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2-9-17
- 在线时间
- 2600 小时
- 威望
- 20298 点
- 金钱
- 279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80
- 帖子
- 6499
- 精华
- 0
- 积分
- 31023
- UID
- 7845
 
|
<p><strong>出版是网络文学的嫁衣?</strong></p><p> 6月2日,知名的黑蓝文学网站,分别在南京大学的浦口校区、鼓楼校区举行黑蓝文丛作者见面会,并以“我不知道你是否还喜欢文学”为题,掀起关于网络文学、文学前途的讨论,伴随着激烈讨论的是一套叫做“黑蓝文丛”的“登陆”。</p><p> 记者看到,入选该丛书的5位作者分别是马牛《妻子嫉妒女佣的美貌》,赵松的《空隙》,柴柴的《睡莲症》,顾湘的《为不高兴的欢乐》和洪洋的《抵制喜剧》。这5位作家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几乎都是网络写手,作品的“市场”在网络,并享有极高的声誉。</p><p> 而一位文学观察人士指出,在常规的出版机制下,他们的作品是很难面世的,虽然这些作品成名于网上,但还是需要传统的出版机制给予它们以“嫁衣”。</p><p> 当时,就有评论者指出:黑蓝文学网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证大现代艺术馆携手推出了自己的黑蓝文丛第一套。“这不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出版事件,而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p><p> 6月10日,接受采访时,黑蓝文学网主编陈卫告诉江南时报:“从纯文学的意义上看,网络文学所面临的最大的困境就是落地传播渠道方面的严重缺失。这里引发两大问题:一是网络文学是不是必须要借助传统的出版发行才能给自己正名?二是网络文学能否借助网络商务本身的特质获得生存的空间?相形之下,尽管不情愿,但是前者的渠道显然仍是目前更为直接的见效办法。而对纸本书的传统情结,也使得作者们对于传统出版有着更多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同时,他们真正需要的还是一种传统的被认同感:作家一定要有书。”</p><p> 昨晚,记者在采访时,《成全了自己的碧海蓝天》的责编、江苏文艺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于奎潮告诉记者:“出版者寻找和挖掘网络作品,是一种与时俱进之举,不应受到苛责。但在面对网络上的取之不尽的作者和作品资源的时候,不同的出版人取舍的标准可以是千差万别。网络芜杂,网络文学的芜杂,良莠不齐,文字垃圾比比皆是,这都是事实;去芜存精,正是对读者、出版人和文学研究者眼光和艺术坚持的某种挑战与检验。”</p><p> 对于上述现象,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现当代文学方面专业的教授告诉江南时报记者:“网络是载体,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新的传播范围广泛的便捷化的媒体,网络作为一种传播渠道,一种工具,至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它改变了文学的本质,也没有证据表明它改变了文学的评价标准;同时,网络发表的便捷化,在线阅读的即时化,网络信息库的庞大与无限可选性等,也对网络文学的网上生存,以及写作者出于博取关注的取向产生某些影响,进而也对网络文学的结构,语言形态产生某种影响——这也是无法漠视的现象。”<br/></p><p>(2007.06.13见报)</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