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弘一

[复制链接]

19

主题

0

好友

16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04: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ttp://www.wenyi.com/zhuanti/hongyi/fxzs.htm


               弘一   李渝

  中文写送别,有两段令人难忘。
  一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後仍随时有新情人,胡把这种
关系咸认为是“清洁平正”“无思无虑”“欢乐无涯”的“法喜”,只是张爱玲一点都
不喜,某日从上海前来看望,与同居两人相处了二十天,见家常亲密情形,十分的感伤
。胡始终没有歉语,倒把张比作西厢里的崔莺莺,用他的媚体文写她“愁艳幽遽”、“
亮烈难犯”、“柔肠欲断”,催促她回去,张爱玲“却一股真心的留恋依惜”-
  第二天下雨,送爱玲上船。数日後接她从上海来信说,“那天船开时,你回岸上去
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泣久之。”

信中几句话写尽心碎,读者-无论是不是张迷-真叫人难过和生气。
  另一和李叔同有关。
  1940年深秋的一天,已经归入佛教中极严谨的律宗,成为隐僧弘一法师的李叔同
,在去闽南洪濑镇灵应寺的路上,经过永春,逗留一天後,将乘船继续往南走。十七
岁的友生李芳远,从父亲口中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清晨匆匆从家住的地方赶到上游的
渡口等候,准备送老师一程。
  江上浓雾弥漫,雾雨蒙蒙漂流,衣服襟角都沾湿了,李芳远在桥上等着又等着,
却不见船的踪影。望着空茫的江水,少年怀疑自己来晚了,错过了老师,不由得十分
失望。
  在桥上来去蹀踱的时际,突然从芦花丛里现出一支船,少年一时惊喜,忍不住扬
声呼叫起来。
  船像叶片一样往这边漂驶过来,乘坐的人倒已经站起,认出了他。
苍茫的河景,白茫的芦花,立在船头的僧人长髯似雪,身姿瘦矍,像一株苍松,
接近以後,对等在桥边的少年双手合十,诵了声“阿弥陀佛”。
“这声音--後来李芳远记写--清冷轻快,使我全身发抖,莫敢仰视。”
  少年上了船,见到敬爱的老师很是高兴,那峭瘦的样子可也叫人心酸。少年问老
师甚麽时候会再来永春。来年机缘成熟,就会重来--法师这样回答。
  你送我到哪里呢?法师问。  
   “送”字入耳,一时记起老师填写的“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
零落,一觚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少年心中不觉一阵伤恸。
  初见面的欢欣过後,前者又静默起来,露着淡然的神情,只是念着佛号。本来准
备了一肚子话语的後者吱唔不出,随着也沉默了。
  於是两人就这麽静静的坐着,聆听船过浅水处,和石子擦摩,发着“叉,叉,叉”的
声音。
  无声中含万声的情与景,李芳远记录在“送别晚晴老人”中,成为着名的叙述,
不止一次被後世载述引用,其中奚淞写在“秋江共渡”里的很是动人,或许是因为奚
文延伸出--“有幸与法师生活在同一世纪,就仿佛是同船共渡了一程”的缘故吧。
经由这几句文字,於是骤然间,在那深秋的早晨,苍茫的江水上,雪白的芦花从身边
掠过,石子在水底唆唆擦过的时际,不止是李芳远,也有我们,在水声、船声中,都
由法师无声的带领,进入了空邈详静的一段生命空间。


  民国人物中,李叔同最受知识分子注意和喜爱,也许和他的才情盛茂,又具有强
烈的内视意识有关吧。
  出身天津租界富商家庭,李叔同生得外貌俊美、气质雍雅,性情和品味都特别的
敏锐精致,人说他“水样的秀美、飘逸”,又能“书、画、琴、歌、地理、金石靡不
精通”,属人间贵族,优选中的优选。少年时出入青楼歌榭剧坛、梨园票房,是标准
的风流公子。以後进入文艺活动,成为中国第一位美术留学生,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
者,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的创办人,第一位在写生课使用裸体模特儿的艺术教育家,
首先编出中文西洋美术史教材的第一位艺术史老师,中国现代版画艺术最早的作者和
倡导者,第一位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师。同时运作各种视听功能,或也是中国第一位
多媒体艺术家。他还编写过六十多首歌曲,直到今天,只要上过音乐课的,没人没唱
过他的歌。在包括了美术、音乐、戏剧、文学等的艺术疆域,李叔同的实创性是史无
前例的。
  各种项目李叔同无不能,无不涉入,无不出示成品。他的风格介於精严和通俗之
间,桥接两者,简易中流动着如诗的品质,在易读易懂的同时,能够不觉痕迹的提升
读者和听众,颇具艺教作用。前边提到的“送别”就是个例子,能利用别人的曲调,
把一首小歌填写得这麽悠雅隽永,成为传世的佳作,也是种功力。
  多才多艺多能,是李叔同的特点,或也是他的弱点;如果从艺术卓越风格需要专
心和执着的观点来看,李叔同似乎有点散,有点分神,有点杂漫,以至於各处虽都有
些成绩,总不曾集中心力,在某项上达到专精水平。人所赞美的书法,若以怀索、米
芾等为书法艺术的极致,似乎相离也还有一段距离;他的出品虽多,名作也不少,却
没有一件杰作。


  1916年冬天,李叔同在杭州的虎跑寺断食,以後开始素食,并且阅读佛典。1918
年8月19日,正式剃度出家。前後时间,不止是包括了书籍、字画等的艺术收藏都送给
了朋友和学生,还停止了除书法以外的各种艺术活动。而书法,也以抄写佛教经语为
唯一目的。
  李叔同再也不在艺术的这里那里倥 磋砣了,他从风流才子、文化名流变成苦行僧
,进入完全不同的一种存在,和创作表现不再有关,却回溯生命的原本--
  名流俊杰闻人的外相底下,李叔同的身世其实另有一种内容。母亲是富家里的小
妾,地位艰难;庶出身份使他自年少起就见人间冷暖虚实。民初金融混乱,李家百万
产业一夕之间荡然无存;家道中落使他身历了生活的非常。周围人众去来,有许多落
花逝水、悲欢离合,重复提醒他的是生命的无奈无情。於此种种,在发生着革命、事
变、运动、战争的动乱时代,都由特别敏感的身心体验和承受着。外在因素或还是其
次的,深郁温厉的性情,“奇僻不工媚人”,必定也容易使他落入不停止的思考存在
意义、生命问题等的自我纠缠中。他一生曾经不停的换改名字,39岁时,已经改了五
、六次之多,可见是如何的在肯定和否定之间踟蹰。
  天地无情,人间忧愁,个体虚无,在匆惚日夜的时光中,生命真相必定都比外在
因素更揪心更催促,使他不得不一步步舍弃,从富有繁多,而简化,而单一,终於应
答了心灵深底的要求,而进入纯净的中心。在那里,用馀生时间他要进行一件超性的
工作。  
  或者我们可以说,1918年8月19日落发的那一时,李叔同终於集中精神到一个范
畴;他不再使用静物人体、音符音节、线条方圆了,现在用的是自己,也不再遵照艺
术的知识、规则、训练等,是以生命,开始了一件唯一的作品。
  

  关於李叔同的入山为僧,曹聚仁曾写道--“艺术虽是心灵寄托的深谷,而他觉
得还是没有着落似的。”学生丰子恺则用人生三层楼结构来解说老师的抉择:第一层
是衣食的物质生活,第二层是学习文艺的精神生活,第三层是宗教的灵魂生活。人多
满足於第一层,为云云大众;部分人能进入第二层,为“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只有“有生活欲的,有脚力的”才想、才走得上去第三层。
  丰子恺说的宗教,自然不是指宗教职业或专业身份。於他,它极近於“二层楼的扶
梯的最後顶点……艺术的最高点”,因为“艺术的精神正是宗教的”。於李叔同,又
并不止此;它更是身与心的淬砺,必须有第一、二层人不能从事的自我省视、纠缠、
挣扎,和蜕变的内炼过程。
  读李叔同传记的人,猜想多不忍於他後来的净苦生活;为什麽要折磨自己到这种
地步呢?劳苦慎重谦卑成这种模样,有它的必要吗?外在活动执行得这麽艰辛,是否
因为有内在的需要,是否惟有这麽作,才能抵挡和调伏心中的忧苦呢?是否我执的经
验太惨痛了,所以不得不去追求我空呢?必定是有着极深的内苦,苦到了连拯救性的
艺术也无法发挥它独特的功能,才放下艺术,去寻求极大的外苦吧? 
  面对了生命的规律,艺术何其有限,当生命一旦运作起它那深沉巨大的动浪,後
者岂能抵对。李叔同的一双脚,无论是丰子恺认为的脚力特好,还是曹聚仁所说的没
有着落,都必须要变成苦行僧的脚,必须经过了沥血的苦路,才能安停下来,因为惟
有如此,双脚上所载负着的那颗心,才能安定下来。


  1925年农历八月初,法师在去九华山的路上,因战事而滞留在宁波的七塔寺,正
在宁波教书的老友夏丐尊得到消息,前来看望,邀请他去自家所在的白马湖小住几日。
借宿在湖畔春晖中学的客舍里,李叔同的饭食常由夏丐尊从家中做好送来。不过
只是两样素菜,在平日只食一菜的前者的眼中,已是僧人不应得的佳肴。
吃的时候,法师一粒一粒把饭认真的划进口中,必定要一粒不剩失,夹起一块萝
卜时,流露着慎重的精神,夏丐尊看着,心中惭愧得几乎落下了泪。
学校的创办先生一天送了四样菜来,夏丐尊边吃边说太咸了,法师却连连赞好,
津津有味的吃着,充满了感谢。
还有一次到夏家去,法师叮嘱备饭千万简单,一碗青菜即可,别加香菇、豆腐类
的珍物。
这次偶然重会面,又相聚了好几天,夏丐尊发现,对原来无不讲求精致的李叔同
来说,世间竟没有了不好的东西。
  穿着百衲的衣服,行囊只是个旧铺盖,甚麽都好,小旅馆,破席子,破手巾,两
块木屐,难吃的咸菜,迢迢的旅程,甚麽都有滋味的用着做着,当成大事一样的了不
得,“不为因袭的成见所束博,都还它个本来面目,如实地关照领略”,显露着“愉悦
叮咛的光景”。几次极为简略的饭食,把夏丐尊引入深深的思索,以後记写在丰子恺
漫画集的序言中:
  ……琐碎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了吗?人家
  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在享乐。

  艺术的生活,原是关照享乐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艺术和宗教,实有同意的
  趋势。凡为实利或成见所束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
  无缘的人们。真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有,随时可得。
  
  原是最见苦的人,现在怎麽处处都玩味起来,成了个享乐者;原是要舍离艺术
的,倒变成了更深沉的艺术家了。然而从繁荣的文艺活动到净修,从放逸的文士到
律师,从讲究的公子哥到僧侣,不休止的进出淬炼,冲击又冲击,涤洗又涤洗,这
时的李叔同却已随时映照出像後人记载他的--“仿佛一轮皓月临幽室”的气象。
  艺术家李叔同到底完成了一件旷世的杰作,它的题名是“弘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http://www.blogcn.com/u2/49/59/lexiaozi/index.html

113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Lucifer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8-4 13:04:23 |只看该作者
世间竟没有了不好的东西
Hermes Trismegist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好友

6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05:21 |只看该作者
一个非常狂妄的人是怎么走上自虐道路的 这就是大多数艺术家的一生
考虑到我的丑态毕露当个小丑是再合适不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30 08:5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