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0-1-4
- 在线时间
- 707 小时
- 威望
- 663 点
- 金钱
- 6244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4714
- 精华
- 11
- 积分
- 12326
- UID
- 200
  
|
中国古典诗论在西方
江 原
中国诗论的西播史,严格说来并不算长。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西译儒经,稍涉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学观。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它只是作为经学或文化研究的附庸,断续零星地传到西方。直到19世纪中叶,《毛诗序》才由理雅各(James Legge)译成英文。又阅数十年,翟理斯(H. A. Giles)撰写《中国文学史》(1901)时,全译了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20世纪上半叶,中论西译略有起色,出现了《文赋》法译、《沧浪诗话》英译等,但影响不大。中论西播的活跃,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此时,《文赋》拥有三种英译,其中修中诚(E.R.Hughes)译本(1951)弁有名家理查兹(I.A.Richards)所撰前言,足见西人对中国文论的重视;施友忠的《文心雕龙》英译(1959)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当时“甚至还没有现代汉语和日语的全译本”(海陶玮)。60年代,有几本大部头的著作问世,例如,刘若愚的《中国诗艺》(1962)设专编剖析几种传统诗观,并对之进行分类研究 ;德博(Gunther Debon)的《沧浪诗话》德译(1962)则设置导论,提供注释,讲解也颇为详尽;而周策纵所编《文林》第一辑(1968),亦涉文论,包括论“诗”字和论钟嵘《诗品》的文章。
70年代以降,中论西播呈现出了初步繁荣的景象。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化,人们对翻译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一代应有一代的翻译”(黄兆杰)之说。李又安(A. Rickett)《王国维的〈人间词话〉》(1977)和魏世德(J.T.Wixted)《论诗诗:元好问的文学批评》(1982)两书,属译研结合型。它们提供所涉理论的全部译文,以及详注和说明。其研究方式与前期并无多大区别,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增强。黄兆杰编《中国早期的文学批评》(1983)是部选译,包括《毛诗序》等13篇论文。研究著作大致包括总体、断代和专题研究三种类型。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1975)是总体研究的代表作,论者以修正了的阿伯拉姆斯艺术四要素说为框架,试图将文论分类科学化。这部著作条理清楚,理论性强,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公认它标志着学术研究的新水平。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国文学思想的解读》(1992),旨在以要籍选介方式,为中国文论勾勒出发展脉络。1970年各国学者云集维尔京群岛,共同研讨西方尚少知晓的中国文论,会后李又安选文八篇,勒为一集,名为《中国的文学观:从孔夫子到梁启超》(1978)。书中所论专题,涉及孔子、文“气”说、欧阳修、黄庭坚、王夫之、常州词派、脂砚斋、梁启超等。断代研究有三种问世:即杜克义(Ferenc Tokei)的《中国三至六世纪的文类理论》(1971)、刘渭平的《清代诗学之发展》(原为连载的期刊文章,后裒辑而成)和王靖宇所编的《清代文学批评》(兼收中西文,1993)。专题研究趣味多样,重点各异。王靖宇的《金圣叹》(1972)一书,是西方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热中的产物。陆大伟(David Rolston)所编的文集《如何读中国小说》(1990),则专门介绍中国传统的小说理论和批注艺术,编者和浦安迪(Andrew H.Plaks)还对小说评点的渊源、发展史、形式特点和重要术语做了细致说明。从阐释学角度透视文学理论,能够触及它的文化根柢,研治中西比较诗学的学者,往往注重对此加以探讨。弗朗索瓦•朱利安(Francois Jullian)的《暗示的价值》(1985),余宝琳的《中国诗歌传统中的意象读法》(1987)等,均属此类著作。这个时期散在而存的中论研究数量也不少,主要是期刊文章、综合性文集选文、辞书条目、或论著的部分章节。
从深隐层次来看,西方汉学由文学作品扩展到文学理论是求全之必然,而为把握作品的奥义而诉诸理论,则是求深之必需。所以西方学者介绍中论,总是或明或暗地与中国的阐释学联系起来,力图阐明独特的术语,要籍的主旨,以及立论断言的独特方式。林理彰(R.J.Lynn)认为,要想把握“因时而变”、“因人而异”的批评术语,必须注意如下关系:一、某个批评家的著作系列;二、他所属流派或群体的价值观或其他观点;三、他所在文学史上的时期和阶段;四、当时学术话语的广阔背景(包括哲学和宗教著作);五、到那时为止的批评传统。换言之,关于中论的内含、外延和存在条件,均应纳入学术视野。而这种探索理论背景的外向型研究,广涉历史观念、宗教思想、言意之辨、文化风尚等因素,具有鲜明的文化研究的性质。显然,在此必然会涉及中西诗学或中西文化的比较。刘若愚提倡这种比较研究,他认为,中西两种诗学互相并置,可获相得益彰、深入隐微之效,有利于突现两种理论的特质,有利于明辨两种传统的潜理论和前理论,并能借以“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的干扰”(《语言•悖论•诗学》)。在这一问题上,尽管有不少分歧意见,但中西比较诗学为汉学研究开辟了一块新天地。
部分著作简介
〔《汉文诗解》〕 中诗概论,著者是英国汉学家德庇时。原载《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议录》第二卷,1929年于伦敦刊印单行本。英文名为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 ,封面顶端有楷体“汉文诗解”四字,下有同义之拉丁文书名。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解中诗作诗法,指出西人应予关注的六桩事:语音性质及其入诗的适用性,语调和重音的规律性变化,诗歌韵律的运用,尾韵的运用和对仗诗句的效果;第二部分讲解使上述表面形式充满生气的诗质、诗魂,并与西方诗人两相比较。文中选有《诗经》篇什、《三字经》片断、唐诗、清诗、乃至小说(如《好逑传》)中的诗歌。此书流传甚广,影响颇大,曾多次重刊,考狄尔(H.Cordier)《中国书目》均有著录。
〔《诗经》德译〕 译者为德国诗人吕克特(F. Ruckert,1788~1866),1833年于阿尔托纳出版。吕氏接受哲学家黑格尔的建议,以来华传教士孙璋的拉丁文译本(1830年刊行)为底本,转译成了德文。译者基本按原译编次,但也据主题做了归拢,并给长诗划分段落,添加标题。此书在德语世界颇受欢迎,有人认为,“他恢复了三百篇的诗歌魅力,使人读之感到愉快。”(塞尔登《1773~1833年间德国诗歌里的中国》)
〔《唐诗》〕 最早的唐代诗人法译合集,1862年于巴黎出版。选译者是法国汉学家德理文。全书选诗人三十五家,包括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韦应物、白居易等。编次并非以诗人生年早晚为序,李杜选诗最多,置于卷首。李诗选二十四首,杜诗二十二首,其余诗人则一至五首不等。译诗前附有作者生平和诗作介绍,李杜介绍尤详,且有李白饮酒图一帧。序言《中国的诗歌艺术和韵律》,分两部分。前一部分重在介绍中诗的发展,由《诗经》叙至《离骚》、汉赋、六朝诗和唐诗;后一部分由汉字入手,讲解唐前诗体(如四言、楚歌)和唐代诗体(如绝句、律诗)的韵律。此书于1977年再版。今人薛爱华(E.H. Schafer)称:“他百年前的这些译作,与当今美国学者的唐诗佳译相比,也毫无逊色,甚至要好过许多译本。”
〔《玉书》〕 中诗选译,1867年于巴黎出版。译者“朱迪特•瓦尔特”,系法国女学者朱迪特•戈蒂埃(Judith Gautier)的笔名。她年青时,师从旅法华人丁敦龄学习汉语,决意翻译中国诗歌,因此初版有“此书献给/中国诗人丁敦龄”的题词。全书以主题编次,辑有言情诗、咏月诗、咏秋诗、咏酒诗、宫廷诗、咏战诗、行旅诗、怀人诗八类,总计百余首。言情诗四十二首,为数最多。所选诗作从《诗经》至近代,涵盖极广,也颇具匠心,大概有丁氏相助。但奉丁氏为诗人,并选入丁诗,后人有所诟病。译笔自由灵活,常常增添意象,制造戏剧性场面,甚至被人称之“伪译”。此书较少书卷气,易于为广大读者接受,曾再三重刊,对西方象征派、意象派产生过一定影响。
〔《诗经》英译〕 《中国经典》之第四卷,译者理雅各,1871年于香港出版。译本附长序、注文。“序论”约二百页,设五章,分别介绍三百篇的采编、流传、内容、版本、笺注、传序、格律、音韵、以及地理、政区、宗教等背景知识。译文系无韵散译,文句简明、晓畅。译者自称,译笔“尽可能贴近字面”,“不增译,不意释”。译诗附注,亦广涉神话传说、历史掌故、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书中部分译诗,后来收入缪勒所编大型丛书《东方圣书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得到了晚清文人王韬的帮助。这个译本被视为《诗经》西译的范本之一,1961年和1967年先后在香港、纽约重刊。
〔《中诗英译》〕 历代诗人选译集,1898年于上海出版,译者翟理斯。1923年与中国散文选译勒为一集,袭用散文卷之名——《中国文学瑰宝》。合刊本选诗有所扩充,上起《诗经》,下止晚清(如秋瑾),收诗人一百三十余家。各代入选诗人比较均衡,粗具诗歌发展史轮廓。大多诗人名下有简短介绍,便于读者解诗。译者以诗译诗,行韵讲究,别具一格,但已不合现代读者口味。
〔《中国诗歌的全盛期》〕 副题指明此书为“汉代至六朝”诗选,德国学者佛尔克选译,1899年刊于马格德堡。译者虽云“汉代至六朝”,实则选有李白诗。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如书名所示,包括两汉、魏晋和南朝诗歌;第二部分包括民间歌谣和无名氏之作;第三部分包括或实或虚的叙事诗;第四部分是李白诗选。此书问世较早,且刻意精选,在德语世界有一定影响。
〔《汉字作为诗歌媒介》〕 美国美学家费诺罗萨(E.F. Fenollosa,1853~1908)的遗墨,后由诗人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整理发表,1919年首刊《小评论》,1936年以单行本面世。文中费氏盛赞汉字的形象性、动态感、隐喻作用以及字与字间关联、烘托的特点,详细推阐汉字诗学。此文对西方现代诗派影响巨大,甚至波及中诗英译。由于费氏忽略了六书造字的原则,在学术界,他的论点多遭非难。
〔《神州集》〕 中诗英译,选诗属唐前与唐代诗作,译者是艾兹拉•庞德,1915年于伦敦出版。庞氏不懂汉语,其所本为费氏遗稿。译笔灵活,且常有增删,追求新颖的诗歌效果。此书甫出,即引起轰动,但学界褒贬不一。有人为之欢呼,认为《神州集》诗篇乃极美之物,诗当如何,它们便如何;艾略特(T.S. Eliot)进而称庞德是“中国诗歌的发明者(the inventor)”;汉学家则多半指明译者为数众多的误译,并加以订正。叶维廉《艾兹拉•庞德的〈神州集〉》(1969)一书,对庞氏英译辩说甚详。
〔《汉诗百七十首》〕 历代诗歌选译,译者亚瑟•韦利,1918年刊于伦敦。卷首附导言、翻译方法、诗人简介。全书共分两编:第一编自《诗经》、《楚辞》至明代陈子龙,选诗占半数稍强,第二编皆选白居易诗。白诗之多,实为罕见,有人评曰:“当是乐其浅近易解,凡近易译,足以自便耳。”(钱钟书《谈艺录》)不过此书在欧美流传甚广,当年即出修订版,至1946年,已出第十二版。在德国作家布莱希特的《中国诗歌》(1939)中,有七首根据韦氏译本而转译。另有十余首,先后由乐坛名家被之管弦,供歌手演唱。
〔《中国古代的节日和诗歌》〕 中诗研究,著者葛兰言(Marcel Granet),1919年刊于巴黎。书中设“《诗经》里的爱情诗”和“古代节日”两部分。前者“如何读古典”一节,涉及中外《诗经》学,而“乡村主题”、“村民之爱”和“山川之歌”,讲述《国风》母题和涵义,以及《诗经》的创作方式;后者为民俗研究,诸多结论亦证之以诗。1932年,葛著有英译本译本问世。
〔《松花笺》〕 中诗英译集,艾斯库(F.Ayscough)和洛厄尔(Amy Lowell)合译,1921年于纽约出版。艾氏年青时来华,久居中国,知中文,爱古诗,而洛氏是意象派诗人,并不通晓中文。在合作中,前者选诗,并译出初稿,寄回美国,交后者润色。此本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产物,在西方有一定影响,曾在1973年重刊。
〔《玉山》〕 清代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英译本,由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与江亢虎合译 ,1929年初刊于纽约。此集原本平易近人,家弦户诵,兼之中西合作,译笔准确,用语雅驯,甚得读者喜爱,1964年再次刊印。
〔《英译中国歌诗选》〕 中诗英译辑本,英国骆任廷(Sir James Lockhart)编辑,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于上海印行。关于编书缘起,张元济在序中说:骆君“旅华多年,精通汉学”,喜欢介绍中国文化。他“归国后,悠游林下,尝以吟诵汉诗自娱。深知吾国诗歌,发源甚古。其体格之递嬗,与夫风调之变迁,凡不失兴观群怨之旨者,多足媲美西土。亦极思荟萃佳什,广其流传。”集中所选,取自翟理斯和亚瑟•韦利的旧作,即翟氏《中国文学瑰宝》、韦氏《中诗百七十首》、《庙及其他》和《中诗英译续编》,系先秦至唐宋诗歌。
〔《中国文学选萃》〕 诗文合集法译本,编译者马古礼(G.Margoulier),1948年于巴黎印行。所选由屈原至林纾,凡二百余家,遴选精当,富代表性。译本序言介绍中国文学发展史,轮廓鲜明,叙述准确。
〔《诗经》注释〕 训诂学著作,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著,1946年刊于斯德哥尔摩。此书原为期刊文章,连载于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馆刊》,后来裒集成册,为其《诗经》英译(1950)的姊妹篇。高氏参照《诗》内诸篇和先秦古籍,确定诗字真义,再由字义推句义、推篇义。在序言中,他批评传统学者妄生美刺,也批评西方汉学家不辨是非而袭用古人。西方咸认,此书是《诗经》研究的要籍;而在1950年,我国亦有中译本问世。
〔《白居易的生平和时代》〕 诗人评传,著者亚瑟•韦利(A. Waley),1949年刊于伦敦。全书包括前言、正文(十四章)、附录(两篇)、注释和参考资料。著者声称,此书只写历史,既不虚构事件,也不虚拟思想。正文诸章,分别叙述传主的生平与交游、唱酬与创作,以及白诗类型、白诗所含的政治、宗教、音乐、舞蹈等因素。其中个别章节,曾先在期刊(甚至包括德文期刊)上发表。此书于1957年再版,1960年译为日文在东京印行。
〔《文赋》英译〕 译者休中诚(E. R. Hughes),1951年刊于纽约。此本印刷和装 俱佳,卷首有理查兹(I. A. Richards)所撰前言。译文分作六部分,后附四篇译文或简说,包括曹丕《典论•论文》和《文心雕龙》首篇。
〔《杜甫》〕 诗人译研,作者洪业,1952年刊于坎布里奇。此书为两卷本,一是杜甫评传,一是杜诗英译。评传部分设导言、结语和正文(共十二章),均以杜诗诗句为题,依次叙说传主生平,如家世、壮游、求官、 乱、寓蜀、漂泊等等。所选杜诗,共三百七十四首,以自由诗译之,信实而可读。译诗附有大量注文,对于僻语、难句、典故,史实,无不详加说明。这一著作,被认为是对西方汉学的巨大贡献,1969年于纽约重刊。
〔《林和靖》〕 诗人译研,作者珀尔伯格(M. Perleberg),1952年刊于香港。作者在前言中说,林诗既美且雅,但西人几乎不知,而林诗之美,美在写景,西湖秀色,流于笔端。因此,此书从《林和靖诗集》选译七十余首,按咏梅、咏春夏秋冬四季编次。正文前,有关于诗人和杭州的介绍。
〔《文心雕龙》英译〕 译者施友忠,1959年刊于纽约,1970年于台北刊行中英文对照本。译序设置“刘勰之前文学批评的发展”、“刘勰及其文学理论”和“后人对《文心雕龙》的评价”三节,叙说较详。当时尚无汉语语体译文和日语译文,因此颇受学人重视。
〔《楚辞:南方的歌》〕 中诗英译,译者霍克斯(David Hawkes),1959年刊于牛津。此本为《楚辞》首次西译,注释或详或简,既适合一般读者,又适合专家和学者的口味。译者采用闻一多等人的研究,对原文做了一些校勘。
〔《中国悲歌的起源——屈原及其时代》〕 诗学著作,杜克义(Ferec Tokei)撰写,1959年初刊于布达佩斯;后来作者译成法文,1967年于巴黎出版。全书共有十二章,分述周代社会、铭文、《书经》、史诗、抒情诗、屈原的时代、生平、及影响、《楚辞》名篇、悲歌理论等等。他认为,《离骚》介于史诗和抒情诗之间,是一部杰出的悲歌作品,标志着一种新诗体的诞生。
〔《中国诗艺》〕 诗学著作,作者是美籍华裔刘若愚,1962年刊于芝加哥。全书分三编。第一编“汉语作为诗歌表现媒介”,讲解汉字结构、诗语特点、韵律类型和常见诗旨;第二编“中国若干传统诗观”,介绍说教观、表现观、技巧观和直觉观;第三编“综论”,多半是申述己见,指出诗乃境界与语言的双重探索,分析意象的种类与构成,辨别意象和象征的作用与区别,阐明引语、典故和对仗的诗歌效果。有人认为,这本书在中诗西播日渐活跃之时面世,是为了更真实地向读者描绘中诗面貌(傅汉思语),因此得到学术界普遍的好评。
〔《沧浪诗话》德译〕 译者德博(G. Debon),1962年刊于威斯巴登。导论占较大篇幅,介绍历代文论的要点、所译诗话的内容,正文注释也颇为详尽。此书影响已超出德语世界。
〔《中国古诗选》〕 历代诗选法译本,由戴密微主持,多人合作编译,戴氏并撰写序言,润色全部译稿,1962年于巴黎出版。选诗以朝代为序,从《诗经》到清代朱彝尊,凡二百余家,三百七十余首。书名中的“诗”字,取其广义,因此选有少量词、曲作品,但未选辞赋(尽管法国有人称赋家为诗人)。所选大多是名家、名作,虽博而精,较能准确反映中诗风貌。诗集序言叙及中诗地位、诗语特征、诗词韵律、诗史梗概、西播概况等等,具有导读性质。此书是法国汉学在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汉魏六朝诗选》〕 中诗英译集,澳大利亚傅乐山(J. D. Frodsham)和程曦合作编译,1967刊于牛津。选诗自苏武至庾信,五十多位诗人,一百六十余首,遴选细致,富代表性。名家如曹植、阮籍、陶潜、大小谢等,占较大比重,另有一些诗人为初次英译,填补了西方中诗研究的空白。
〔《中国古诗探源》〕 副题“汉代抒情诗研究”,《通报》专题论文第四种(莱顿,1968),作者桀溺。全文分五章:第一章“民歌的采集”;第二章“音乐理论和音乐消遣”;第三章“汉代抒情诗兴起的条件”;第四章“乐府的职司”;第五章为例诗译解,选诗十五首。此文可视为作者《古诗十九首》译注本(1963)的续篇,前本结论中一些语焉未详的问题,此文有所阐发。
〔《陶潜诗》〕 中诗译注,译者海陶玮(J.R. Hightower)1970年刊于牛津。译者译出陶诗一百二十九首(疑有他作阑入),并有词语、典故注释,诗旨、诗艺品评。傅汉思认为,无论是译文还是评论,质量均佳。
〔《诗经》〕 诗学论著,特威恩世界作家丛书之一,威廉•麦克诺顿(William McNaughton)著,1971年于纽约出版。全书分“主题”和“风格”两编,十六个专题。上编交代《诗经》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如仁、义、道、德、无为、以及中西咸熟的战争、分别、爱情、行乐等等;下编诗体形式、意象构成、修辞技巧等。
〔《兰舟:中国女诗人》〕 历代女诗人选译,王红公(K. Rexroth)、钟玲合作编译,1972年于纽约刊行。所选诗歌自东周何氏(韩凭妻)至今人李菊(事见1958年《中国妇女》),凡五十二家,包括蔡琰、鱼玄机、薛涛、李清照、朱淑珍、秋瑾等。词作占一定比重。书未附选诗注解、诗人简介、参考书目等。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其诗多写所遭不幸,编译者于简介中一一说明。诗、事相照,凄恻动人。
〔《王维诗之画意》〕 程曦、卫鲁斯(Henry W. Wells)合译,程曦作画,1974年刊于香港。程氏认为,“诗画咸出性灵。唐贤于二事并能造微入妙者,必以摩诘为最著。”但“惜其画后世罕觏”,故在卫氏函勉之下,“试作画附于诗后”(译本序)。书中选诗五十首,皆为叙写辋川美景、塞上风云、田园乐趣、山居闲眺之作。此本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景中情致,味之不尽。
〔《葵晔集》〕 副题为“中国诗歌三千年”,大型古今诗选英译本,柳无忌、罗郁正编选,1975年刊于纽约。译者逾五十人,均为美国和加拿大学者,名家占一定数量;选诗约千首,依次分作六个部分,有许多诗歌属首次英译。译竣后,每首诗至少有三人对照原文查对,以求葆真。因译者甚众,不免有良莠之别。导言长达六十五页,对中国诗语、诗律、诗史等有所说明。
〔《龚自珍》〕 诗人评传,特威恩世界作家丛书之一,王雪林(译音,Suirleen S. Wong)著,1975年于波士顿出版。全书除前言、年表、书目等附文外,正文设六章。分别讲述诗人的时代与生平,他所喜用的象征、意象、主题与表现手法,其名作《己亥杂诗》,龚氏词作,以及诗人的遗作与影响。
〔《诗歌和政治:阮籍生平与作品》〕 诗人评传,侯思孟(Donald Holzman)撰写,1976年刊于剑桥。饶宗颐题词曰,是书“疏理邃密”,“言之务尽”,若“阮公有灵,自当惊知己于千古也已”。正文凡十一章,分别题作“魏初众王”、“东平”、“退争避谤”、“不守缛礼”、“申儒与解老”、“社会与孤独”、“不朽之女”、“追求长生”、“玄学”、“《大人先生传》”和“诗歌”。书中有《咏怀诗》的全译或节译。
〔《杜牧抒情诗》〕 中诗译研,作者顾彬(Wolfgang Kubin),1976年刊于威斯巴登。全书分“理论”和“译注”两编。上编设八节,依次讲述“中国九世纪上半叶的政治背景”、“杜牧生平”、“杜牧作品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历代杜牧观与研究目的”、“诗人的政治意识”、“历史观及其与艺术的联系”、“作为高级现实的自然观”和“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下编设三节:第一节是“德译说明”;第二节是杜诗德译,选诗七十余首;第三节是杜牧传记的德译,原文取自新旧《唐书》。
〔《梅尧臣和宋初诗歌的发展》〕 诗学论著,东方文化研究丛书之一,著者乔纳森•查维斯(Jonathan Chaves),1976年刊于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著者曾得到夏志清、华兹生(B. Watson)、狄百瑞(W.T. deBary)等名家、以及京都大学日本学者的指导和帮助。他指出,关于梅尧臣,西方读者多所不知。因此开宗明义,且交代全书框架:第一章“生平”,简述传主一生,并证之以梅诗;第二章“背景”,交代梅氏之前宋诗的发展;第三章“反应”,描述梅氏、欧阳修、石介对前期宋诗诗风的反应,并辨认启发梅氏灵感的诗人;第四章“理论”,着重讨论梅氏的“平淡”一语;第五章“实践”,评注梅诗,强调其写实性的重要意义。
〔《古诗十九首》英译〕 译者何沛雄,1977年刊于香港。此本为通俗读本,每首诗均有简说、中文原文、英文译文和注释。卷首援引《诗品》、《诗薮》和《古诗归》,以提领全书,卷末则附多家评语。
〔《自然诗》〕 诗体专论,作者张心沧,1977年于布里斯托尔出版。此书以“自然诗”兼指“山水诗”和“田园诗”,叙及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和柳宗元五位诗人。
〔《中国诗歌的写作》〕 中诗译研,作者程抱一,1977年于巴黎出版,后在1982年由唐纳德•里格斯(Donald A. Riggs)和杰罗姆•西顿(Jerome P.Seaton)译成英文。此书一半为论说,一半为译诗。论说占较长篇幅,设有“导言”、“被动程序”、“主动程序”和“意象”四部分。其内容涉及汉字、书法、绘画与中诗的关系,中诗语法的特殊效果,中诗韵律的动态结构,以及中诗意象的隐含意蕴。作者享有诗名,因此其法文译诗明丽流畅,清新可读。
〔《初唐诗》〕 诗史研究,作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77年于纽黑文出版。作者自称此书是“中国文学史试探”,但更像译诗选集。全书凡五编,二十五章,各章由三四页至三四十页不等。第一编交代宫体诗及其抵制意见,第二编分析初唐四杰,第三编专述陈子昂,第四编介绍武后和中宗朝的宫廷诗人,第五编讲述张说和向盛唐的过渡。我国有中译本行世。
〔《元稹》〕 诗人评传,特威恩世界作家丛书之一,作者美籍华人荣之颖(亦作容芷英),1977年刊于波士顿。书中有《社会、政治背景》、《生平述略》、《政治改革家》、《文学创新家》、《诗歌天才》、《传奇作者》和《结语》七章。关于元白,有些学者持不确观点,作者有所辩证。
〔《中国诗歌和诗学研究》〕 论文集,缪文杰编,1978年于旧金山出版。撰稿者多为名家。所辑论文凡十篇,它们是:缪文杰论宫体诗、叶嘉莹(和沃尔斯)论钟嵘《诗品》、余宝琳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欧阳桢论世界和诗思中的自然,宇文所安论唐代赞美诗、蒲立本(E.G. Pulleyblank)从语言学角度考证寒山所处的时代、詹玛丽(MarieChan)论高适的《燕歌行》、废林(M.B. Fish)论李贺诗集中的杜牧序和李商隐序、施米特(J.D. Schmidt)论杨万里的“活法”、以及林理彰(R.J.Lynn)论明清两代的元诗观。编者在前言中说,这部文集反映出英语读者对中诗性质和理论的理解的深化。
〔《高适》〕 诗人评传,特威恩世界作家丛书之一,詹玛丽(M.Chan)著,1978年刊于波士顿。书中设五章,分别是“诗人生平”、“文学背景”、“诗旨主要类型概述”、“边塞诗”和“若干形式和风格特点”。所涉高诗,书末有附录列出。
〔《云游集》〕 三袁诗文选译并注,译者乔纳森•查维斯(Jonathan Chaves),1978年刊于纽约。书中导言以“袁宏道和晚明世界”、“袁宏道论文学”和“文人袁宏道”为题,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译文分四部分:“袁宏道的诗”、“袁宏道的文”、“袁宗道的诗”和“袁中道的诗文”。译文采用美国英语,且为口语,方便普通读者。
〔《孟浩然》〕 诗人评传,特威恩世界作家丛书之一,克罗尔(P.W. Kroll)著,1981年刊于波士顿。著者专攻唐代文学,编辑《唐学报》。他指出,虽然公认孟浩然是唐代重要诗人,但只有少数孟诗播于人口,因此,本书旨在对诗人及其诗作做比较全面的介绍。其重点在写襄阳风光、旅游见闻、诗友往来、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等内容。
〔《盛唐诗》〕 诗学著作,著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81年于纽黑文出版。正文设上、下两编,并附序言。上编九节,讲述盛唐肇始和第一代诗人,包括王、孟、李、高等人;下编七节,讲述第二、第三代诗人,包括岑、杜、元、韦等人。论者强调,不应以李杜总揽盛唐,而应以盛唐的文学特点去理解众多天才。他提出“京都诗”(capital poetry)一语,并分析其渊源、风格和流变。阐释中多有译诗,且时见佳译,但亦有误译或冗译。
〔《论诗诗:元好问的文学批评》〕 诗论译研著作(据博士论文排印而成),作者魏世德(J.T.Wixted),1982年刊于威斯巴登。书中提供元氏《论诗三十首》的全部译文,并作详注和说明。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论诗诗最为难懂,须细察每首欲明之旨,须辨明所受前人成说的影响。
〔《中世早期的中国诗:王粲生平和诗歌》〕 诗人专论,作者缪文杰,1982年于威斯巴登出版。全书分四章,附前言、中诗原文和书目。第一章介绍王粲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第二章叙述传主的生平;第三章赏析王氏的五言诗;第四章讲解王氏的赋作。前言提供诗史和诗论背景,言简而意赅,有利于理解正文。
〔《李贺诗集》〕 中诗英译,译者傅乐山(J. D. Frodsham),1983年于旧金山出版。此书为译者早时译本《李贺诗》(1970)的增补本。编次依照王琦的李长吉歌诗汇解本。译本附“前言”(解说中外李诗研究的新进展)、《杜牧序》(英文译文)、“序言”(介绍诗人生平与著作)、以及“译者说明”(主张以诗译诗)。
〔《中国早期的文学批评》〕 文论选译,编译者黄兆杰,1983年刊于香港。所选文章包括《毛诗序》、《离骚•经序》、《典论论文》、《与杨祖德书》、《文赋》并序、《文章流别论》、《翰林论》、《宋书•谢灵运传》、《诗品序》、《文心雕龙》《神思》和《序志》篇、《与湘东王书》和《文选序》,凡十三篇。译者主张“一代应有一代的翻译”,注重译文质量。
〔《曹植及其诗歌》〕 1983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论文,1985年影印流传,作者高德耀(R. J. Cutter)。全文分六章,并有导言,书末附书目、《三国志》所载曹植传及其引退故实。正文依次剖解曹植的创作环境和诗歌艺术,曹氏即景、抒闷、赠别、行旅、游仙、报效、咏美、言史之作,和他的文学理论。
〔《陶渊明:作品及其涵义》〕 诗人译论,译者戴维思(A.R. Davis),1984年刊于剑桥。译者认为,“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是中诗传统伟大力量之所在”(序言)。本书分两卷印行:前卷是陶诗英译和评论,后卷包括附加的评论和注释,以及诗人传记。关于古今的陶诗研究,译者多持异议,因此添加副题,提醒读者,并列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界参考。
〔《清代诗学之发展》〕 诗论研究,著者是澳大利亚华裔学者刘渭平,原为期刊文章(连载于台湾英文期刊《中国文化》,1985~1987),后裒辑成册。主要介绍清代四大诗说——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和性灵说,而于诸说渊源、清初和清季诗论,亦有所考察。
〔《六朝诗》〕 诗人诗作评论,著者孙康宜,1986年于普林斯顿出版。所论诗人共有五位,分五章加以评述。她认为,陶潜恢复了《诗经》的抒情口吻,而谢灵运培植了描述型山水诗;鲍照受赋的影响,写景多用意象,并趋于细描;谢 写景则转为内向,描写对象是宫廷和御园;及至庾信,宫体兴盛,但他的诗赋更多家国之思、历史之感。各章还涉及这一时期的其他诗作和诗论。
〔《元明清诗选》〕 中诗英译,狄百瑞主编“东方经典译丛”之一,译者乔纳森
•查维斯(Jonathan Chaves),1986年刊于纽约。中诗虽有词、曲之体,但此书所译大多是狭义之“诗”。所译分元、明、清三辑,译序介绍三代诗歌的发展。
〔《待麟集》〕 书名为篆体汉字,副题则为隶书“清代诗词选”,罗郁正、舒威霖(W. Schultz)合编,1986年刊于布鲁明顿。导言引李白《古风》和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以明“待麟”(期待太平盛世)之旨。书中选诗人(包括词人)七十二家,规模空前,多有以前未曾西译者。导言阐说社会历史背景、清诗特点(富于爱国激情、诗论兴盛、具有历史感和写实倾向)、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词的复兴等等。
〔《中国诗歌传统里的意象读法》〕 诗学论著,作者余宝琳,1987年于普林斯顿出版。书种设有“前言”、正文五章和书目。第一章“界定术语”,讲述意象、隐喻、寓托、“引譬连类”的含义;第二至五章“《诗经》中的意象”、“《离骚》中的意象”、“六朝诗歌和批评”与“唐代及其他”,分别讲述中国传统评家对所涉诗歌的理解,以及应该仔细辨析的诗蕴、诗旨。
〔《汉代民间歌谣》〕 中诗英译,安妮•比勒尔(Anne Birrell)译,1988年于伦敦出版。译者选诗共七十七首,分作十一类,如“赞美诗”、“寓言诗”、“丧葬诗”、“厌战诗”、“思乡诗”、“爱情诗”等。其遴选范畴有三:一是公认之无名氏之作,二是后代多所模仿之作,三是注意主题的多样性。卷首有导论,介绍乐府诗的流传与采集、诗题与韵律、结构与变体。
〔《中国叙事诗》〕 诗学研究著作,多尔•利维(Dore J. Levy)著,1988年于达勒姆出版。作者所论,如本书副题所示,主要是后汉至唐代的叙事诗,即蔡琰的《悲愤诗》、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以及韦庄的《秦妇吟》。书中对中西叙事手法做了比较。
〔《浣纱集》〕 韦庄译研,作者罗宾•耶茨(Robin D.S. Yates),1988年刊于坎布里奇。全书分三编:第一编介绍韦氏早年生活、黄巢起义、离京外徙、南方之游、为宦京城、入川与终老等;第二编对韦庄的诗歌作简要说明;第三编是韦氏诗词选译。疑因选有词作,故用“浣纱”(Washing Silk)二字作书名,而不用“浣花”。
〔《语言•悖论•诗学》〕 诗学论著,刘若愚绝笔之作,由其门生林理彰(Ric-hard J. Lynn)整理,1988年刊于普林斯顿。书中“编者前言”交代成书原委,兼怀师长;“导言”作概括论说;正文四章,依次为“语言悖论”、“诗学元悖论”、“悖论诗学”和“阐释悖论”;跋语名为“非个人性之个人性”。“悖论诗学”为全书重心,论者虚实并举,多方阐说,其意甚明。他还主张,应该积极开展中西诗学的比较,突现两者特质,明辨两者的潜理论和前理论,以获相得益彰、深入隐微之效。
〔《诗人沈约》〕 研究著作,作者马瑞志(Richard B.Mather),1988年刊于普林斯顿。封面有“隐侯”字样。所设章节是:“导言”、“吴兴沈族”、“早年生活”、“历史学家”、“永明体的繁荣”、“道家隐士”、“知佛俗人”和“终老京郊”。
〔《中国诗歌:历史、结构和理论》〕 诗学辞书,德国汉学家德博编写,1989年刊于莱顿。全书有三编:首先是中国诗史概述;其次是主体部分,由短文和条目组成,按字母顺序排列;最后是中诗德译,旨在以阐明前文中相关的论点,译诗约百首,多有宋代以降未曾西译者。书中条目有崎轻崎重之嫌,相互间尚欠照应。
〔《自然和自我:苏东坡诗歌与华尔华滋诗歌的比较研究》〕 诗学论著,杨立宇著,1989年刊于纽约。全书四章:第一章大体讨论苏氏的写景诗,第二章讨论苏诗中的释老思想,第三、四两章叙写苏氏由焦虑和烦恼而平静、而超脱的转变。华氏的诗歌,则引来作为苏氏心路历程的类比或反衬。
〔《寒山诗全译》〕 罗伯特•亨里克斯(Robert G. Henricks)英译1990年于纽约出版,译出寒山诗三百三十一首。它虽为译本,但也包含一些研究和考辨:导言分析作者的真伪、寒山的生平和诗歌;附录一以内证说明寒山生活的时代;附录二介绍已有的寒山诗的英译。这些内容增强了本书的学术性。
〔《东坡之路:苏轼诗歌表达的发展》〕 中诗译研,作者迈克尔•富勒(Micha-el A. Fuller),1990年刊于斯坦福。本书重在论述苏诗的发展,援引历代评家的意见,描绘诗人既继承又创新的实践,揭示苏诗所含的理趣。本书也包含苏诗英译百余首(皆为诗人谪贬黄州时所作),并有注释和分析。
〔《王维诗》〕 中诗英译,译者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托尼
•巴恩斯通(Tony Barnstone)和徐海新(译音,Xu Haixin),1991年于汉诺威和伦敦出版。王诗英译,版本甚夥,此本较晚出,选译约一百七十首。译诗分“山中隐士”、“辋川组诗及其他”、“勉为朝官”、“边塞诗”、“别离诗”、“稻田嘉木”、“人物肖像”、和“云外之思”八个部分。导论解说王诗的题材、主旨和技法,以及诗人的遭遇、交游和释老思想,多有新意,与一般译本不同。
〔《丝线集》〕 唐诗德译,译者福尔克尔•克洛普什(Volker Klopsch),1991年刊于法兰克福。选诗自初唐至晚唐,近八十家。李白、杜甫和王维入选最多,其他选五首以上者,尚有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刘长卿、岑参、韦应物等。书末跋语介绍诗史、诗体及译诗知识。
〔《石湖:范成大的诗歌》〕 中诗译研,施米特(J.D. Schmidt)著,1992年刊于剑桥。全书分两部分。一是评传和论诗,一是范诗译介。第一部分设有“范成大生平”、“发展时期”、“江西诗才和范成大”、“佛教和默然达摩”、“山岳河川”、“田野园林”和“爱国主义诗歌”七节。第二部分依年代选译范诗,包括早年作品、以及徽州任上、出入京城、南行与使金和老年退隐之作。
〔《中国文学思想的解读》〕 文论选介,译者宇文所安(S.Owen),1992年刊于坎布里奇。原为讲稿,整理而成,旨在以要籍选介方式,勾勒中国古典文论的发展脉络。选介包括《毛诗》大序、《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司空图《诗品》、《沧浪诗话》、《姜斋诗话》、《原诗》等著作。书末所附“基本术语汇编”,颇具特色,选术语五十余种,并有简释和辨析。
〔《唐诗创新者陈子昂》〕 诗学著作,何文汇著,1993年刊于香港。原为著者就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时的博士论文,后改写而成。全书分两部分,一叙诗人的生平和时代,一叙诗人的诗说和作品,尤其是“感遇”诗。两部分均有一节结语,分论诗人的政治观点和唐代文人对诗人的评价。
〔《李白传记论——客寓的诗想》〕 诗人评传,松浦友久著,1994年由研文出版社刊印。松浦的李白研究成果很多,本书是其中之一。在该书中,他独辟蹊径,将生平事迹考证与诗作风格批评结合起来,认为“客”对于李白和李诗,皆是极具象征意义的词语。因此他由此入手,分析诗人各个时期的遭遇与感想,显示出透视角度的灵活性。关于中日现代学者的观点,他也做了归纳,并加以讨论。
〔《人境庐内:黄遵宪的诗歌》〕 诗人译研,著者施米特(J.D.Schmidt),1994年于剑桥出版。全书分三编:“传记”编讲诗人应举、出使和变法,“评论”编讲诗人文学生涯中的理论和创作,“翻译”编则是龚诗英译,依年代先后编次,包括写于早年和晚年、国内和国外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