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865|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的故事》摘录

[复制链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 15:50: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今年看的时候随便录入一些句子和段落,没有校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想当谐星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2#
发表于 2014-8-2 15:51:37 |只看该作者

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8-2 16:03 编辑

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事实上,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了。

事实上,我认为喜爱一件雕塑或者喜爱一幅绘画都有正当的理由。

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其实并不在于它的题材。

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方式。有些人喜欢自己容易理解因而也能深深为其所动的表现形式。

除非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得不正确。……我们有个很奇怪的习惯念头,总是认为自然应该永远跟我们司空见惯的图画一样。

……进行这种探险航行。他们想重新观看世界,把肉色粉红、苹果非黄则红之类公认的观念和偏见完全抛开。那些先入之见当然不容易排除,但是在这方面最有成果的艺术家往往创作出最为振奋人心的作品。正是这些艺术家教会我们在大自然中看到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新奇美景。如果我们肯于追随他们,效法他们,甚至仅仅凭窗外一瞥,也会有震撼人心的奇异感受。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摈弃陋习和偏见。用未曾想到的方式去画熟悉的题材往往遭到责难,然而最振振有词的指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对头而已。

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永远要极端地“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要极端地挑剔。他有可能看出我们简直无法察觉的色调和质地的差异。而且,他的工作比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事情要远为复杂。他所要平衡的绝不止两三种颜色、外形或味道。他的画布上大概有几百种色调和形状必须加以平衡,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

在某些时期,确实有一些艺术家或批评家曾经想方设法总结他们的艺术法则;然而关于那些法则,事实总是证明,低手庸才试图循规蹈矩却一无所获,而艺术大师离经叛道却能获得一种前所未闻的新的和谐。

任何人都不应该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它(艺术)的一切,因为谁也没有臻于此境。也许最重要的是:我们想欣赏那些作品,就必须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敏于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种内在的和谐,特别是要排除冗长的浮华辞令和现成套语的干扰。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14-8-2 15:52:40 |只看该作者

1.奇特的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8-2 16:04 编辑

如果我们完全不了解过去艺术必须为什么目的服务,也就很难理解过去的艺术。我们上溯历史走得越远,艺术必须为之服务的目的就越明确,也越奇特。

原始艺术作品就是按照这种预先确定的方式办事的,可是仍然给艺术家留有表现自己气质的余地。有些部落的工匠掌握的技术确实惊人。……如果我们知道那些工作使用的是多么简陋的工具,就不能不感到惊讶,那些原始工匠通过几百年的专业磨练就技术是那么有耐心,有把握。……当然,一件东西难于制作不一定就能说明它是一件艺术品。……但是,部落人技术水平的这一表现应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不要以为他们的东西看起来不顺眼就认为他们的手艺不过如此。与我们不同的不是他们的技艺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从一开始便理解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14-8-2 15:53:37 |只看该作者

2.追求永恒的艺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8-2 16:06 编辑

古老的信仰在艺术史上所起的作用……
对自然的观察跟整体的匀整二者相互兼顾,达到合理的平衡,以至肖像给我们的印象是既真实,却又古老而悠远。
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将二者结合起来乃是一切埃及艺术的特点。


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埃及人)都得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


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所有的雕像、绘画作品和建筑形式仿佛都遵循着同一条法则,各得其所。如果一个民族的全部创造物都服从于一个法则,我们就把这一法则叫做一种“风格”(style)。很难用语言来说明一种风格是由什么构成的,但是用眼睛去看就容易得多。支配全部埃及艺术的那些规则使每一个作品的效果都是稳定的,质朴而和谐的。


只有一个人曾经动摇过埃及风格的铁门槛。他是第十八王朝的一个国王(阿克纳顿Akhnaton),第十八王朝在所谓“新王国”时期,新王国是在埃及遭到严重入侵之后建立的。……但是埃及艺术的这一新趋向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在图坦卡门朝代,过去的信条就已经恢复了,面向外界的窗户再次关闭。其前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埃及风格又继续维持了一千多年,埃及人无疑相信它要永恒存在。我们博物馆里现有的许多埃及艺术品都制作于这一后期阶段,埃及的庙宇和宫殿之类的建筑也几乎都在这一时期。它们表现了新主题,完成了新任务,却没有给艺术增添任何崭新的成就。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5#
发表于 2014-8-2 15:53:54 |只看该作者

3.伟大的觉醒: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8-2 16:05 编辑


在那些希腊的城邦之中,阿提卡地区(Attica)的雅典城在艺术史上最为有名,最为重要,远远超过其他各地。特别是,整个艺术史上最伟大、最惊人的革命就是在那里开花结果的。我们很难说那一革命始于何时何地——也许大致就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建起第一批石头神庙那个时期。我们知道在那之前,古老的东方帝国的艺术家曾致力于追求一种特殊的完美。他们曾力图亦步亦趋地效仿前辈的艺术作品,严格遵守他们学到的神圣规则。……希腊雕刻家人人都想知道他应该怎样去再现一个个别的人体。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了。这场革命一旦发轫,就无法遏制。那些雕刻家在作坊里试用表现人物形象的新想法和新方式,而每一项革新又被别人急不可待地接过去使用,再加上自己的创见。……当然埃及人的方法有许多地方更为保险。希腊艺术家的实验有时也会不见成效。……但是希腊艺术家不会轻而易举地被这些困难吓到。他们已经启程上路了,这条路是没有回头之处的。

他已不再认为只要他知道场面上确有其无就非画出来不可。一旦这一古老的规则被打破,一旦艺术家开始信赖自己看到的情况,一场真正的山崩巨变就爆发了。画家们有一项压倒一切的伟大发现,即发现了缩短法(foreshortening)。大概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艺术家破天荒第一次胆敢把一只脚画成从正面看的样子,这真是艺术史上震撼人心的时刻。……艺术家的目标已不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用最一目了然的形式画入图中,而是着眼于他看物体时的角度。……我们也看出希腊艺术家并未将埃及艺术的教导轻易地摒弃。……古老的公式,即那种在几千年中建立起来的人体形式,仍然是他们的创作起点,只是他们不再处处把它奉为圣典。

在这些形象中(《背负苍穹的赫丘利》)不难看出支配埃及艺术的规则所产生的影响还迁延未消。但是我们感觉希腊雕刻之所以能那么伟大、那么肃穆和有力,也正是由于没有违背那些古老的规则,因为那些规则已经不再是束缚艺术家手脚的桎梏了。……正是严格地循规蹈矩和寓变化于规则之中二者所达到的平衡,使得希腊艺术在后来各世纪里博得了那么巨大的赞美。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艺术家才一再回顾希腊艺术杰作去寻找指导,寻求灵感。

米龙征服了运动。(《掷铁饼者》)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6#
发表于 2014-8-2 15:54:13 |只看该作者

4.美的王国: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8-2 16:06 编辑


艺术走向自由的伟大觉醒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20年到公元前420年这百年之间。到公元前5世纪临近结束时,艺术家已经充分意识到自己具备的力量和技巧了,当时公众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了解,波拉克西特列斯和其他希腊艺术家是通过知识达到这一美的境界的。世上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体能像希腊雕像那样对称、匀整和美丽。人们往往以为艺术家的所作所为就是观看许许多多模特儿,然后把他们不喜欢的地方全部略去;亦即认为艺术家是首先仔细地描摹一个真人的外形,然后加以美化,把他们认为不符合完美人体理想的地方和特点统统去掉。他们说希腊艺术家把自然“理想化”了,他们认为那跟摄影师的工作相仿,给肖像修修版,把小毛病去掉。但是经过修版的相片和理想化的雕像通常都缺少个性,缺少活力。有那么多东西都被略去、被删除,留下来的不过是模特儿的一个模糊无力的影像而已。希腊人的做法恰恰相反。在那几百年里,我们所评论的这些艺术家都想给那些古老的程式化的人体外壳注入越来越多的生命。在波拉克西特列斯的时代,他们的方法终于开花结果,完全成熟。在熟练的雕刻家手下,古老的人物模式已经开始活动、开始呼吸了,他们像真人一样站在我们面前,然而却像是从另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降临的人。事实上,他们之所以像是来自另一世界,倒不是因为希腊人比别人健康,比别人美丽——那样想毫无道理——而是因为当时的艺术已经达到那样一种境界,类型化的形象和具体的形象之间取得了一种新的巧妙的平衡。
那些被后世誉为表现了最完美人体形式的最负盛名的古典艺术作品,有许多是公元前4世纪中叶制作的雕像的复制品或变体。

让一个一般的、图示化的形象越来越栩栩如生,知道大理石表面似乎具有生命、呼吸起来为止,以这种方法来创造美当然有一个毛病。这种方式并非不能创造出使人信服的人的型式,但是从此入手能够表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吗?……在波拉克西特列斯身后的一代,将近公元前4世纪末……艺术家发现了既能赋予面目生气又不破坏其美的两全之策。不仅如此,他们还懂得怎样捕捉住个别人的心灵活动和某个面孔的特殊之处,怎样制作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种肖像。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人们开始讨论这一新的肖像艺术。……当然,所有的古代肖像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麻烦之处,即我们实际上无法判断它们逼真与否……

在后世享有最高声誉的古典雕刻作品中,有一些就是创作于希腊化时期。在1506年发现《拉奥孔》群像时,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对于那个悲剧性群像的效果大为折服。……从一开始就激起一片赞扬之声。但我有时不免怀疑这是一种投人所好的艺术,用来迎合那些喜欢恐怖格斗场面的公众。为此责备艺术家大概是错误的。事实可能是,到了那个希腊化时期,艺术已经大大失去了它自古以来跟巫术和宗教的联系。艺术家变得单纯为技术而技术了,怎样去表现那样一个戏剧性的争斗,表现它的一切活动、表情和紧张,这种工作恰恰就是对一个艺术家的气概的考验。至于拉奥孔的厄运一事的是非曲直,艺术家可能根本未曾予以考虑。

对于菲狄亚斯或波拉克西特列斯时期的希腊艺术来说,艺术家众目所瞩的主要题材仍然是人。到了希腊化时期,在特俄克里托斯之类的诗人发现了牧人纯朴生活的魅力之后,艺术家也试图为世故的城市居民呈现出田园生活的乐趣。(那时还没有透视法,在一千多年后透视法才被运用)……连最后期的、最自由的和最大胆的古代艺术作品至少也还保留着我们在叙述埃及绘画时期所讨论过的那条原则的影响。在这条原则的支配下,即使在这里,对单个物体典型轮廓的知识,仍然跟眼睛所见的实际印象同样举足轻重。我们早就认识到,艺术作品的这个性质并不是应被遗憾、被鄙视的缺陷,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希腊人冲破早期东方艺术的禁律,走上发现之路,通过观察给传统的世界形象增添了越来越多的特点。但是他们的作品看起来绝不像一面反映自然的一切偏僻角落的镜子,而是永远带有标志着创作者那种睿智的印记。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7#
发表于 2014-8-2 15:54:30 |只看该作者

5.天下的征服者:罗马人,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1至4世纪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8-2 16:07 编辑


我们已经看到罗马城镇庞贝有希腊化艺术的许多反映。因为当时罗马人征服了天下,在那些希腊化王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帝国时,艺术多少还是保持原状的。……尽管如此,在罗马成为世界霸主时,艺术还是有一定的变化。艺术家已经接受了新的任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他们的创作方法。罗马人最突出的成就大概是土木工程。……人们在罗马漫步于巨大的柱列之间,觉得自己就像个蚂蚁一样。事实上,正是那些古迹废墟使后世很难忘记“宏伟即罗马”这句话。

罗马建筑:圆形竞技场(圆形大剧场Colosseum)、凯旋门。

罗马人在意大利、法国、北非和亚洲到处建立凯旋门,遍布帝国。希腊建筑一般都是由相同的单元组成,甚至圆形大剧场也不例外。但是凯旋门却用柱式做界框并突出了中央的巨大入口,两侧辅以比较狭窄的入口。这种安排用在建筑结构中,很像是音乐中使用的和弦。
然而罗马建筑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拱的使用。虽然这项革新希腊建筑师可能早已发现了,但是它在希腊建筑中却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尽管当时肖像有这样严肃的含义(宗教性的敬畏),罗马人却依然允许他们的艺术家把肖像制作得比希腊人所曾尝试制作的一切肖像更为真实而不加美化。……维斯佩申(Vespasian)的胸像丝毫没有讨好之处——根本无意把他表现为神。他的形象有如富有的银行家或航运公司老板。尽管如此,这些罗马肖像却毫无猥琐之处。艺术家设法成功地实现了既逼真又不平凡。

……我们只要想象一下《拉奥孔》群像的作者根据这样一个题材会有何创作,就能认识到艺术在当时的方向已经不同了。……与主题无直接关系的东西最好不画进去。力求简单清楚的思想又一次开始压倒要忠于描摹的思想。不过艺术家力图把故事叙述得尽可能地简明,这种劲头也还是令人感动的。画中的三个人正面图,看着观众,举起双手做祈祷,似乎表明人类已经别有关心的所在,开始超出尘世之美。

当时的艺术家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人还注重希腊艺术往日引以为荣的特点,不再雕刻得精美与和谐。……人们常说古代艺术在那些年代里衰退了。在战争、叛乱和入侵的大骚乱之中,往昔盛世的许多艺术秘诀无疑真的失传了。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全部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一技术失传。关键是哪个时期的艺术家对希腊化时期那种单纯的技术精湛似乎已经不再心满意足,他们试图获致新的效果。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8#
发表于 2014-8-2 15:54:48 |只看该作者

6.十字路口:罗马和拜占庭,5至13世纪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8-2 16:08 编辑

(《面包和鱼的奇迹》中)基督为什么坚定地直视着观看画的人:基督要喂养的人就是这些观看者本人。
乍一看,这样一幅画显得相当生硬死板,完全看不到希腊艺术引以为荣、罗马时代固守不坠的那种表现运动和表情的绝技。人物完全用正面图来画,这种方式几乎要使我们联想到一些儿童画的画。然而艺术家对希腊艺术必定已经相当熟悉。他完全知道怎样使斗篷披在身上,使得通过衣褶还能看出人体的主要连接部位。他懂得怎样把不同色调的石块拼合在他的镶嵌画中,表现出肌肤的颜色,或者岩石的颜色。他标出地面上的阴影,而且轻而易举地运用了缩短发。如果我们认为这幅画相当原始,那必定是艺术家力求简单所造成的印象。由于基督教强调清楚显明,于是埃及人表现一切物体都以清楚为重的思想又强有力地抬头了。但是艺术家在这一新尝试中使用的并不是原始艺术所用的简单形状,而是从希腊绘画艺术中发展出来的形状。这样,中世纪基督教的艺术就变成原始手法和精细手法稀奇古怪的混合。我们所曾看到的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希腊觉醒了的观察自然的能力,在公园后500年左右就又被投入到沉睡之中。艺术家不再用现实检验他们的公式。他们不再企图对怎样表现人体和怎样造成景深错觉做出新发现。然而过去的发现并没有丢失。希腊和罗马的艺术提供了一大批人物形象,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躬身的,还有倒下的。这些类型在讲述故事时都能派上用场,于是艺术家苦心临摹,并且根据不断更新的环境加以修改。但是当时的使用目的毕竟已是截然不同,所以画面上很少明显地暴露出它们有古典艺术的源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奇怪:在这时艺术都还是几乎是以人、以宗教等为唯一题材,其他题材的还未独立出来。)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9#
发表于 2014-8-2 15:55:04 |只看该作者

7.向东瞻望: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13世纪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8-2 16:08 编辑


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时,势如破竹地克服了一切障碍的中东宗教,即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北非和西班牙等地的伊斯兰征服者的宗教,对待图像问题比基督教的做法更为严厉。制像是犯禁的。但是艺术本身却不会这么容易就被压制下去。由于不准表现人物,东方的工匠就放纵想象去摆弄各种图案和各种形状。他们制作出最精细的花边装饰,人称阿拉伯式图案(arabesques)。……我们可以把那些精细的设计和丰富的配色最终归功于穆罕默德,是他驱使艺术家的心灵离开现实世界的事物进入那些线条和色彩的梦幻世界。后来从伊斯兰教中分化出来的宗派并不这样严格地理解对制像的禁令。只要跟宗教无关,他们是允许画人物和插图的。从14世纪开始的波斯人,后来还有伊斯兰教徒(莫卧儿)统治下的印度人,他们为传奇、历史和神话所画的插图表明,在那些国家中,以前的教规把艺术家限制于设计图案的天地之中,却使艺术家获得了那么大的益处。15世纪波斯传奇写本中有一幅花园的月夜景色,就是那种妙技的最好例证。

宗教对艺术的冲击在中国更为强烈。……我们所谓的典型的中国艺术在那时已经获得很大的发展。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状,而是比较喜欢弯曲的弧线。要画飞跃的马时,似乎是把它用许多圆形组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雕刻也是这样,都好像是在回环旋转,却又不失坚固和稳定的感觉。

中国有些伟大的贤哲对于艺术的价值观似乎跟格列高里大教皇所坚持的看法相似。他们把艺术看成一种工具,可以提醒人们回忆过去黄金盛世的美德典范。现存最早的中国画卷有一卷是根据儒家思想选集的贞妇淑女;据说原本出自公元4世纪的画家顾恺之的手笔。这里选的插图,画着一个丈夫无端地责怪妻子,它具有为我们所称道的中国艺术的全部高贵和优雅之处。画中的姿势和布置十分清楚,人们对一幅阐明事理的图画所可期待的能事已尽。此外,它也表明中国艺术家已经掌握了表现运动的复杂艺术。这幅中国早期作品中丝毫没有生硬之处,因为画中特别喜欢使用起伏的线条,这就赋予了整个画面一种运动感。
可是,对于中国艺术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恐怕来自另一个宗教,即佛教的影响。佛界的僧侣和居士经常被表现为非常逼真的雕像。我们在耳朵、嘴唇和面颊的外形上又一次看到弧线轮廓,但是它们并没有歪曲真实的形状,反而把各部分融为一体。我们感觉这样一个作品并不芜杂无序,而是每个部位各得其所地构成了整体效果,甚至在这样一个真实可信的面部描绘之中,原始面具的古老原则也发挥了作用。

佛教不仅通过给予艺术家新任务对中国艺术产生影响;它还带来了对待绘画的崭新态度,即十分尊重艺术家的成就,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欧洲,都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中国人是第一个不认为作画卑微下贱的民族,他们把画家跟富有灵感的诗人同等看待。东方的宗教教导说,没有比正确的参悟更重要的了。参悟就是连续几个小时沉思默想某一个神圣至理,心里确定一个观念以后抓住不放,从各个方面去反复观察。这是东方人的一种精神训练,他们过去一直重视这种训练,超过了我们西方人对运动或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一些和尚整天静坐参悟某一个词语,心里反复考虑,倾听着在那神圣的词语出现之前和之后的一片静寂。另一些和尚则参悟自然界的事物,例如参悟水,参悟我们可能从中悟出什么道理来,它是多么坚定,多么气派,然而又多么宽厚,允许树木生长于其上。恐怕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中国的宗教艺术才较少用来叙述关于佛教和中国贤哲的传说,较少宣讲某一条个别的教义——跟中世纪使用的基督教艺术不同——而是用艺术去辅助参悟。虔诚的艺术家开始以毕恭毕敬的态度画山水,不是想进行什么个别的教导,也不是仅仅当作装饰品,而是给深思提供材料。……中国艺术家不到户外去面对母题坐下来画速写。他们竟至用一种参悟和凝神的奇怪方式来学习艺术,这样,他们就不从研究大自然入手,而是从研究名家的作品入手,首先学会“怎样画松”,“怎样画石”,“怎样画云”。只是在全面掌握了这种技巧以后,他们才去游历和凝视自然之美,以便体会山水的意境。他们回家以后,就尝试重新体会那些情调,把他们的松树、山石和云彩的形象组织起来,很像一位诗人把他在散步时心中涌现的形象贯穿在一起。那些中国大师的抱负是掌握运笔用墨的功夫,使得自己能够趁着灵感的兴之所至,及时写下心中盘旋的奇观。他们常常是在同一个绢本上写几行诗,画一幅画。所以,在画中寻求细节,然后再把它们跟现实世界进行比较的作法,在中国人看来是幼稚浅薄的。他们是要在画中找到流露出艺术家激情的痕迹。我们可能难于欣赏那些最大胆的作品,例如图98(《雨山图》),仅仅有一些朦朦胧胧的山峰形状从云中显露出来。但是,一旦我们尝试立足于画家的地位,体验一下他对那些巍峨的山峰想必已产生过的肃然心情,我们至少也能隐约感到中国人在艺术方面最重视的是什么。把同样的技术和凝神的方法,如果用在较为熟悉的题材中,我们就比较容易欣赏了。一片池塘中三条游鱼的画(传为刘寀《藻鱼图》),使人体会到艺术家在研究他的简单题材时一定进行过细心的观察,体会到他在动手作画时处理手法的轻松和娴熟。我们再次看到中国艺术家是如何喜爱优美的曲线,如何使用它们来表现运动的效果。那些形状似乎并没有组成任何明显的对称图案,它们并不像波斯细密画那样平均分配。然而我们觉得艺术家还是满有把握地平衡了画面这样一幅画可以久看不厌,我们大可体验一下。
这种有节制的中国艺术只是审慎地选取几个简单的大自然母题,自有某种妙处。但是,不言而喻,这种作画方法也有危险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用来画竹干或画凹凸山石的笔法,几乎每一种都有传统的根基和名目,而且前人的作品博得了无比巨大的普遍赞美,艺术家就越来越不敢依靠自己的灵感了。在以后的若干世纪里,在中国和日本(日本采用了中国的观念),绘画的标准一直很高,但是艺术越来越像是高雅、复杂的游戏,因为有许许多多步骤大家早已熟知,也就大大失去了它的兴味。只是在18世纪跟西方艺术成就有了新的接触以后,日本艺术家才敢把东方的画法运用于新题材之中。后面将要看到那些新实验开始传到西方时,对西方也是多么富有成效。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10#
发表于 2014-8-2 15:55:20 |只看该作者

8.西方美术的融合:欧洲,6至11世纪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8-2 16:09 编辑


艺术家笔下的那些福音书作者和圣徒的形象看起来几乎跟原始偶像那样生硬那样古怪。它们表现出,在本地艺术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难于适应基督教书籍的新要求。可是,如果认为这样的图画除了粗糙之外一无所有,那就错了。那些艺术家的手和眼是训练有素的,他们能够在书页上画出美丽的图案,这帮助他们给西方艺术带来了新成分。没有这种影响,西方艺术可能就会沿着类似拜占庭艺术的方向一直发展下去。由于古典传统和本地艺术家的爱好二者相互抵触,一些崭新的东西才开始在西欧发展起来。

我们现代的观念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创新”,前面已经看到,过去大多数民族绝对没有这种看法。埃及、中国或拜占庭的名家会对这种要求迷惑不解。中世纪西欧艺术家也不会理解为什么在老路子那么适用时,还应该创造新方法来设计教堂,设计圣餐杯,或者表现宗教故事。虔诚的供养人在向他的守护圣徒的圣物奉献一座新神龛时,他不仅竭其财力采办最珍贵的材料,还会给艺术家找一个著名的古老样板,说明圣徒的事迹应该怎样正确地加以表现。艺术家对这种委托方式也不会感到不便,因为他还是有足够的余地来表现自己到底是个高手,还是个笨伯。

埃及人大画他们知道(knew)确实存在的东西,希腊人大画他们看见(saw)的东西;而在中世纪,艺术家还懂得在画中表现他感觉(felt)到的东西。
不牢记这个创作意图就不能公正地对待任何中世纪艺术作品。因为中世纪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述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在这一方面,他们可能比绝大多数年代较早和较晚的艺术家更为成功。(p166,这里有对1000年《基督为使徒洗足》的画的分析,说明了为了达到艺术目的如何去表现从而传达出感觉。)

(《贝叶花毯》)我特别喜欢第二个场面中瞭望台上的那个人,哈罗德的船正从远处驶来,他把手放在眼睛上面向它窥测。他的手臂和手指看起来确实很古怪,而且这个故事里的所有人物都是奇怪的小侏儒,不像亚述或者罗马年代那些史画的作者画得那么令人信服。这个时期的中世纪艺术家没有样板可供效仿,画起来就很像小孩子。要嘲笑他很容易。要做他所做的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他叙述重大史实的手段那么经济,那么集中于他所注重的东西,而且最终效果还是比我们的战地记者、新闻片摄制者的写实主义报道更使人难以忘怀。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4 06:4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