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兼数职的全能型导演的电影往往都有精简化的倾向。小成本,短周期、长镜头套剪,自然布景,甚至抛弃化妆、美术和音效。他们电影的口碑也大都两极分化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这让他们具有个人魅力看起来很酷,可能在视觉上像强迫症患者一样带有轻微的破坏性(比如导演初剪的《棕兔》在片尾长达20分钟的口交镜头),可能也很忧郁地关注凝滞的时间、欲仙欲死的迷幻气氛(比如《梦之安魂曲》和《π》里主人公在磕药时的“hit-hop蒙太奇”),可能目击就是现实无不可能发生的证明(比如“大象”进入了房间却躲在某个角落的照片里),还可能纪录永远在和虚构无休止地博弈(《关塔那摩之路》和《九歌》里任何一个“急躁”的高潮)。总之他们总是在把一些截然不同的概念杂糅并交来寻找差异间的快感,他们是看似矛盾的极简形式下的“形式主义”者。<br/> 在电影的前大半部分,无故事性叙事看似漫无边际。抽烟、吃饭、开车、上厕所、穿衣、洗澡、闲聊瞎逛下随意游走的镜头却总有些许迷人的光彩和冷静的质感,主人公总是呈现在镜头前一张残缺的脸(不规则的肖像构图)并伴随梦呓般地喋喋不休和自言自语。性描写直白暧昧,色彩也可以剑走偏锋。最重要的是因为前大半部分的戏剧性是隐藏的,在后半部分就需要异峰突起的转折性冲突,当观众了解真相后,震撼性效应会让你对全片重新定位审视。仿佛睡眼惺忪的你在闹钟强烈震动下条件反射而神经性的从床上弹起。所以这样电影的背景支撑也许都是情感,也是悬念的本身。像GUS和GALLO这样的导演注重个人体验,而技术和个人体验我认为二者其实就是马与车夫的关系,在创作的行驶中车夫驾驭马匹永远是出于本能。当然也需要技巧和耐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9:52: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