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大理段家考两篇

[复制链接]

153

主题

0

好友

4694

积分

业余侠客

OOPARTS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04: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跳过金庸说段家

  说起大理段家,无疑多数人都会想起金庸笔下的六脉神剑、一阳指这样的绝世武功,想到书呆子气十足的痴情公子段誉,或是慈眉善目的一灯大师。然而如果跳出小说的幻象,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大理段氏家族,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荣辱,却是少有人知晓了。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我们看到的几位段家人物,衣冠谈吐都和中原汉人没什么分别。他们不但武功超绝,而且儒雅宏文,我们总是想当然的把他们看成汉人。可是我上高中时,向历史老师请教,老师却告诉我段家是汉化了的白族。
  白族古称“白蛮”,是古老的bo(打不出,“bo人悬棺”之bo)人民族和汉民族融合形成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中说:“bo,羌之别种也。”在战国时期就融合了部分楚文化的bo人,在汉晋之世,中原政府迁徙了一部分汉人到“西南夷”屯垦,加上中原战乱中流落到西南的汉族士兵和平民,进一步与bo人融合形成了称为“白蛮(白人)”的新民族。部分汉人移民中得势的“豪民”,成为“白蛮”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姓”。
  《天龙八部》里提到段氏祖先原本凉州武人,暗指段家乃十六国时期北凉第一任国君段业的后裔。段业有儒者之风,在位六年被其臣蒙逊所杀。他的后代历史无记载,究竟是否逃到云南,大理段家与凉州段家又有无渊源,不敢妄断。不过段家在云南确实属于较晚兴起的大姓贵族。在汉晋时代西南著名的bo人大姓有焦、雍、孟、董等家(譬如《三国演义》提到的雍凯、孟获),段氏的声名还称不上显赫。段家的飞黄腾达,该是在南诏国的时候了。
  南诏本是西南六诏之一(诏,王也)。逐渐势力强大兼并了其他各诏,一统西南。南诏王族蒙氏,属于和“白蛮”对称的“乌蛮”,也就是今天彝族的先民。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王朝册封南诏王蒙归义(皮罗阁)为云南王,到了天宝十一年,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又依附吐蕃反唐自立。
  阁罗凤在摆脱唐朝的支配以后,在今大理太和村树立《南诏德化碑》,表明自己是不得已反唐,并希望唐朝以后容许南诏再度归附,立碑为誓。这块碑至今尚存,碑阴题刻南诏官员名姓,排在第一位的段忠国,就是后来建立大理国的段思平的先祖。
  南诏的主体民族是白族,显官高位也往往由白蛮贵族担任。南诏的官制名称不同于中原,文以清平官(同宰相)为贵,武以大军将(非大将军)为尊,仿六部设六曹,后改九爽。段家春风得意,家族中先后有人充当大军将、清平官、曹长等要职,地位显赫。
  写到这里,我得坦白自己的疏懒。研究考据的工夫没下多少,连段家帝王的世系年谱都没好好查找。所以下面只好用自己手头琐碎支零的的历史材料来拼凑段家的来龙去脉。这样东拉西扯,蜻蜓点水似的泛泛而谈,难免会贻笑方家,也只得先说声“惭愧”了。
  南诏时期,段家第一条好汉,大概该首推段赤城。只可惜他是民间传说神话了的人物,据说他曾杀死巨蟒,被当地白族崇拜为“本主”(地方上的守护神)。传说的事迹当不得真,而在正史中,也能看到段家人物的身影。《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安南经略使李琢贪暴,对“棠魔蛮”(傣族)残酷剥削,“以斗盐易一牛”,民怨沸腾。于是“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南诏取得了今红河州南部及文山州的地盘,段家为南诏立了一大功。
  在建昌城也有一支段家,自南诏时期到元朝初年,段兴及其后裔一直据守建昌。由此看来,他们可能已不是大理段氏王族的直系,且不去说他。回过头来还是说大理的建国立业。
  前边已经说过,大理的开国之君是段思平。他是南诏清平官段俭为魏的六世孙,虽说是名门之后,刚入仕途,也不过只担任了区区小府副将之职。《射雕》里一灯大师说:“我段氏因缘乘会,以边地小吏而窃居大位……”既是指此而言。不过段思平得国之时已经官居通海节度使,“小吏”云云,实在自谦太甚。
  南诏政权于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崩溃。在其最后一个国君舜化贞驾崩之后,清平官郑买嗣趁机发动政变,杀戮蒙氏王族八百人,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
  长和不长,三世而亡。其权臣杨干贞弑君之后拥郑氏清平官赵善政为君,改国号天兴。赵善政为政也乏善可陈,当了十个月国王,就被杨干贞废弃。
  杨干贞自己坐上了宝座,改国号义宁。此人弄权有术,治国无方,“贪暴特甚”,不得民心,于是受到各方面力量的反抗。段家出头的日子到了。
  段思平颇有才干,他在通海培养自己的势力,又得到了乌蛮三十七部贵族的拥护。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也很支持他。为了推翻杨干贞,董伽罗、高方两大家族暗地联络段思平回洱海布置反杨义举。这段还有个传说故事,《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化装成猎人来到品甸(今祥云),在一户农家投宿,这家藏有一戟,“是夜风起,戟忽洞革出”,段思平就得到了这杆“神戟”——要是我写就把故事改成他得到六脉神剑的剑谱。史学家认为这个故事实质反映了段思平收伏了洱海地区反抗杨干贞的农民武装。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段思平举兵起事。他率领通海自己的军队,又联合乌蛮三十七部的兵力,与洱海的农民、奴隶武装汇合,开始讨伐杨干贞。军事行动很顺利,因为还有高、董等家族的贵族在杨干贞朝中做内应。很快杨干贞的军队就被打垮,段思平进军阳苴咩城(今大理城),取得了政权,改国号“大理”。
  传说“大理”这个国名的来历是因为段思平在进兵时,找不到渡口过河,而这时一个“披缨浣纱妇”指明了道路,并且叫段思平把新国家命名为“大理”。这段传说记载在也《南诏野史》里。真也罢,假也罢,段思平建国后还是大大调整治理了一番国政,一时倒也国泰民安。
  为了封赏帮助自己登位的功臣,段思平分封诸侯,比如高方就被封为岳侯。各诸侯都世袭领有封地,在诸侯领地内,当地诸侯是最高统治者,其下也各有家臣效忠。这样却为段家后世埋下了祸根。
  大理国诸侯之中,最有势力的属高、杨两家。到了公元十一世纪中期以后,占据西部洱海地区的杨家已经发展到开始和段氏王族争夺政治权力。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杨允贤公开叛乱,大理国君段思廉已经无力平乱。无奈只好请东方诸侯高智升出兵相助。高智升虽然平定了杨允贤的反叛,但却趁机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滇池上下周围地带,府治今昆明)。段思廉只能顺水推舟封高智升为鄯阐侯,并且还不得不把国王直辖领地的一部分(白崖茹甸)“赐”给高智升。
  杨允贤虽败,但是杨家的势力仍然还在洱海地区发展。结果到了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杀掉国君段廉义自立为君。——这段历史造成的后果就是出了一个“恶贯满盈”段延庆——不过我没查到是否真有延庆太子其人,就算有想来也死于乱中了。这次又是全靠鄯阐侯高智升出马平叛。杨义贞篡位四个月,就被高智升打垮。杨家的势力受挫,而高家的势力却发展到洱海地区。
  高智升立段廉义的侄子段寿辉为君,自己担任了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鄯阐侯的位子,高智升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高升泰——在《天龙八部》里斗叶二娘的高君侯是也。
  高家父子没有小说里那么忠义,俨然就是曹操、曹丕爷俩。段寿辉这个傀儡上台当年,高家父子就借口“天变”让他禅位给段正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保定帝了。
  段正明坐了十四年皇位,到了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终于撕破脸皮, “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一幕上演,如同魏晋篡夺故事。高升泰假意拗不过“群臣相请”,把段正明拨拉开自己登基坐殿,改国号大中国(跟某通俗歌曲无关)。这时去当年段思平建国已经一百五十八年,段家递传十四王,暂告中断。
  不过段家气数未尽,各路诸侯都不服高升泰夺位。他只在位两年就死去了。临终前告诫其子高泰明:“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表面看高泰明是出于“至孝”,实际上是“形势比人强”,总之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高泰明还政段氏,拥立段正明的弟弟为君。那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醇酒美人的风流王爷“大理段二”段正淳了。
  段正淳复国后高氏依然掌握实权,世袭宰相,称“中国公”,政令皆出高门。段家徒有虚名。高家极力扩充实力,通过分封子弟占据了大片领地。高泰明的堂弟高祥明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居然赠送给段正淳附在土地上的农奴三万二千户,不知当时接受臣子“赏赐“的段正淳该是何种心情?
  很明显,“政由宁氏,祭则寡人”。这样窝囊的段家谈论起来也怪没劲的,不过对段正淳的后继者免不了还得说几句。相信多数人连他的名字都不清楚。段誉?错啦!人家的真名是段和誉(段正严),小说里删掉一个字。虽然大理国君只是摆设,但国事外交方面还是得君王出面的。作为小国,大理极力和宋朝修好,屡次遣使臣请求宋朝廷加封为藩属,也就是甘愿做宋的属国。但宋朝一直牛烘烘的不愿意答应。经过大理历代君王一百二十六年的不懈努力(汗),终于在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宋朝廷同意加封大理为藩属。由于交通不便。段和誉派使臣到宋京开封进贡称臣已经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了。宋朝给段和誉的封号是“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这就是段和誉最大的成就了。
  即使在北宋亡于金之后,段和誉仍旧痴心不改的继续向南宋朝廷进贡,并且要求进一步加强藩属关系。可是目光短浅的南宋朝廷一直对大理国是存有偏见和戒心的,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孤立了起来。所以后来兴起的蒙古铁骑就可以对两国各个击破。
  为了对南宋形成两面包抄的夹击战术,蒙古灭金之后决定先征服大理。挥师南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忽必烈。蒙古大军威势正盛,而大理国内却因为高家子孙互相争权斗得鸡飞狗走,国势疲敝。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用革囊度过金沙江,击退宰相高泰祥守军,长驱直入。大理国各民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国君段兴智、宰相高泰祥及其弟高和,都弃城而逃。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解回大理,杀于五华楼下。
  公元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泽,活擒段兴智。但是蒙哥汗没有杀他,而是“赦以为摩珂罗嵯(意为大王),领诸蛮”。段兴智既不但捡了条命,还得到蒙哥汗的赏识继续掌管云南,说不定还比当初受高氏欺压时舒坦些。不由心花怒放,对蒙古贵族感恩戴德。于是段兴智把政事暂时交给弟弟段实,自己亲自统率人马,协助蒙将兀良哈台继续征讨反抗蒙古军队的各族人民,甚至打到广西、越南,最终在战争中死于“王事”,也算为亡国之君别开生面。
  段实也像他哥哥一样对蒙古特别效忠,深德忽必烈赞赏,对他“示至优之渥”,“以彰同视之仁”。自段实之后,终元之世,段家世袭“大理总管”,为蒙古统治者效力。
  不过即使是堂堂大元,也有覆灭的一天。明朝建立之初,云南还是元朝残余势力范围。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平南(参见韦小宝最爱之《明英烈》)。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月,元朝宗室梁王投滇池自杀。三月,傅友德进军威楚。这时的大理总管段世还想效仿前朝,依旧划地而治。但明军不答应,傅友德、沐英攻克大理,抓获段世,段家在大理的统治算是彻底结束,以后云南就是沐王府的天下了。
  段家的后裔毕竟在当地还是有号召力的,明清甚至直到解放前,段家王族的后人们还一直充当土司的职位。现在?当然是:雨散烟消皆陈迹,闲坐纷纷说段家。
             ——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http://guxiang.blogcn.com

153

主题

0

好友

4694

积分

业余侠客

OOPARTS

Rank: 4

2#
发表于 2007-8-4 13:04:39 |只看该作者
大理国的创始人是段思平,这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段思平是白蛮贵族,白蛮,就是现在白族的前身。因此大理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金庸在小说里让刀白凤哀怨的说:“你们汉人男子不将我们摆夷女子当人,欺负我,待我如猫如狗、如猪如牛,我……我一定要报复,我们摆夷女子也不将你们汉人男子当人”(第四十八章),其实刀白凤大嫂没搞清楚情况……

云南是在汉朝经过对西南夷的征服而纳入中国历史疆域的范围的。三国时期诸葛南征,又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但是随后数百年的乱世,中夏板荡,无暇理边,因此到了隋唐之时,中原地区对西南边陲的控制已经逐渐丧失了。随着六诏归于南诏,云南在随后的数个世纪中,开始作为一个相对于中原而独立的单元发展。南诏国曾经强盛一时,令盛唐也束手无策。然而国终有衰亡。西元902年,南诏中兴六年,重臣郑氏篡位,改国号“长和”,改元“安国”,南诏蒙氏至此灭亡。本来,西元9世纪,南诏已然衰落,如中夏有一强权,则正可兼并西南,金瓯重圆,但谁都晓得那正也是唐朝气息奄奄半死不活之时,连河北都遍布独立的藩镇,怎可能还有余力顾及边疆?因此,西南地区只能在本地区内部完成政权更替。南诏后期,国内强族林立,举其要者,有郑氏、杨氏、赵氏、董氏、高氏、段氏,凡此六姓,皆有地有民有兵,一举一动都干系政局。蒙氏既衰,英雄趁时而动,首发难者,即郑氏买嗣,其既掌国柄改号自立,遂杀蒙氏八百人。

大长和国历三世,26年,始终未能解决国内问题,而又趁中夏历五代十国之乱,举兵犯蜀,迭遭失败,以是民心丧尽。节度使杨干贞举兵而起,屠郑氏,长和亡焉。干贞初拥赵姓为国主,国号天兴,然而随即不满赵氏,又废赵而自立,天兴国仅存十月而亡。干贞改国号曰“义宁”,自以为国内无人不服,贪横暴虐,在位两年而死,弟杨昭即位,勉力维新,然民心已失矣,且性亦猜忌好杀,以是在位七年,节度使段思平反,义宁国遂灭。

自南诏而至思平,三十余年,三易国号,三易其姓,郑赵杨如走马灯,思平得国,改号大理,笼络国人,宽待杨氏,安抚滇东三十七部。六姓之中除郑氏已灭,其余四姓尽服于段。又废杨氏苛政,宽赋税。西南离乱三十载,至是乃得粗安。大理段氏以是得滇地人望,国脉历三百余载。

段氏之先,有说为西北武威或天水之氐羌,又有说为滇地土著,莫衷一是。然其在思平之前六世,已出仕南诏,为云南豪族,则无可疑。

段思平在位六年即死,然而却为段氏奠定22世之基业(如果算上元朝入云南后委段氏为大理总管,则合计34世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他死在西元944年,其时中原仍在五代时期,离赵宋历史上那著名的“烛影斧声”还有数十年的时间。然而,大理国却先已预演了一出类似的好戏。段思平有一子思英(段氏取名类似于日本古代,有通字,不避先讳,绝异于汉族),然而据说此人是个极其荒淫昏庸之人,结果在位一年,就被思平弟思良伙同相国董迦罗废除,思良自代。这出“子不肖,叔来教”的戏耐人寻味。《滇史》称:“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废之,左右诸臣谏阻。及将死,谓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业,尔宜善继吾绪。思良泣受命”。这一段托孤之词,怎么看都有着赵宋后来“国当立长君”的味道。

思良既立,大理国脉就在思良一系的子孙中传接。思良时相国为董氏,且行废立有功,可见当时国中董氏较强。董氏世奉密教(阿吒力教)且为大理国师,然而后来密教势衰,董氏遂亦衰落。而昔日曾有国数月的赵氏,也已衰落。国中只有高氏和旧主杨氏势力较强。思良之后,大位在其子孙中传了七代(思聪、素顺、素英、素廉、素隆、素贞、素兴),将近百年。其间杨高两氏激烈角逐于朝堂。至素兴时,年幼无能,听任群小,国人不满。而思平一系玄孙思廉却有人望,是时,高氏为相国,遂与诸大臣废素兴而立思廉。段氏之位又从思良系转回思平系。而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拥立之功,一举凌驾于诸姓之上。

杨氏势衰,遂铤而走险,保安八年,杨允贤叛,高智升讨伐灭之。至是高氏益盛。思廉在位三十一年而出家,子廉义立,政柄悉委智升。大理国至是已是“段与高,共天下”矣。杨氏不服,广安四年再叛(上距允贤之乱28年),首领为杨义贞,竟杀段廉义而自立,改元德安,号“广安皇帝”。高智升命子高升泰举兵讨伐,四月而诛杨氏。

至此,进入了《天龙八部》相关的历史。

小说第八章:“原来十多年前的上德五年,大理国上德帝段廉义在位,朝中忽生大变,上德帝为奸臣杨义贞所杀,其后上德帝的侄子段寿辉得天龙寺中诸高僧及忠臣高智升之助,平灭杨义贞。段寿辉接帝位后,称为上明帝。上明帝不乐为帝,只在位一年,便赴天龙寺出家为僧,将帝位传给堂弟段正明,是为保定帝。上德帝本有一个亲子,当时朝中称为延庆太子,当奸臣杨义贞谋朝篡位之际,举国大乱,延庆太子不知去向,人人都以为是给杨义贞杀了,没想到事隔多年,竟会突然出现。”

段廉义一共用过几个年号?这目前还不可考。至少有两个,即西元1076年的上德,1077至1080的广安(其即位的1075年还应该有一个,但史无载)。因此称他为“上德帝”是不大对的。而以广安四年为上德五年,说明查老失考廉义曾改元一事。

廉义无子,因此高氏拥立其侄寿辉。至于廉义是否真的还有个儿子段延庆,那就由得查老去做文章了。寿辉在位确实只有一年,仅仅用了“上明”一个年号。但他的“不乐为帝”,却是有原因的。《滇考》云:“逼于高氏,不自安”。高智升为了避嫌而退休,但却让儿子高升泰继任相国。这位高升泰在小说中以“善阐侯”的身份出现。这个爵位是高智升时候获封的。小说里这高侯是个在大理国内武功辈分都高的大臣,但也就是个平常的重臣形象而已。然而在历史上,他可不简单,是大理段氏150余年基业的掘墓人。

上明帝寿辉出家了,高氏又找来思廉的一个孙子段正明来当国王。因为各种史书都只说此人是思廉之孙,而无人说他是廉义之子,是以可以推测他是廉义的一个侄子。小说中将正明正淳兄弟和延庆兄的关系设定为堂兄弟,这大致是不错的,段誉也因此幸运的可以把他那帮妹子一锅端了……恩,跑题了。回来说历史。

正明在位十有三年,用过三个年号:保定、建安、天祐,但改元年均不详于史。但总之保定是他初期用的年号,到了小说中已经是他在位的末年,他应该被称为“天祐帝”才是。这又是查老知其一不知二三的地方。这位正明老是否如小说中一样武功卓绝是不清楚,但他的政治却大体上不错的,《滇史》云:“凡在位十二年,性谨恪尚俭素”,看来确实是宽仁之人。然而,他的避位出家,就没有小说中那么自愿了。《南诏野史》称:“明在位十三年,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善阐侯高升泰为君,正明遂禅位为僧,而段氏中绝矣”。禅位这东西,读中国史的人都晓得是怎么回事。段正明这位爷,是大理段氏的灭国之君。而高升泰这个小说中的忠臣,实际上是比段延庆牛b许多的真正篡位成功者。

小说第八章接着写道:

“保定帝听了高升泰的话,摇头道:“皇位本来是延庆太子的。当日只因找他不着,上明帝这才接位,后来又传位给我。延庆太子既然复出,我这皇位便该当还他。”转头向高升泰道:“令尊若是在世,想来也有此意。”高升泰是大功臣高智升之子,当年锄奸除逆,全仗高智升出的大力。

高升泰走上一步,伏地禀道:“先父忠君爱民。这青袍怪客号称是四恶之首,若在大理国君临万民,众百姓不知要吃多少苦头。皇上让位之议,臣升泰万死不敢奉诏。”

大理段氏在正明一代灭于高氏,查老若查大理一国之史,断然不会不知,然而显然对此小国春秋无甚兴趣,因此并不选为小说素材。小说演义,本来就是不必当真的,只是在稍微了解历史的人眼中,上面两段高某人慷慨激昂的陈词未免有些怪怪的……王道版电视剧索性删掉了高升泰,恩,删的好,删的妙,删的篡位分子呱呱叫。

高升泰的爹高智升当然也不是什么忠良。根据史书,高升泰还很小的时候,高智升已经在传播一些此子大贵、有异象的瞎话,显然已经开始为高氏篡位预造舆论。此时,大理天祐x年、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大辽道宗大安十年、西夏天祐民安五年、西元1094年,高氏终于大功告成。小说中这是故事开始的第一年,然而实际上与小说中涉及的其他历史事件相比,则全然无法契合。这一年,辽朝的“皇太叔之乱”(小说第27章)已经过去31年矣(事在1063),而北宋的高太后也已经在前一年归天,哲宗正开始亲政(小说第49章)。当然,这类手法在金庸小说中常见的很,是绝对不能以史实和正常逻辑去要求的。

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所以全名叫“大中国”——那个死鬼了的靠唱“咱们的大中国”起家的高枫,大家现在知道他唱这句“大中国”的时候心里实际上想的是啥了吧?活哈),改元“上治”,大业底定,然而却也已经走到人生尽头,在位不到两年,就要西归极乐了。这时候他把儿子高泰明叫过来,说:“段氏不振,国人推我,我不得已从之,今其子已长,可还其故物,尔后人勿效尤也”。结果他眼睛一闭,泰明还真的就把王位还给了段氏。立了段正明的弟弟,小说中的风流镇南王段正淳为王。史称“段氏复兴,号后理国”(南诏野史)。

这是在中土难以想象的事情。篡位了的权臣,居然把到手的帝王宝座还给了旧东家。然而,这却是云南历史上的事实。高升泰临死的话,显然不尽不实。什么“其子已长”,分明后来立的是其弟而非子。至于“不得已从之”,那恐怕更是鬼话。但他劝戒子孙还位段氏,不要学他,似乎是有些真东西在的。究其原委,自然是因为段氏仍有人心且颇有力量,高氏并不能完全控制局面的缘故。他在时,固然可以镇服,但他一死,子孙就未必如意。因此,比起中土的那些到死不悟最后祸延子孙的权臣来,高升泰老爷子真算的上是通明之人了。他这一着,表面上是失了江山,实际上,却把江山攥的更牢了。

“后理”,其实国号还是“大理”,只不过史家如此区分而已,虽然国王是段氏,但相国却由高氏世袭,而且政事全出相国。发展到后来,外国来使,先见相国,后见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划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孙世守。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皆为高氏一门,段氏徒有虚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镰仓之将军、战国之足利公方。这种情况,直到元朝灭大理,才算结束。而国人在这期间,始终称高氏为“高国主”。

段正淳,我们的风流王爷,他其实并没有象小说中那么倒霉,还没在皇宫里当一天天子就挂了,历史上,他实实在在的当了十三年的大理之主,年号有四个:天授(其实改叫“高授”差不多)、开明、天正、文安。他以“中兴”自命,实际上不过是在全盘承认高氏的实际权力的前提下过过“开国之主”的瘾罢了。文安四年,正淳禅位为僧,后来也得善终,比小说中真幸福的多了。

然后就是主角登场了。段正淳之子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宋史上即如是称之)。当然金庸的fans会说实际上是段誉啦。这位在小说里有着由一大票堂妹组成的后宫的“段郎”在位长达三十九年,是大理二十二王中在位最久的,而且也非病卒于位,而是出家为僧,因此应该是得享高寿。无论在查老笔下,还是在历史长河中,这位段郎都可以算是较比有福之人了。段郎用了五个年号:日新、文治、永嘉、保天、广运。据说,他“勤于政事”(滇考),“爱民用贤、思揽政权”(滇史),“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滇记)。在宋史中,也记载了国王段和誉臣服于宋,遣使来朝,并受宋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这是大理受宋册封的开始。看起来,他果然如查老希望的那样,做了一个“好皇帝”(小说后记)。然而,他惟一不能改变的,是高氏专国的事态。《滇云历年传》云:“正严即励精图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万一,盖势之所趋如水之就下,回狂障决不可得矣。”

西元1147年(段正严最后一个年号历年不详,因而不知道这是广运几年),段郎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看起来,他也不免老来的家务事。如果有小说家要写天龙后传的话,倒不妨从此入手,设想某子为王语嫣所出,某子为木婉清所出,某子为钟灵所出……再让他们分别继承母亲的性格,想来定也是热闹好看的。然而这文章还没有人作。历史上,诸子之争却是由毫无情调的高氏诸势力控制,伴随着高氏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骨肉相残,最后,高量成支持的段正兴取得胜利,登上了王位。我们的段郎,此时总也在五六十岁了吧,心力交瘁,索然归隐。每每想到此处,仿佛看着一个苍老佝偻的身影在夕阳中默然走入山门,回身掩上柴扉,将自己的余年关闭在史家的视线深处,俺总是难以将脑海中这样的场景驱散,可又完全无法将之与查老笔下、还有现在电视中那个林小英雄演绎的中国版少年维特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天老地荒,瞬息间红颜白发。青春倜傥,又怎能抵得过这世间恶、许多愁?

让我们和段郎说声再见吧,也与天龙八部中的大理历史说声再见吧。此后的后理国,就在高氏的操纵和内讧中日渐衰落,终于灭亡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对了,也应该提一提“射雕三部曲”中那位天下五绝之一的南帝段智兴的情况。段智兴,是段正兴的儿子,也就是段郎的孙子。他在西元1172年即位,在位27年,1199年崩。他是大理历史上没有退位出家而死于王位的一人,自然也就更不会去做什么“一灯大师”了(当然,小说的拥趸会说他实际上是假死瞒名,呵呵)。不过,他在崇佛上确实是丝毫不亚于祖先们的。史称:“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看起来,这个小说中仁慈宽厚和蔼可亲的长者,历史上的形象并不很妙。

段智兴之后,大理国进入它的末期了,高氏也开始腐朽,勇于内斗而暗于治理。当西元1253年蒙元大军三路来攻时,大理国完全没有统一的部署,而仓促各自为战,除了高通在会川顽强抵挡住了蒙古东路军外,蒙古的西路和中路军轻松直入。大理末代国王段兴智和末代相国高泰祥弃都城而走。高泰祥先被俘就斩,临死长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是啊,高氏让“段运不回”了一百六十年,最后如没有一位家主来殉葬,也实在是说不过去。而段兴智逃到善阐,次年春也被蒙古军攻破,束手就擒。大理国灭亡。这件事在神雕侠侣的第35回有所提及,段兴智也正如小说所言,是段智兴的曾孙。

大理国灭亡,标志着云南作为中国史一个相对独立单元的时期结束了。从晋后以降,已经有差不多9个多世纪,云南非中国所及(这里的“中国”是指的中原王朝),中间仅仅短暂的归附过。而蒙古民族以其强悍的魄力,从那遥远不可望的万里朔漠起家,却将这天南之地重归中朝版图,而且从此以后再无分疆,这真是令人神往的伟业!

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代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又经过了一百三十年的岁月。直到元朝灭亡后,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统一。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入滇,段氏末代总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后,再一次沦为阶下囚。

此后,段氏已无尺寸之土,但皇皇华夏,六合一家,处处又都为段氏子孙的安身之所(今日连台湾都有大理段氏后裔)。然而,他们中最多的人还是留居在云南各地,以不离故土的方式缅怀着祖先辈的辉煌与光荣。
http://guxiang.blogc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19:3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