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三美」﹑「三化」理论的局限性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好友

1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10: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谈「三美」﹑「三化」理论的局限性
白立平(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

  许渊冲先生译作等身﹐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汉译英作品
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西厢记》﹑《李
白诗选》等﹐汉译法的著作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他
的翻译曾受到过很高的评价﹐比如英译《楚辞》被誉为「英美文学里的一座高峰
」﹐英译《西厢记》「可和莎士比亚媲美」。许渊冲先生不仅在翻译实践上成就
非凡﹐在翻译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著有《翻译的艺术》﹑《
文学翻译谈》﹑《文学翻译百论》等等。他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美"即"三美"(意美﹑音美﹑形美)﹑"化"即"三化"(等化﹑浅化
﹑深化)﹑"之"即为"三之"(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即翻译是艺术﹐"创"即
翻译就是创作﹐"优"即要发挥译文优势﹐"竞赛"即译文要与原文竞赛﹐要超过原
文[1]。许渊冲先生曾于2000年10月来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宣传其翻译理论﹐
希望能够将前辈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的手中。我们必须承认﹐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是建立在其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的﹐是其实践的升华﹐并能在其翻译实践活动中
得以体现 (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论述)。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翻译
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这一文化的优点﹐同时也难以摆脱其自身
的局限性。另外﹐他的某些观点如"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译
论"[2]也值得商榷。以下将针对其局限性加以简要论述。

  在思维模式上﹐许渊冲的理论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没有摆脱中国传统
美学﹑哲学的影响。中国传统译论从道安的"案本而传"﹑严复的"信达雅"到傅雷
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重信﹑重和﹑种含蓄的美学特
点﹐在思维模式上更倾向于从主观的﹑感性的﹑体验的角度来品评翻译及译品[3]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就是从中国传统译论脱胎而来﹐比如说"三美" 源于鲁迅的
《汉文学史纲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
也"﹔"三化"源于钱钟书的"化境"﹔"三之"源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艺术"出自于朱光潜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创" 源于郭沫若
的"好的翻译等于创作﹔"似"出于傅雷的"神似"。自然﹐以往传统翻译理论的不
足之处﹐许渊冲的译论也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概念模糊﹐缺乏科学严密的界定与论证。比如说"三美"﹐何为美﹖许
渊冲在《红与黑》中把"mourir"译为"魂归离恨天"﹐似有一种华丽之美﹐但直接
翻译成"死"难道说不也是一种朴素的美吗﹖"翻译是艺术"﹐不错﹐但这里"翻译"
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指"翻译行为"(translation or interpret)﹑"翻译过
程"(translating)﹑"翻译结果"(translation)﹑"翻译事业"(translation cause)
﹑"翻译者"(translator or interpreter)﹑"翻译学科"(translation
discipline) 等[4]。由于"翻译"一词未加界定﹐便自然会为无休止的争论留下
余地。比如把翻译作为一门学科(discipline)﹐那么﹐它就不是艺术。正因为如
此﹐中国译论界经常处于诠释性争论(interpretative disagreement) 中﹐使得
论者﹑译者皆无所适从﹐导致译论缺乏理论应有的实际意义[5]。

  其次﹐重规范轻描写。同以往传统的翻译理论类似﹐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关心
的依然是﹐如何能够把翻译作好﹑翻译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译文是好的译文
等等带有规范性质的问题﹐他的"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对这些问题的解
答。许渊冲说﹐"检验翻译理论的标准是出好的翻译作品"﹐"中国学派的翻译理
论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译论﹐因为它能解决世界上最难的中西互译问题"[6]。这
充分论证了谢天振的以下论述﹕"我国的文学翻译研究基本上是沿着我国传统的
路子前进的﹐它的最大特点是务实﹐它所关心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把作品翻译好
。"[7]。不容否认﹐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具有很重要的实用
价值﹐但光是解决了这些问题还不够﹐翻译理论家还必须对影响翻译的因素进
行探讨﹐对翻译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描写﹐这些超出实践的抽象的理论研
究也同样重要。比如说埃文-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可以解释严复﹑
林纾﹑鲁迅的翻译﹐勒菲弗尔提出的「文学观﹑意识形态﹑赞助人」这几个因素
可以来解释玄奘的佛经﹐杨﹑戴的《红楼梦》译本﹐以及尚明﹑张林译的《人性
的因素》等等[8]。

  其实在语言学领域就有描述性与规范性之争。索绪尔认为描述性应是第一位
的﹐规范性应是第二位的。如果这一观点成立的话﹐那么﹐翻译也应该将描述性
放在第一位﹐因为翻译就是语言的翻译。

  如前所述﹐许渊冲的译论带有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概念模糊﹐这就往往会
混淆"翻译过程"与"翻译学科"两个概念。从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论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翻译"这一概念似乎只包含有前者﹐而忽视了后者。翻译过
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但是如果谈论到学科的建立﹐那么
﹐更需要的则是冷静的头脑﹐科学的分析。

  学科是指按照学问性质不同而划分的门类﹐其内部结构为理论核心﹐外部结
构是应用部分﹐前者具有抽象性和独立性﹐并接受哲学和上位学科的理论指导﹐
离实践活动较远﹐实践通过应用部分对其有间接影响。翻译学应该包括翻译的性
质﹑原理﹑标准﹑方法论﹑翻译家论﹑译论史等等。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实际上应
该属于应用部分﹐直接受到实践活动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是形而
下的。因而在这个层面说"翻译是艺术"未尝不可﹐但如果上升到学科的视角﹐便
有失偏颇了。

  作家在创作之余往往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创作的经验之谈﹐但这些源于实践的
经验毕竟不能等同于文学批评﹑文艺理论。我们不能要求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
义﹑女权主义的理论来告诉我们如何写小说。同样的﹐翻译家的翻译经验或理论
源于实践﹐能够指导实践﹐并能给学习翻译的人以启示﹐但同样我们也需要翻译
批评﹑翻译理论﹑翻译学科﹐需要对翻译进行形而上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并不
能直接地指导翻译实践。混淆以上范畴的关系是错误的。

  关于翻译理论孰高孰低的问题﹐许渊冲有这样的论述﹕"我认为中国学派的
翻译理论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译论﹐因为它能解决世界上最难的中西互译问题…
…"[9] 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中西议论各有千秋﹐中国传统译论重主观﹑感性﹐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则更注重客观性﹑描述性﹑思辨性。二者正如中国绘画与西洋
绘画之别﹐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别﹐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难说谁高谁
低。许渊冲认为"能解决世界上最难的中西互译问题"的翻译理论就是最好的译论
﹐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译论重实用的特点。他的这一论述是有其深层的原因
的﹐那就是要像杨振宁那样提高民族自尊心﹐"把翻译提高到创作的地位"﹐"改
变不如外国人的心里"[10]。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如何发展中国译论呢﹖笔者以
为﹐光靠热情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虚心的态度﹐应该努力吸收世
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切好的东西﹐弥补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译论的不足。妄自菲薄
要不得﹐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更要不得。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虽然来自于他丰富的翻译实践﹐并能够很好地
指导其翻译实践﹐但这一译论并未摆脱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模式
﹐具有其优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其自身的缺陷。许渊冲先生是笔者最为尊
敬的中国译界老前辈之一﹐在八十高龄时还亲赴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讲
学﹐希望能够将前辈的接力棒交到新的一代手中﹐其精神可嘉可佩。但当我们学
习前辈的思想时﹐需要的则是更加博大的胸怀﹐不仅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译
论的精髓﹐还要虚心学习西方文化及译论中的丰富营养﹐从而真正地振兴中国的
翻译研究。

注 释
[1]详见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载于《中国翻译》1999年第2期﹐第9
页。
[2]见许渊冲﹐许钧﹐〈翻译﹕"美化之艺术"--世纪末交谈录〉﹐刊于《译林》
1998年第3期﹐第207页。
[3]见张柏然﹐张思洁﹐〈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辨〉﹐刊于张柏然﹐许钧主编《
译学论集》﹐1997年﹐译林出版社﹐第94页。
[4]见杨自俭﹐〈对译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新认识〉﹐刊于《中国翻译》2000年
第5期﹐第5页。
[5]见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1999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xiii页

[6]同注释2﹐第201﹑207页。
[7]见谢天振﹐〈建立中国译学研究的文艺学派〉﹐刊于《外国语》1995年第4期
﹐第6页。
[8]见张南峰﹐〈以「忠实」为目标的应用翻译学-中国译论传统初探〉﹐刊于《
翻译学报》1998年第2期﹐第34-35页。
[9]见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刊于《中国翻译》1999年第2期﹐第4页

[10]同注释9。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8399

主题

0

好友

9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8-4 13:10:57 |只看该作者
从个人阅读的习惯看,我同意该文。尤其是该文作者是香港的。
我喜欢读直译加注解的文章。这也是纳博科夫的方法。要相信读者。其实信是最难做到的。信而不达是少数情况,信达而不雅我闻所未闻。
福楼拜说过,准确就是美,美就是准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9 05:5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