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9-2
- 在线时间
- 8 小时
- 威望
- 95 点
- 金钱
- 994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96
- 精华
- 0
- 积分
- 436
- UID
- 11363

|
<p>金羊网 2006-09-21 10:09:40 </p><p><br/>■新快报记者 钟刚 </p><p>后窗看电影———网络上第一个中文电影论坛,而它的创建者就是卫西谛。现在,卫西谛已经和“后窗”没有关系,他是影评人,也是“电影+”的系列的编者。他说,对于影评,他是不断反省的,每出一书,他都会很谨慎,很小心,“因为书是会留下来的”。 </p><p><br/>记者(以下简称记):辞去“后窗看电影”斑竹之职后,你似乎有意减少写作时间。你找到了比写作更有意义的事情? </p><p>卫西谛(以下简称卫):这倒没有,写影评的数量这两年比前两年还要多一点。辞去后窗斑竹是因为网络的年轻化,我觉得我个人的身份已经不太合适留在那。做编辑工作,主要还是在“电影+”系列上,图书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方向,但是,对于编书我还是很比较谨慎的。 </p><p></p><p>记:“电影+”系列已经出到了第四本,当初为什么想着做这样一项工作? </p><p>卫:那还是在2001年上海的一个编辑提出的策划,当时市面上有一些电影整编书,做得非常不好。然后,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一个年度的电影书,至于什么形式还没定下来,后来就慢慢确定了评论的方向。当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做一本有些特别的、严肃性的评论集子,因为当时市场上很多都是随笔性质的影评,都还是比较粗糙。 </p><p></p><p>记:“电影+”系列对一个年度的电影进行回顾时,你们选片的标准是什么? </p><p>卫:每年我们会选一百多部当年的电影,我们一直坚持的标准就是“影响力”。影响有几种,我们从一些可以看得见的东西,比如商业片,我们可以以票房为基准,艺术片以三大电影节为参照,比较知名的导演的新作,像戈达尔啊,我们也会关注。另外,我们的作者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别人觉得不怎么样,忽略掉了,我们也会选。<br/> </p><p>记:你曾说过,“先坚持做五年再看”,那么四年了,你坚持做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p><p>卫:朋友的支持吧,这个特别重要。这个书耗时非常久,每年9月左右我就要去趟北京,因为主要的作者还是电影学院的。我们会沟通一下这本书怎么做,选片、讨论、创作以及编辑,跨度大概有半年时间。编这个丛书收益其实很低,我们的作者都抱着特别的感情在做这个书。销量虽然不会很高,但是也会有一些特别忠实的读者。 </p><p></p><p>记:随着观影群体的扩大,个人的影评集子不断涌现,有些文字让人感觉游离在电影之外,他们是不是有意回避电影本身的问题? </p><p>卫: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在做这个丛书的时候也考虑到,做《电影+2002》时,我们的评论是比较拒绝个人化的情感无限制发挥的。写影评,偏离了电影去抒发其他的情感,应该是违背了写作初衷的。个人化的,过度抒情的文字,我们做第一本时就有意回避。 </p><p></p><p>记:国内影评写作很多是将观感和个人情绪进行糅合,对电影技术、故事结构把握并不太够,你觉得一篇好的影评是怎样的? </p><p>卫:我觉得首先是观点的问题。他对整个电影大体上的见解是不是正确,这个是比较重要的。影评这个东西也是刚刚兴起,大家都在学着写,可能有很多影评对电影整体的把握还是不够的,不好的电影到底不好在哪里,到底是哪个层次的电影,写影评,对电影整体的判断是第一位的。就像我做这本书,见解非常重要的,文笔倒是次要。 </p><p></p><p>记:你似乎很喜欢“独立”这个词,从“自由影评人”的身份到你所策划的独立影展,你觉得“独立”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p><p>卫:其实我倒并不特别标榜这个词,我的身份是自由的,我不供职于媒体,和电影圈也没有过深的瓜葛,没有工作和私交上的顾虑,我可能觉得自由就是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写作。不管做电影还是其他的什么,客观性是很重要的,你是不是凭借良心在写,你是不是开始就有一个倾向,这个其实很关键。 </p><p></p><p>记:你觉得保持独立姿态的影评在国内存在吗? </p><p>卫:我觉得我们的影评人的素质整体的水准不高。这个和我们电影的整体水准有关系,我们写影评的,最近几年才开始进电影院看电影。我觉得独立影评人还是比较少,但也会有,完全客观的,没有偏向的。但是写得好的却没有,没有特别出色的。现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票房,和影评没有什么关系。票房本身就很低,观众也很少去电影院,关注评论的人不多,看下八卦和普通的报道就够了,就能判断出是不是去看这个电影,但是和真正的影评没有多大关系。 <br/> <br/></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