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em></em></span></p><p></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em></em></span></p></p><p><font color="#e66b1a"><font size="2"><font face="宋体">王全安作品<br/></font><font face="宋体">编剧:芦苇、王全安</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r/><font face="宋体">摄影:卢茨(德国)</font><br/><font face="宋体">灯光:丹尼(德国)</font><br/><font face="宋体">剪辑:王全安</font><br/><font face="宋体">录音:蒋棚</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r/><font face="宋体">美术:魏涛</font><br/><font face="宋体">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font><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r/><font face="宋体"><b>剧情介绍</b>:</font><br/><font face="宋体">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是一个比较干旱少雨的游牧区域,居住着一些靠放牧为生的牧民。丈夫(巴特尔)为了水源的充分,在三年前掘井的过程中残疾了双腿;妻子(图雅)担起了家庭的重担,长期的操劳使图雅腰椎病变,甚至有下肢瘫痪的危险。丈夫为了不耽误图雅而提出了离婚,希望图雅能够在甩掉他这个累赘,从而幸福的生活。在现实面前,无奈的图雅只好同意,但是必须要求新丈夫能与她一起供养巴特尔。</font><br/><font face="宋体">提亲的人一拨一拨的来,又一拨拨的走,档次显的越来越高,可图雅的要求却使这些提亲的人“望而生畏”。最后,一个石油老板(宝利尔)的进入,使图雅不由考虑婚后的下一步。宝利尔安排巴特尔住在盟上条件最好的福利院里,巴特尔以后要过没有妻子在身边的日子。夜晚,巴特尔与森格(妻子骗走卡车和外人跑了)一起喝酒,在酒后又感到了失去妻子的痛苦,割腕自杀。森格因给巴特尔抢救时缺钱,想起了已经嫁人的图雅,可在与宝利尔通电话后,宝利尔的自私选择不将事实告诉图雅。第二天的路上,森格追上了图雅的车子,把图雅截回了医院,巴特尔救活后,一家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当中。缺水的问题又摆在眼前。森格爱慕图雅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在打井险些被炸死的情况下表白爱慕之心,图雅经过反复的心理矛盾后,终于接受了森格。影片是图雅与森格的婚礼进行中结束的。森格在与巴特尔在敬酒过程中大打出手,而蒙古包外的孩子与另外一个孩子也发生了争斗,图雅满以为幸福即将开始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以后呢……伤心的躲在蒙古包里流泪。</font></font></font></p><p><font color="#e66b1a"><font size="2"><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r/><font face="宋体">这部影片我还是比较欣赏的,在摄影、场面调度、剪辑、音响和表演方面都显出了出类拔萃,而在文学角度和意识形态来讲也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font><br/><font face="宋体">而今的中国影片有些越来越恶俗,甚至弱智;有的近乎越来越艺术,让观众看不懂,云里雾里的,认为以这种形式玩弄电影就是艺术,就牛×。实际我认为让观众能看下去、能看懂、场景对话能够使观众铭记在心的作品才是优秀的。而今中国国内电影许多粗口影片很是流行,片中频繁出现“他妈的”“傻×”“×你妈”之流的台词。我想这样的台词有点糟蹋电影这种表现形式吧!粗语代表不了靠近观众、靠近生活、毕竟我们身边这样的人现在不多了!在宣泄自己吗?大可不必!在厕所中的手淫效果可能会更好。《图雅的婚事》没有展现给国外观众能获奖的中国式“苦难片”而是给所有观众诠释了伟大、母性、人性。她已经超越了国界展示出了《图雅的婚事》世界之美。王全安在柏林的大放光彩靠的是本质而不是形式。</font></font></font></p><p><font color="#e66b1a"><font size="2"><font face="宋体"></font><br/><b><font face="宋体">叙述的真实</font></b><br/><font face="宋体">近年来在国际大奖大获全胜的中国影片风格都是现实主义风格。比如说顾长卫导演的《孔雀》、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韩杰导演的《赖小子》……。</font><br/><font face="宋体">何谓现实主义风格:影片力求不加歪曲的表现事件,导演在拍摄客体和事件时要考虑生活的本质而不添加任何的修饰,在包罗万象的生产生活中寻找细节(也就是力图客观的展现给观众“真实”情况)。</font><br/><font face="宋体">在影片开始,马头琴响起时,不由的让大家进入了蒙古帝国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之中。但是电影的全篇也没有让观众感受到一丝心目理想化的草原。确实如此,去年拍片有兴去了内蒙,因为在夏季,去前我的心理印象和没有去过内蒙的人一样。对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洁白的羊群充满幻想,但是到了</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0pt;">锡林郭勒</font></font><font face="宋体">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后,首先的印象和片中的一样,漫天的黄沙,不饱和的植被,略显灰蓝的天色。场景和拍摄出的感觉真实到一个真正的内蒙古牧民挑不出毛病的程度。《图雅的婚事》可能给蒙古人的感觉好似于西藏朋友对《可可西里》的感觉相同。“这本来就是真的”“真就是这样的了”(西藏的几个当地朋友对《可可西里》的评价)。同样导演可能希望通过此片讲述一个国际化的问题——保护环境。</font><br/><font face="宋体">本片没有沉默的感觉,没有刻意的煽情,用真实客观的角度讲述了内蒙古大草原一平凡女子的不平凡的事情。利用老百姓平时的吃、住、行、语言、生活习惯;运用极为东方化的内心细致的刻画了生命的伟大和命运的坎坷、艰辛。宝利尔一句“外面的人情太冷漠了。”不由的想到了自己和自己一样在外漂泊的人。故事看似平淡,但是人情冷暖在片中极真实的呈现,,很自然的投入到图雅的生活中去,因此分外动人。</font></font></font></p><p><font color="#e66b1a"><font size="2"><font face="宋体"></font><br/><b><font face="宋体">演员的真实</font></b><br/><font face="宋体">余男的演技真好,动作、语言、表情,一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真正内蒙的平凡女子,这也和余男在阿拉善长期体验生活是分不开的。她完全自我的投入到了这段“故事”当中,用生活来演示自己。平庸、高猛、粗犷的表演看不出一丝余男的本色。片中很多演员都是业余的但都是内蒙地区真实的牧民,并不是像“傻根”那样的演员。当影片结束后,这些观众留给我的印象只有一些台词上的紧张和表情上的木纳,没有影响到影片讲故事的过程。我们又何必斤斤计较呢!毕竟这些业余的演员都重现了他们的生活。演技个人认为超过另一部获大奖的电影中南方地区业余演员的水平。</font></font></font></p><p><font color="#e66b1a"><font size="2"><font face="宋体"></font><br/><b><font face="宋体">故事情节的真实</font></b><br/><font face="宋体">片中很多场景和情节让我记忆犹新。图雅和森格买草归来,旗政府离婚的一幕,巴特尔看着图雅离去的一幕,医院那比较揪心的一幕,茫茫大雪中找到扎亚的一幕……。台词的设计方面也有许多经典。比如:“人是被杀的,而不是自杀的。”“和女人做这种事情,女人愿意才更有意思”“狼来了,妈妈吃了它”……生动、灵活但也不乏现代生活中的幽默感。如“脑子进水了”“你不是发财,是发疯吧!”“叛徒”等字眼看来芦苇在剧本方面与导演下了很大的辛苦。</font><br/><b><font face="宋体"></font></b></font></font></p><b><font face="宋体"></font></b><p><font color="#e66b1a"><font size="2"><b><font face="宋体">摄影方面</font></b><font face="宋体">:</font></font></font></p><p><font color="#e66b1a"><font size="2"><font face="宋体">本片的摄影和灯光都是德国人。全片给我的感觉像《黄土地》构图比较粗犷,粗线条多。但这只是第一印象。剩下就是不同的了,全片饱和度低(世界文艺片的趋势)开片灰黄的羊群、暗淡的天色、灰白的土地、给观众的感觉很沉闷也很暗淡。本片运用短焦镜头拍摄较多,大片的荒芜的草原、戈壁、公路,表现了人在大自然的渺小和草原对于我们普通城市生活中人沉重震慑的感觉。较少的运用长焦拍摄,</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font face="宋体">是画面显得干净一些</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font face="宋体">是把荒芜的草原、戈壁、大山等等有力的结合为一体,印证着人类是脱离不开大自然的。本片运用抗拍的地方也不少,多数都是用鲜为人知的晃动来连接主人公事件的发展和内心的起伏。在蒙古包中和所有的内景中,采用中间调处理,光线比较柔和。如果采用高硬调处理的话,给人感觉显得轻松一些,但导演故意采用了中间调来处理内景,显然希望本片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严肃,暗淡、似乎有些发人深省了。保罗·布里克曼导演的《危险的事业》中与此片的摄影比较相通。处理内景同样采用了中间调,喜剧片高调去拍更显得轻松,但是用中间调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带有嘲弄的深思了。用光全部为现实主义风格电影的现场用光,至少在拍外景时是这样的,在户外拍摄时,发现了刻意灯光和反射板,目的减少了光比。本片外景依我看是</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font face="宋体">:</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font face="宋体">。布光的造型感觉如同纪录片。在开始过程中,摄影师我不是很赞同的,我泄露出了我对本片摄影师的不懈,但是看完后,在问自己,能拍出这样的画面吗?呵呵……有一些瞠目结舌。</font><br/><b><font face="宋体"></font></b></font></font></p><b><font face="宋体"></font></b><p><font color="#e66b1a"><font size="2"><b><font face="宋体">音乐方面</font></b><font face="宋体">:</font></font></font></p><p><font color="#e66b1a"><font size="2"><font face="宋体">片子开始就出现了音乐,马头琴,告诉观众片子发生的地点是哪里。</font><br/><font face="宋体">第二次马头琴响起是森格拖着扎亚和宝娆给图雅家放牧,印征一定有事情发生,森格的一句办大人的事儿了,衔接下一个画面就是旗政府的离婚场面。这段音乐起启下的作用。而第三次马头琴在图雅和森格车上的对话响起,说明人间还是有真情的。有点煽情的意思。第四次的马头琴,是在宝利尔来图雅家的第二天,图雅驮水时路过奔驰车,本来奔驰车与荒芜的草原和黯淡的戈壁也显的不成套,音乐在起,这双重的不安定反应更显的图雅的心神不定,下面要发生更大的事情。第五次音乐是图雅一家在大汽车上回家的一幕,伴着男性的长调,看上去走在公路上,路很长很长看不到尽头,图雅依靠在巴特尔身边,但是镜头的起伏就是几个横向的电线杆,电线错综复杂着,故事中的人物心情更是复杂的,观众也是复杂的。之前送巴特尔去福利院时汽车在草原戈壁的公路上快速行驶,近景,全景,远景都用到了。而最后落幅也落在一大拍的电线杆上。应征什么?和这次的电线杆的复杂电线是相同的。</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 face="宋体">第六次音乐是在森格对图雅表白后,图雅的放牧时释放出的心情随着放牧的感觉起来的。觉得轻松了,但是马头琴和长调给观众的感觉还是不对的,还是将有事情发生一样。最后的音乐出现在了末尾的字幕给上一次的音乐承上,给观众无限的遐想。利用了马头琴这一蒙古特有的音乐苍凉,表征着图雅往后的生活……</font><br/><font face="宋体">第一次笛声是在第一次提亲时出现的,窗户框住了巴特尔,蒙太奇着双腿使他的生活受到了压制,同样笛声牵动着图雅的心。笛声想起第二次在养老院里,笛声显得那么的没有底气,显出了图雅对巴特尔的牵挂,第三次笛声还是在向图雅提亲时出现的。笛声再三的出现,我们看出了巴特尔对妻子的爱,也看出图雅对巴特尔的牵挂和放心不下。全片声音的蒙太奇就是如此。</font><br/><font face="宋体">《图雅的婚事》的音响是非常不错的,非常的细腻和到位,一直牵扯着观众的心,虽然占不到音乐对吉塞普·托纳托雷导演的《海上钢琴师》的份量足。如果本片打</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5</font><font face="宋体">分的话,音响可以占</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font face="宋体">分。还是举足轻重的。</font><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font></p><p><font color="#e66b1a"><font size="2"> <b><font face="宋体">剪辑方面</font></b><font face="宋体">:</font></font></font></p><p><font color="#e66b1a"><font size="2"><font face="宋体">本片的剪辑也非常好,导演王全安亲自操剪,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剪辑点,全片非常工整,都是剪辑的功劳,剪辑点规矩,没有另类的艺术剪辑。运用平凡的剪辑创造经典平行蒙太奇的对比段落,也是本片高潮的起点</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font face="宋体">:宝利尔与图雅碰杯喝酒,巴特尔和森格喝酒。</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font face="宋体">:宝利尔对图雅动手动脚时,巴特尔灌下了一杯。</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font face="宋体">:没降住图雅的宝利尔,巴特尔一口气喝了半瓶白酒,割腕自杀。这连续的对比造就了这部影片在剪辑方面的平凡和过人。利用内在的调度,去实现了这小段不是很高级蒙太奇的句式,但很好看。此片也有利用长镜头叙述情节的画面,图雅送奶茶给打井的森格时,得知森格去找他老婆,图雅心潮澎湃,从井眼回家的过程是全片唯一的一处长镜头,超过了</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font face="宋体">秒。导演运用这段长镜头不仅仅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而且极有力的表现出图雅的内心。王全安在片中运用了谢尔盖·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剪辑艺术,同样把安德烈·巴赞长镜头理论去实际的运用。看来王全安是认真了。</font><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 face="宋体">现实的风格和较完美的叙事和细致的感情在《图雅的婚事》得到了统一,算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但是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影片给观众没有留多少想像的空间。说还需要改进。很期待王全安导演的下一部作品。</font></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2 8:45: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