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10-14
- 在线时间
- 34 小时
- 威望
- 169 点
- 金钱
- 36388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1296
- 精华
- 0
- 积分
- 2589
- UID
- 11511
 
|
<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font face="宋体">观影笔记——小记李翰祥<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font face="宋体">李翰祥的电影考据成癖,这不是讽刺他利用电影里的道具布景来旁征博引,特写种种世俗活计来“善搞”民间学问式的“掉书袋”。而我更是感谢在我除了老谋子的灯笼、印染、补碗艺人等已成为曲解中国图像的符号之外,<span lang="EN-US">30</span>年前香港的一位“考古”大师早在荧幕上对制陶、打铁、纺线等(《金瓶梅三部曲》、《大军阀》)用饱满的镜头激地叫人“想入非非”。甚至连一勺盖浇豆腐脑的卤汁(《倾国倾城》)或是滚元宵前调制的馅(《风月奇谭》)都很有讲头。这些精心雕琢后来撩拨人的“饰品”无疑给电影增添了可供“把玩”的趣味,但看多了也明白过来,李翰祥实际在用镜头玩文字游戏。好比收藏界的“捡漏”,风险投资下回报率的高低在收藏家的眼里可能真不会拿来说事,可能爱好还真就是理不清道不明的一次次冲动排列组合后的产物。在李翰祥杂糅种种世俗井侩的电影里,至少有些人物的出场还是很有说头的。<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font face="宋体">在老电影里,为了引起观众强烈的“感情投入”——观众确信银幕上出现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使观众直接参与到剧情中或与情境里剧中人合为一体,常猛地从中近景推到特写。这种手法总令我感到突兀的不适。比如在《倾国倾城》里曾几次用来描写光绪和寇连材分别对待慈禧和李连英施令的态度上。同样在交代人物的出场上也是如此,可慈禧却是例外。这个例外实际上是指慈禧在出场前所作的一系列铺垫。在第一次我们随着李连英的客观镜头从储秀宫外入内到屏风前,对老佛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分别通过宫女们在她旗袍上的珍珠缀饰和鞋上流苏的写意扩张出来,画外是李连英献媚和慈禧“抚”媚的“私房”话。直到听到光绪的造反声,李翰祥把镜头切到窗棂中才偷偷让我们瞥了慈禧一小眼。全景中老佛爷的嘴脸占满了整个窗格子,可见马上她的权腕又要掀起一阵“风雨”了。然后又是长段李连英趁给慈禧梳头时在她耳边给光绪“穿小鞋”的戏,慈禧仍未露正脸。直到她梳妆完毕,我们“母仪天下”的西太后才算是正式登场。<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font face="宋体">其次应该是在室内戏中戏剧光效所给人物面部带来几许夸张的造型风格。影片《金瓶风月》里西门官人出场于自家花园里的调情戏,导演都试用一些微柔和的侧脚光来略微变形一下他得意跋扈的眼部。当年巴赞扬言假定性的戏剧光效在影史上必会站不住脚跟,其实随着室内情节剧的盛行多年算来也不尽然。毕竟华丽堂皇的宫廷戏是同样需要浮华雍容的光线来修饰,这点从去年好莱坞的《玛丽皇后》、《戈雅之灵》仍可见端倪。我想李翰祥并不想局限于邵氏影棚里的亭台轩榭,并通过大量夜戏和弱光把观众视线里室内搭置的井肆闹市的焦点转移到人物和道具上。但又有一个时代技术和政治背景下对自然地理的限制(如文革时期,他打死也来不了内地取景,于是他无奈选择去日本《武则天》)。于是在他的电影里的美术造型上我们可以高谈阔论一下有哪些是真的,可究根掘底也是荒唐之举。在这种困境下,他的电影色调都是收缩、坚硬的暗色调,即便是红与黄的影调背景也透着稠腻的油烟气,甚至连过度的中间色一点也无,但也有一好处是这也摆脱他室内光效巴洛克式的刺眼和矫饰。在一个戏剧化的年代,震撼且愉悦观众的脑神经不失为明智之举。<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font face="宋体">很可惜,我只看了他有限的几部。不过,仅仅是这几部已经让我决定跟李翰祥的国学电影耗下去了,不止是在电影领域以至其延伸出民俗文化方面的种种再现都够后人受用非浅了。<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