的描摹,有人甚至称她作品为“两寸牙雕”,就是在这样的小天地里,充斥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毛姆就曾说过:“为什么你把这部小说读了一遍又一遍,却依然像第一次读它时一样兴味盎然?我想,原因就在于,简·奥斯汀不仅对她的人物及其命运深感兴趣,而且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都深信不疑。”</p><p><br />其实,在奥斯汀的文字里,时常流露出一种讥诮和嘲讽,时常透出对小人物那种世俗作风的嘲讽——正如电影中有段对话,当奥斯汀跟随汤姆·勒弗罗伊来到他当法官的叔叔家用餐时说的有关“讽刺”的辨驳(缺引),可见其对于“讽刺”的概念并未停留在表层,这样一个睿智的小女人当然立即吓到了那位法官叔叔,之后,他了解到她的身世,以及她写小说的恶习(在当时社会,读小说为人所不耻,读诗歌才被人称颂)后,喝斥自己的侄子马上离开她——几次三番后,他们真的分手了。这个女人活了41岁,总共出过六部作品,终生未婚。</p><p><br />有关这部影片的情节,据说是虚构的,那位汤姆·勒弗罗伊的名字的确在奥斯汀的书信中出现过,但谁也无法得知她与他之间是否发生过恋情,是否真正私奔过。女主角安妮·海瑟薇说重要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她曾经说过的话和她本身的气质……也许吧,我们探究一个人物的真实性,并不是取决于她的经历本身,更在于她的思想见地、她的情感、她的言行举止,而这些,我相信海瑟薇已经经过自身努力,把本土英语及当地风俗都摸透了,从她身上已经可以展示活脱脱的奥斯汀本人了——尽管她俩外形明显相去甚远。</p><p><br />电影中的奥斯汀看起来不像个乡村姑娘,看上去漂亮、早熟,而且很有独到见地,她和勒弗罗伊去拜访过一位当时很著名的女作家,亲耳听那位女作家对婚姻的不满,她说:因为女子有独到见地,丈夫会因此而感到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让奥斯汀心有余悸,于是她在回家途中便对她与勒弗罗伊能否永久在一起产生了疑惑。而这一疑惑,果然使他俩在今后遭受了打击,先是遭到男方叔叔的阻止,再是奥斯汀家里人的阻止,然后再是两人私奔,在途中奥斯汀幡然醒悟……看样子,奥斯汀在当地还算是个出色的女子,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男人围着她团团转了,包括那个贵族夫人的侄子——理所当然的财产继承人,相比较,奥斯汀家里穷困潦倒,她父亲是一名牧师,她自己没有职业,毫无收入,这样与财富擦肩而过,显然是为她家里人所痛惜不止的,也许这样一个乡下女子,应该舍弃自己的幸福而成全家人的幸福——反过来,她自己立场坚定,却在跟勒弗罗伊私奔途中看到他家人的求助信时心生怜悯:她不应该让他离开法官叔叔的救助而跟自己过起贫困夫妻的生活。这一醒悟,使人物身上顿时笼罩了一层宿命色彩,他们就这样分开——多年后,勒弗罗伊带着他也叫简的女儿出现在奥斯汀面前时,两人的表情平淡却内心澎湃,验证了她当年评价那位女作家的一句话。这就是生活,有舍弃当然就会有幸福,虽然看起来,这层幸福是从别人的眼光中讨来的。而奥斯汀最终舍弃了自己的幸福,陪伴父母终老,并且用自己细腻而尖刻的笔调书写了男女之间那种爱情——本身是个悲剧,却把爱留在了人间。</p><p><br />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在紧要关头,奥斯汀会舍弃自我幸福,这说明她善良吗?她除了会尖酸刻薄的讽刺别人以外,还有善良的一面?我想并不这样简单,可是影片却没有告诉我们太多,仅仅从马车轮陷泥淖后,她读到勒弗罗伊的信件这一行为中得知她产生这种决定的原因,也许她看到了自己家庭的不幸,她预料到了眼前这个男人的不可靠,她说过:如果不久便要离婚,还不如不要结婚。是的,她是这样跟他说的——少女梦幻从这一刻破灭了,她忽然成长为女人。她对写作的热衷,她对家里人的不理解,甚至有钱人的嘲讽都作了固执的坚持,她只有她自己是真实的——因此,隔着那样远的年代,我们依然能触摸到她内心里波涌的那种情绪,在她的小说里,那些单身汉们,那些吃饱了饭整天想着男婚女嫁的小人物们,她对他们作了善意的嘲讽,也许是写她自己?正巧应了那句对“讽刺”的精妙阐释——她无法在生活中得到与之平等的爱,那么,只能将这种期望寄予在她小说的人物身上,她希望他们是幸福的。</p><p>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