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5-31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885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10-30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24
- 精华
- 0
- 积分
- 447
- UID
- 19646

|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size="7"><strong>向日葵里的诗魂<br /></strong></font></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5">——观影片《顾城别恋》</font></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 </p><p>这就是我知道的一点事情。生命是盲目的,幽灵是飘动的;而世界则充满了“喧哗与骚动”。——顾城</p><p> </p><p>昨晚,看了冯德伦和李绮红主演的《顾城别恋》,特别是结尾部分,让我心头顿时涌起一股酸痛——我想,不知道和不了解顾城的人是不能感受到的。他的死,是一场活生生的悲剧,不会因为发生于远在天边的新西兰激流岛而被人遗忘。诗人描绘彩虹的笔最终化成了砍人的斧子,这是他捍卫自身利益的最后举动吗?他如同孩子般任性,一直依赖身边人的情爱,最终这座情爱之“城”的崩塌使之无以承当……</p><p><br />影片以顾城到达德国后的经历为主线,插入了一些有关文革期间的事情,还有八十年代他与雷米(也即他的结发妻子谢烨)、李清(即他的情人李英)初识的过程,只不过有关文革方面的情节对电影主题本身并无什么相关,我记得顾城曾经写过一首诗《昨天,像黑色的蛇》,就记述了文革对他心灵上造成的阴影,可是影片只不过点明他是从文革期间开始写作而已,那个黑色的罐子也并无什么特殊意义。总觉得导演削弱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在表现诗人性格的完整性上也是比较单一的,从电影开始时,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顾城那种精神上有问题的表征了,可是他产生这样的病因是为什么,电影没有告诉我们。从舒婷的回忆散文中,我看到顾城是因为久居新西兰激流岛,过着贫穷的生活,竟然可以为节约钱而在酒店的免费早餐上连吃七八个蛋糕,然后回家一直睡到傍晚。这是很可悲的,他那种任性与天真极似孩童,顾城只小学文凭,但他父亲是诗人顾工,从小耳闻目濡且天资聪颖的他早早就开始写诗歌,并在20出头的年纪便受邀去德国讲学。他与谢烨是在火车上邂逅的,后来结了婚带她一同出国。他对英文一窍不通,全由谢烨包办翻译、宣传等事项,以致很多外国专家都以为他的诗歌其实是出自谢烨之手。而谢烨,顾城的妻子,其实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写过诗,只不过她在顾城的生活里扮演着一位母亲的角色,照顾他呵护他,替他抱孩子,可是她又不甘于放弃一个女人应该享受的权利,因此,当顾城任性而执意要求她不作修饰、不穿漂亮的衣服时,我想,作为一个女人(而且她是上海女人)其实活到这个份上也是很可怜的。影片中,她一再催促顾城去大学教学,或者去赚钱,家里已经没有吃穿用度的钱了,迫于生活的压力,她作为女人的自私和柔弱、依赖的本性显露了出来——当初出国是图新鲜,图享受,可是想不到会是中国农村式的生活,这种生活她毕竟过不惯,而顾城是极爱大自然的,喜欢沉缅于其中幻想无度,喜欢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这是他跟谢烨的分歧,一个偏重于物质,另一个偏重于精神。而清儿这个角色,完全是性爱的替代品,至少电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当日本女星饰演的这位清儿在镜头前脱得一丝不挂时,我不知道导演为何这样安排,难怪很多对顾城抱有研究心态的朋友看了影片大骂导演将之改成了艳情片。其实有些镜头减少一些会相对好点,毕竟是女导演,太执着于表现意象性的场景,比如并列站立在海边的三只海鸥、两只缠绵爬行的蜗牛等……现实生活中的李英,在采访中已经不屑于谈论顾城往事,她更在意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这个女人由原来的懵懂无知、虚荣,到现在逐渐变得理智,应该说,这段往事给她造成了一定的伤害。</p><p><br />三个人在岛上的生活更像是李银河说的“多边恋”,谢烨竟然可以容忍英儿和他们一起生活,而利用她的同时,又从中作梗,导致顾城也在爱情面前患得患失。最终他失去了英儿,也面临被谢烨抛弃的命运,于是他拔起斧子就向谢烨砍去,然后跑去告诉自己的姐姐,姐姐并未劝阻他,以致他在树上吊死了。历史上,诗人自杀太多了,常常因为神经太过脆弱,不能与社会的种种制度相碰撞,而顾城的死,更像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所为。虽然他一直是位腼腆而内向的人,但显然,生活已经折磨得他无可忍耐,等他发现身边的人背叛了他,不能再为他的梦想而共同维持下去时,他感觉自己成了一个被利用完的工具,这一刹那,作为男人那种要强的本性一瞬间跳出来。结果酿成悲剧。</p><p><br />主演冯德伦脸上也有一股孩子气,比顾城更帅气些,但少了那份书儒气。李绮虹最后的几处表演可圈可点,特别是作为母亲和女人的她,同时要表现出那种心痛与无助是很可贵的。影片中有些台词都采用了顾城的诗,用作对话有些差强人意,也许是我太喜欢顾城的诗了,我对影片中散发出来的那种抒情的格调不太喜欢,总觉得这部影片还存在很多缺陷,我想如果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导演来拍,他也许不会躲避很多时代背景方面的问题,这也正是我想看的。我记得03年离开宁波时,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永久性的书,就是《顾城诗全编》,这本书一直保存着没有还。我喜欢他的原因完全是因为那些字里行间流溢出的纯洁与天真,他的散文也是如此,总显得清新,像冬日里一掬凉风。我希望以后有人重新拍一部有关顾城的电影,因为我一直坚信顾城的魂在那片金黄色的向日葵里活着。</p><p><br />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