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0-1-4
- 在线时间
- 707 小时
- 威望
- 663 点
- 金钱
- 6244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4714
- 精华
- 11
- 积分
- 12326
- UID
- 200
  
|
书评:谁在胡扯当代诗歌缺少批评?
——读陈超的《打开诗的漂流瓶》
臧棣
近20年来,人们一直在抱怨当代诗歌缺少优秀的诗歌批评。三流的诗人如此抱怨,引出大批不明就里的读者也跟着起哄。当代诗歌格局的两极分化状态也或多或少为此类抱怨提供了滋养不良情绪的温床。有时,当代最优秀的诗人也会发出如此感叹,甚至故意喜欢把话说得更狠,更死。当代诗歌的一个面目可憎的幻觉就是,每个写出了诗的自觉的诗人都会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被诗歌批评冷落了。如果当代的诗歌批评能有效地运转的话,比如,像一架只服务于自己的永动机的话,那么他或她就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每个时代的诗人,都会幻想有这么一架诗歌批评的永动机存在,并只围绕其自身的写作。自波德莱尔以来,这种幻觉从来没有减弱过。而在我看来,诗人被他的时代埋没,是现代诗的最基本的命运征候之一。越是优秀的富有创意的诗人,被埋没的可能性就越大。这里,既有一个时代的诗歌批评本身是否成熟和敏感的问题,也有人的理解力自身的局限的问题。知音难得,这是人生的常识,对诗歌而言,尤其是如此。
不过,像任何抱怨一样,此类抱怨也由它真实的成分。比如,当代诗歌在总体上确实比以前写得出色多了。也确有一些极其优秀诗人被这样或那样地忽略和冷落着。就我看到的情形而言,例子随手可见:比如清平,比如周瓒,比如叶辉,比如赵野,比如蒋浩,比如席亚兵。甚至这篇短文所要谈及的主要对象——陈超,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时代的诗歌批评冷落了。而我观察到的一个恶劣的倾向是,有些诗人因自身被冷落的境遇便信口雌黄当代没有诗歌批评。其实,优秀的当代诗歌批评早已被人写出。陈超新近出版的诗歌批评集《打开诗的漂流瓶》,就是最好的明证。
这是一本相当有分量的批评论集。在它面前,诸如什么当代诗歌无批评之类的话,从此便属于胡扯的范围了。
当代优秀的诗歌批评虽然少,但绝非一穷二白。很可能像人们抱怨诗歌缺少批评一样,当代优秀的诗歌批评其实也缺少优秀的阅读。自80年代中期以后,陈超的诗歌批评一直为当代诗歌的发展----尤其是先锋诗歌的写作——提供了富于洞察力的可靠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多方面,从现代诗写作的当代征候,从先锋诗歌与历史的复杂关联,从对当代诗歌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的判断,到对具体的优秀诗人的解读上,在我看来,陈超用他的批评敏感和批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当代诗歌恢复了它的基本面貌和诗的尊严。批评集的书名涉及到诗的“漂流瓶”,而我以为,陈超的这本书也是关于中国当代诗歌的“漂流瓶”。即使出于对事物的本能的好奇,也值得关心诗歌的人去打开它。也许读者会得出和我一致的结论,陈超的诗歌批评,不仅是和诗有关的启悟,也是关于诗的启悟的启悟。
《打开诗的漂流瓶》,陈超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