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08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 第二十届黑蓝小说奖评委推荐评语!

[复制链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7 00:04: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顾耀峰推荐:江冬

就我个人的看法,江冬(男男)是属于对自己诚实的写作者,他的文字一贯以自己的生活状态为基础支撑着每一篇小说的前行。如实、朴素,因此,他自己生活状态中的“意思”,便由作品直指读者的内心。这是个并不复杂的做法,但是难就难在,在“艺术流派”如此纷纭的当代、以及在面对艺术时各种可疑面貌到处游荡的当代,仍然以这种诚实来实践着自己的写作,显然,弥足珍贵。他把作品的感染力归结到了文字本身的描述、归结到了面对文字的态度,让文字回到文字,——而且做得还不差,正是我推荐《对岸》的重要理由。尽管这理由一点都不出新似乎老生常谈,但是,江冬的诚实是那么健康,又何妨被一次老生常谈呢?人类在不断复制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本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2#
发表于 2011-4-17 00:04:25 |只看该作者

生铁推荐:马耳

马耳曾一度以外文编译为工作,但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他始终使用毫不花俏的短句,陈述句亦步亦趋地向着小说的终点迈进。他早期的作 品显得生涩,对话也并非他的强项。他的语言滞重、稳准,带着血腥气,但阅读他的小说,最终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有力的静思。他在意作品 中世界所呈现出的光与影。他显得朴拙而老成。他虽然尝试解构小说,但留给读者的仍然是与传统小说一脉相承的完整逻辑。讨好、灵活和善 于交际绝不是马耳作品能留给读者的印象。 但我在权衡之后,依然决定选择他作为我希望投票的得奖者。我喜欢他对于时空流动性的表现,我赞赏他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缓慢而坚决的态度 ,也喜欢他即使在现实题材的小说中依然充盈的那种木雕般的幻想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3#
发表于 2011-4-17 00:04:27 |只看该作者

冯与蓝推荐:江冬

前一阵子我陷入了关于信仰的矛盾,因为倘若可以证明天体运行与人类命运之间确乎存在某种规律,那么势必要承认,在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埋藏着必然性的宇宙万物背后,还真有一双巨手正操纵一切。关乎信仰的矛盾总是叫人头疼,当然矛盾也令人成长——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看江冬的小说《对岸》时,我有种出于本能的喜欢。作者深入体察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关系并在小说中准确将之重现,就如同在两块方石之间插进一片又软又韧的薄铁皮。但那样的隔膜并未使作者拒绝接受现实的光照,恰恰相反,就是在符合世俗价值的背景布料上才更为精确地还原了一小撮个体——以第一人称的话就是“我”独自一人——对人际距离既近且远的接纳式抗拒。可贵的是江冬对于小说总体气息上的把握是非常均衡的,温和的,对其小说意象展现形式的参与始终彬彬有礼,这种不迫切也不疏远的稳定成为了江冬小说整体结构的基石。
江冬来黑蓝的时间不短,以前叫男男,签名是踢着铝罐上学(是上学吗?有点记不太清楚了。但肯定是踢铝罐)。踢铝罐很好玩,很像小说作者江冬乐意做的事:每一个“踢”的动作的间隔节奏与持续;“铝罐”质量的轻与“铝”这种金属本质上的“洁净感”,组合在一起的话,可以简单概述他的一系列小说——包括《内向》,《少年事》,《像那热沙冷却》,等等——给我的整体感受。我宁愿相信这是江冬自我认知的无意识体现而不是和漫画家几米有什么关系(哈哈)。清醒地保持对内心的挖掘,以此延伸出对人的局限性的把握,不敷衍了事或是将之扭曲成自以为是的美好幻景,这样的长期写作虽然看上去进步缓慢,但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所以,这一届小说奖得主我推荐江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4#
发表于 2011-4-17 00:04:30 |只看该作者

shep推荐:马耳

白色童话故事

当作家的创作越过了对故事本身和技巧层面的关注后,他或者她则就必须要去面对形式——更准确地说,是名为“形式”的小说整体了。马耳的《层叠》就处在这样一种过渡之中。
《层叠》继续了作者一以贯之的意象性。但比之《怪兽》、《河到底在哪里》又有很大的差别,它变得更立体和丰满了。除去多视角下叙述的片段性和内在逻辑的并行结构所带来的多重体验外,意象本身也从“怪兽式”的模糊—聚焦发展为各个层面的穿插渐进。诚如陈鱼在评论中所做的分析那样,《层叠》在形式上是作者自身的一次突破。它尽管仍有瑕疵和不足,可它的长处同样摆在眼前。对小说形式的尝试、对小说整体的总的把握,是值得肯定的。我个人对此持欢迎态度。因为,这种尝试或试验,是作者的写作获得自身个性的一个必要前提,也是作者更深入认识和理解小说本质的途径和他所得到的体会。不管从哪方面来讲,(个体的)形式的创新始终都是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这一过程的结果。
那么这一结果到底怎么样呢?我认为,从纵向比较的角度说,《层叠》实现了马耳过去作品中未能言尽的那些东西。因此,这样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团块儿状的、不能言说的性幻想、情欲与爱,到此终于不再是一个个黏稠的团块儿了。藉由童话的黑色底蕴而勾勒出的层叠的世界,是混合了成年人的衰败和朴质的童贞的舞台。这是自《空无一人的飞机》、《性与早餐》以及《七个白雪公主与一首叙事诗》所逐渐沉积、自我吸收而形成的“崭新”舞台。它延续着早期的性焦灼所隐藏起来的自我惊惧和以此为标靶的诉说愿望。考虑到作者的教师系列与意象系列的巨大差别,后者常常是一片浓雾笼罩的荒原,这里没有方向,也没有别的参照物。只有越来越抽象的象征物和化作风雨、雾气甚至是气息的情绪。老实讲,这些情绪编织出的,是一个庞然的情与欲的网。它越是透明、似有若无,越是稀释到空气里,便越是像牢笼一样死死困住作者和他的作品,使其窒息。与其说,这是小说内在的自反性不如说是客体所拥有的那些“非要让人尴尬”的恶劣属性。它们的残破本身就是要让我们承认,这就是结果。然而对小说家来说,这其实正是需要克服的困难。作品达不到完满和自在,便是缺陷。就此而言,《层叠》中的并行结构则是一个改善。虽然主题还是过去的主题,可却将雾瘴一扫而空。它不再是一种喷发,转而相互支撑起了一个更广泛的意义空间来。也正因此,往日聚集起来的焦虑感不再去破坏自身了。就是说,小说获得了一份相对的和谐与平衡。在谈到本篇旨趣之前,需要提及的是,作者的意象系列(我的姑妄之称)早在《怪兽》中便已凝结成了一个批评者很难彻底把握的“生动的抽象体”。诚然,在“怪兽”那儿已没有了明确无误的性幻想,取代它的是更加暧昧的某种情—欲。那里既有作者描画出的情愫,也有深藏其后的一种欲望。可这些都糅杂在一起,不易分辨。当然,这不是要说明在本篇小说中,一切就都井井有条,泾渭分明。而是说,那些混成一团的东西,在这篇小说里被有效地分离了出来。因之,其自身便也成为了有效的整体的一部分。毫无疑问,这丰富了小说的各个方面,同样,这也不是单纯能从技术层面就可加以解决的。
关于主题,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且先不论作者早前写的《七个白雪公主与一首叙事诗》,单就童话学对白雪公主各版本的梳理来看,在早期,这个故事谈的是农民保全财产(意大利版)和乱伦禁忌。而且也没有七个小矮人。我们今天看到都是从德国版演绎过来的。因此,作者在小说中描绘的意象,无意间解除了被刻意封印的魔咒,小说甚至部分还原了那些早被剔除掉的童话内容——放荡的白雪公主在森林中,过着淫乱的日子。如果对照格林兄弟的早期版本来看,这里有着令人惊讶的相似性:水性杨花的寂寞女子以及一帮有钱有闲的男人(德国文化向来把矮人与地下矿藏联系在一起)。当然,小说与童话相同的部分,到此也便结束了。而实际上,我认为《层叠》反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在继续着这个故事。矮人们终于屈从于排他的性占有欲,他们相互搏斗、厮杀,并最终造成了悲剧。另一方面,矮人们在遗失了他们的性偶像后,虽然也找寻了一番,可最后还是放弃了。那些不过是幻想。亦或说是另一个结局中的哀叹。而这样的哀叹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在《七个白雪公主》里,这声哀叹从一开始就已存在了——男人们无意义的手淫行为,本身就是对性的排异反应。也许所有男人都会经历这么一种过程:体内腺体的分泌物令他不由自主地开始自慰,而射精以后的虚空感则久久难以挥去。这是基于生理本质的失落和由此所产生出的,更加难以治愈的自我否定。这样的自我否定则只会通往绝望和万物寂灭的反宗教宇宙。在这个宇宙里,佛陀的自性欢喜和圆满状态被抹除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不断重复着的“业障”,这些无法克服的东西逼迫主体一次又一次地从孤独中来,再返回到孤独中去。仿若无边之海……

不过,即使是这样沉重的主题,也还是得益于形式上的离散,而不至于造成更为过分的累积。我们还能喘得上气。最后,我郑重向本届小说奖推荐马耳的《层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5#
发表于 2011-4-17 00:04:32 |只看该作者

洪洋推荐:马牛

马牛迄今写了多少个好小说,不知道有没有人细心数过,又或是他的小说在这些年里有过怎样的变化,这些细微的东西是否有人去研究。很多人喜欢马牛的作品,很多人在偷偷的阅读马牛的作品并模仿。再过些年,这个语言华美、想象力丰富的低调男人快要写一辈子小说了。而他并不像一个集体、某个人那样高调宣布:我要写一辈子小说:这其间还有多少写垃圾小说的暗礁和五毛党。但他肯定要写一辈子小说的。 很多时候,一些比马牛更为年轻的、活跃在眼球中央的人──我并不是说他们不优秀,相反……我要说什么,你懂的──而我们去问问这些人以及得过黑蓝小说奖的人,问问他们对马牛的看法。也许不用问,去瞧写作者之间的惺惺相惜就够了。马牛的小说正在组成也已经形成一座巨大的迷宫,一座城堡,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意象、幽默、冷峻,他的语言既可以华丽、也可以简洁明了,他既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故事大师。马牛在中国文学的一条很奇异的路上走了很久,以他的年龄、他的文本,早该获得比现在多得多的荣誉和出版物。或许应该在他写出《八月意象集》的时候就把小说奖颁给他,又或者《蚯蚓巷臆想书》,当然,现在他获得黑蓝小说奖也不晚,因为他仍是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天马行空的优秀的青年小说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6#
发表于 2011-4-17 00:04:36 |只看该作者

陈树泳推荐:江冬

在马耳、余余和男男之间我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把这一票投给男男。
男男小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平实,有时甚至显得中规中矩,但在我青睐的这三位作者中,他的作品显得最为自然。马耳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协调的声音,许多形象指向不明无法归统到一个明确的核心中,造成了许多信息的分散和累赘。余余正好相反,但一个显得“不平常”的故事一旦缺乏更深刻的洞悉则使得外表过于彰显而削弱了故事的内涵,从而超出了作者触碰的范畴。而男男的优势在于,选取了一个在他的掌握之中的故事进行叙述。虽然小说的结构没太多新意,但行文处于自然而有的放矢的状态中,不躲闪回避也不刻意冒进,我正是看重《对岸》的这个品质,他显示的是男男写作转向的一个笨拙但坚实的开端。《对岸》相比于男男一贯的少年题材小说淡化了“自我同情”,从情感上讲,他因脱离少年自足完满自成系统的叙事环境而取得了写作的更高起点,从而将获得更大的写作格局。从男男一直以来的写作来看,可知男男始终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在努力突破自己的局限。他那种一笔一划认真勾勒的写法,使他作品的素质得到了最基本的保障,也使他的写作一直是温和而坚实地前进。速度上变化的缓慢在于他本质不是一个冒进的人,写作符合自己的特质而不假借观念剑走偏锋,从而保证了他不假写作之名而谋取写作之外的荣誉,这种品质对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来说既是可贵也是必须,所以这届小说奖得主,我推荐男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3

主题

29

好友

3248

积分

业余侠客

艾丽莎摘头技

Rank: 4

Heilan Super Team

7#
发表于 2011-4-17 00:08:14 |只看该作者
哈哈是防止我插楼吗
男人变态有什么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7

好友

8889

积分

中级会员

圣战者

Rank: 6Rank: 6

8#
发表于 2011-4-17 00:10: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鬼 于 2011-4-17 00:12 编辑

先占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12

好友

3178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9#
发表于 2011-4-17 17:42:42 |只看该作者
马耳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协调的声音,许多形象指向不明无法归统到一个明确的核心中,造成了许多信息的分散和累赘。
管理员 发表于 2011-4-17 00:04
到位!我觉得这是《层叠》的致命伤。
呃。。会不会说重了。
修身养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1-4-17 19:17:56 |只看该作者
继续加油!诸君!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 17:0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