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薩提」(Eric Satie) 這位橫跨十九與二十世紀法國作曲家的名字,絕對沒有同時代的德布西(Debussy)及拉威爾(Ravel)來的響亮,多數作品也比之後的晚輩「法國六人組」的普朗克(Poulenc)、米堯(Milhaud)等人之作更少上演;不過,只要您聽過他的《第一號吉諾佩第》(Gyonop dies no.1),就一定能夠對他的音樂印象深刻,這位光靠一曲就能成名的音樂家,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著與其他音樂家不同的心路歷程,還有追尋的自我空間,讓他對於二十世紀的法國音樂、新古典主義,甚至之後的一些實驗音樂都有重要影響與貢獻。
創作之始
薩提從小對於中世紀的文化發展一直有著高度的興趣,因此他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中世紀的音樂、更古老的葛利果聖歌、以及一些童話故事。可以得見當薩提開始創作時,很自然的將古老文化中簡單樸實的特質放入樂曲中,這樣的精神持續了他一生。薩提較為人認知的第一個作品《尖型穹窿》(Ogives)在1886年出版,當時薩提的父親與繼母經營一家音樂出版公司,薩提的作品理所當然的由自己家裡出版,薩提的繼母是位鋼琴家,與薩提的父親同樣都具備作曲的能力,尤其是沙龍音樂的類型,於是,薩提為了取悅父母,在早期的作品中,都帶有著些沙龍味,例如他在1887年出版的《三首薩拉邦德舞曲》(Trois Sarabande)。
愛上愛琴海
二十出頭時的薩提,對於古希臘文化著迷不已,在他接下來的創作中,都能看到這樣的影響,例如根據古希臘人製作出的花瓶與上面的裝飾,帶給他創作《三首吉諾佩第》(** Trois Gymnopedies)的靈感,這套在1888年出版的作品,可說是薩提最受歡迎的曲子,那種透明的風味與單純的線條,呈現薩提很獨特的風格。隔年所寫的《三首葛諾辛奴》(** trios Gnossiennes),則是跟據希臘南方克里特島(Crete)上的克諾索斯宮殿(Knossos),激盪出寫作的想法,音樂裡一些和聲的運用方式,是薩提作品中的特色。
咖啡館音樂家
成年後的薩提,開始思考要離家獨立,加上與家中女僕鬧誹聞,21歲的他於是另行在外租屋,一開始住的房子還不錯,但是在入不敷出的狀況下,房子越搬越小,甚至後來租的小房間,連架鋼琴都擺不進去(房間大小為長六英尺,寬四英尺四英吋,高九英尺,非常的小),由此我們也可了解這位音樂家的財務狀況可能很拮据。當時薩提除了住在許多藝術家們聚集的蒙馬特區(Montmartre),同時他也在那兒的咖啡館打工,彈琴維生,因此給人們那種「咖啡館音樂家」的印象。在此時期薩提亦加入一個名為《薔薇十字會》(Rose-croix)的神秘的組織,這個團隊特別在研究中世紀的相關學問,薩提成為該會的代表音樂家,同時也寫了一些作品給這個學會,例如《薔薇十字會的鐘聲》(Sonneries de la Rose-Croix)。
與德布西的相會
1891年,薩替與德布西相會,兩位作曲家相互影響各自創作的理念,包含德布西在當時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中,接受許多東方爪哇音樂的觀念,這些印象也傳給了薩提;而薩提作品中的洗鍊儉樸,同樣帶給正在摸索自己創作道路的德布西與拉威爾一些新概念,尤其是單純又革新的和聲用法與自由的結構表現。不過,德布西曾批評薩提的音樂缺乏形式,致使薩提在聽到後,立即寫了《三首梨形小品》(Trios morceaux en forme de poire)來對抗德布西的批評(馬上有「形」了吧!)。在這套作品中,薩提刪除去了一般樂譜上都會有的小節線與拍數,這樣隨性的表達與記譜,則是薩提的另一種創舉。然而薩提的「創舉」還不僅只於此,1893年時,他曾寫下一首《氣惱》(Vexations),這首由180個音符組成的曲子,根據薩提的要求下,鋼琴家必須要重複連續彈奏840次,因為這樣才能夠準備好!後人真的無法確定薩提這樣要求的真正動機是什麼,亦或是開玩笑的;不過,如果這樣演奏的話,這首曲子真的是少見的長曲,1963年時,在紐約有鋼琴家們把這首曲子錄音下來,一共動用了10位鋼琴家,輪番上陣彈了18個小時!
走路的人生
在巴黎蒙馬特區過著如波希米亞人生活的薩提,在1898年時,搬離巴黎來到市郊的貧民小鎮阿桂由(Arcueil),在這裡一住就27年,維持他一生貧困單身的生活。薩提雖然住在阿桂由,但是覺得當地無法給他帶來什麼靈感,於是薩提經常步行到巴黎,幾乎每日來回12英哩的距離,有人計算過幾十年下來他大概走了24000英哩的路程。這段步行路程除了讓薩提維持好身材,更是提供薩提許多創作靈感,他每每有什麼想法出現,就靠著路燈昏黃的光線,用鉛筆記在隨身攜帶的小筆記本上;或是走進路邊的咖啡店消磨一下時間,同時在咖啡店裡寫曲子,薩提創作時是不需要鋼琴的,因此,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這些咖啡店中,或是拜訪朋友時在友人家中完成。薩提在阿桂由時期所寫的作品,樂曲速度經常都是慢慢的,就是有點像走路般,一腳印接著一腳印的前行,這樣有如走路心跳般的速度,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薩提許多作品的速度。
重返學校
1905年,已經39歲的薩提決定再到學校唸書,進入丹第(D'indy)主持的聖歌學校,研究對位法與理論,尤其加上宗教音樂與學院派的訓練,1908年薩提即以最佳成績畢業。此後,薩提的創作風格又有了一些變化,例如音樂中沒有小節線、作品取上一些怪怪的名字、或是給予一些很奇特的彈奏指示等。薩提在曲名上的發揮實在無人能敵,他的作品名稱有《給小狗柔軟真實的前奏曲》(Veritable preludes flasques pour un chien)、《穿騎馬裝》(En habit de cheval)或是《花崗石引起的混亂》(Affolements granitiques)等各式各樣很難以想像的名字。他給的彈奏指示,包含《像雞蛋一樣的輕》(Light as an egg)、《燈籠來了》(Here comes the lantern)、《打開你的大腦》(Open your head)等,可以看到這位作曲家在思考上與眾不同的面貌。
大戰期間的《遊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薩提亦進行他保衛國家的任務,擔任阿桂由地區的巡邏。對於戰爭,敏感的音樂家們總會有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薩提在1917年完成的舞劇《遊行》(Parade)音樂中,放進了手槍、警報聲、飛機聲等的聲響效果,這個作品是受到俄羅斯芭蕾舞團的迪亞吉列夫(Diaghilev)委託而作,使用當時知名的詩人劇作家寇克圖(Cocteau)的劇本與畫家畢卡索(Picasso)的舞台服裝設計,呈現出「立體派」的芭蕾,使得這個作品在當時受到很大的矚目。薩提在創作上的想法與立體派的藝術有些共同點,譬如,薩提多數的作品都是以三首曲子來表現,它的涵義是代表三種不同的角度來看一個音樂的概念,這與立體派畫家的想法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自成一家
在《遊行》發表後,薩提的地位與創作的方式受到很大的敬重,尤其是「法國六人組」(** Six),包含作曲家普朗克、米堯、奧內格、奧里克、杜列、泰奧菲爾等人,更是把薩提當成是「六人組」之父般,大家異口同聲的提倡「回歸儉樸」,反對浪漫主義與印象主義的過度繁華與色彩,認為代表法國的音樂應該是簡單、素雅、自然、明確才是,這樣的音樂才能真正打動人心,以及進入生命的最底層。而薩替的影響更深遠到之後的新古典主義發展,即便是現代音樂的凱基(John Cage)、梅湘都認為受到薩提音樂的引導,主要還是因薩提有著純粹音樂的精神,在藝術性上富獨創性,儉約又洗鍊的風格是唯他獨有的,尤其薩提也從不畏懼與傳統或是大眾路線不同,而堅持著自己的方向前進。
擁有自己
終身未婚的薩提活在自己創造的自由世界裡,他曾有幾段的戀情,不過都是無疾而終,而薩提也的確是有些與眾不同(或說怪怪)的習性與思考方式,例如薩提住在阿桂由時,家中有兩架鋼琴,擺設的狀況是一架直接放在另一架鋼琴的上面;薩提曾經一次購買12件一樣的灰色天鵝絨西裝,穿破一件再穿另一件同款式的衣服;他還蒐集「雨傘」,當他去世後,人們發現他有超過100支以上的雨傘;而薩提屬於不丟棄東西個性的人,當他辭世後友人為他整理遺物時,才了解在他的狹小家中有著各式各樣沒有丟棄的雜物(包括垃圾),房子看起來也似乎是數十年沒有被清掃過。薩提就像是個古人般,他不喜歡現代發行的用品或事物,他討厭電話、拒乘地鐵、也不聽收音機、更是沒有想到要用錄音將自己的作品保存下來,真的可以說是個非常奇特的一個人。
晚年
戰後的薩提持續有著新的想法創作,例如《電影間奏曲》、芭蕾舞劇《本日公休》(Relache)、與畢卡索合作的另一齣芭蕾音樂《麥邱里》(Mercure)等作品,薩提並提倡所謂的《家具音樂》(Furniture Music),指的是音樂如同背景般持續在那裡,但不一定要仔細聆聽,這又是薩提另一種與眾不同的理論。 就這樣一位很有特色的大師,卻在1925年赴比利時演講時,身體發生狀況無法動彈,送進聖約瑟夫醫院救治,同年7月1日便逝世於巴黎,享年59歲。
薩提推薦曲目
薩提最主要的創作以鋼琴為主,在芭蕾音樂、管絃樂曲、歌曲等類型留下數量不多的創作。透過鋼琴特別能夠感受到薩提音樂的客觀性、透明度、洗鍊簡約的風格。最具代表性的三首《吉諾佩第》(** Trois Gymnopedies)是必聽曲目,三首《格諾辛奴》(** trios Gnossiennes)與三首《梨形小品》(Trios morceaux en forme de poire)也是常見曲目;此外,薩提在1914年寫的《運動與嬉遊曲》(Sports et divertissements)是套極有趣的小品,裡面以鋼琴彈奏出高爾夫、網球、航海、海泳、蕩鞦韆等「運動」。因為薩提的鋼琴曲都屬於迷你規模,單曲長度大都不會超過三分鐘,找到一張薩提的鋼琴精選集唱片聆賞,就不難感受到他的風味與重要曲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