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2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汹涌下的艺术

[复制链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9: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由于科技很难对文字作品产生什么作用,更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改变其艺术价值的力度,所以文学作者对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敏感是有情可原的。不过,这种思维往往会扩散开去,一味地在概念和意识中降低科技对艺术的作用。这时,这一类作者就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艺术的其他领域。对每一个单个的人来说,只要不关涉自身,世界外表无论怎样喧嚣本质上仍旧接近于悄然无声,而如今的资讯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就发生着骤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是这一事实经常被我们忘记,或者,“它们再怎么聚集、突变,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人们大凡这样反问。

    科技,或者技术在何种程度上侵入、改变艺术,甚至如何直接成为艺术的主体,这些问题在理论上的争辩应该已经是旷日持久并且莫衷一是,但是这样的争论往往没有眼前的现实来得更有说服力。对文学这种相对而言思维性大于行为性和形式性的领域而言,科技的作用确实很不明显,但是对行为性和形式性特别彰显而灵活的视觉领域,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甚至由于音乐包含着表演因素,科技也能在其中体现它对行为的作用。至于视觉领域,也许当电影(广义上的视觉)产生的那一瞬间,从此将要不断思考科技的作用,就成为艺术的宿命。尽管大约早在十年前,身边的视觉展览中就零星地出现过这种带有明显科技介入特征的作品,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国内大气候的不成熟,另一方面,在一个整体科技特征不明显的展览中出现一两个相反类型的作品,充其量我们往往会把它们看作是策展策略的需要,而不能引起该有的深思。然后,毫无疑问地,作品中由科技介入的展览越来越多,科技在作品和整个展览中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整个以科技特征为主的视觉展览都在不断出现;这种整体性以科技为主要介入特征的展览,今年六月上海证大艺术馆开馆展《电子园林》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

    亲临这个展览开幕式现场的人都知道,由于装修、布展等问题,这个展览的开幕显得有点匆忙,在开幕时还有一两件作品尚未完工。但即便在本质上如此“严重”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并没感到开了展的整个展厅有什么糟糕之处。我想说的是,即便是从这么一个微小而隐匿的侧面,也不能不带上“电子”、“科技”的作用,因为大部分充斥先进科技、特别是电子科技的作品已经在正常展示它们的魅力,新奇、瑰丽、神秘、刺激的整体氛围消融着漏洞和残破。

    谁都清楚一个底限:艺术作品再怎么调用科技,它仍然是作品而不是科技。个中原由何在?一个很简单甚至通俗的理解是:当科技经过艺术的洗礼,科技将不再具有“实用功能”;它的目的改变了。当我们站到投影前,投影上原先的那些字母就落在我们身体边缘线的上端,并随着我们身体的晃动而晃动;当我们在电脑上输入一个词条然后回车,前面的投影上就会不停闪射与这词条相关的图像,并在不停变异;一些彩色柳条鱼的影像从上面投到地面,它们围着一个圈自由地游弋,当你走近它们,它们会围上来“啄”你的脚……这一切“效果”都是技术、科技、电子技术造成的,然而这效果会让我们忘记了技术或科技,因为科技在这里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日常生活所需的实际功能;我们在这里享受到的是游戏性、参与性、神秘性以及对未知的探求欲。

    确实,很长的时间里,电子游戏引起很多艺术家的思考。它是使科技的实用功能发生转变最为普及而深刻的例子,它把科技的游戏性、参与性、互动性发挥到了极至。可是电子游戏仍旧不能算得上是艺术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电子游戏的本质目的是以娱乐(哪怕是刺激的情感激发,包括力量拼比、征服欲、恐怖等等)让参与者“完全栽倒”其中,所能拥有的思考也仅仅是在它所设置的游戏规则内如何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征服欲,以体味“极限”和“颠峰”的快感。相比之下,艺术并不“引诱”,艺术甚至拒绝观众的“完全栽倒”;无论作品能带给观众怎样的刺激和震撼,艺术总还在非常隐秘地与观众之间设置某种距离,这距离使观众处于一定的、该有的独立状态,使其犹疑,因其犹疑,也必有思考。这一本质的区分有利于艺术家在动用科技时无法忽视“艺术”的本质:距离;或者说:有分寸的距离。它使艺术仍旧游离于人的生活之外,不被人的欲望吞没而附着成人的一部分,而保持其自然界独立的形态。













    具体到《电子园林》这个展览,科技的形式更多地动用了“INTERNET网络”层面,这可以看作是时代特征的回音。网络带给人类最大的刺激就在于人们终于可以同时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另一世界——后者似乎曾经是很多科学家以及科技爱好者的玄想。所有关于“镜子”、“梦”这些反射镜像的想象,我们如今可以真实地触摸。这就给观众的参与性和作品的“互动性”带来最好的便利。尽管“互动性”在它业已蜂拥而至的同时已经开始遭受部分艺术家的质疑,然而它对观众的刺激似乎仍旧非常奏效,它甚至也是视觉艺术在今天这个传媒和影像纷呈的时代本能的生存策略之一。

    毫无疑问地,科技改变了艺术的形态。它加强了视觉作品在最表层的视觉刺激,在加大了技术含量的同时更深地隐藏了艺术家浅表的人格目的而更为独立、游离其外地对艺术本身发话,在科技因素明显介入的作品面前,我们将更少地考虑“艺术家要说什么”,而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同样重要的是,科技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的同时使我们模糊了时间的概念,而遥想未来和更为可怕地追溯远古。


                                                                 2005-8-17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14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他哥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8-4 13:29:41 |只看该作者
“尽管“互动性”在它业已蜂拥而至的同时已经开始遭受部分艺术家的质疑,然而它对观众的刺激似乎仍旧非常奏效,它甚至也是视觉艺术在今天这个传媒和影像纷呈的时代本能的生存策略之一。”

————这里面的“本能”这两个字刺激了我的思考,我就是质疑“互动性”的人之一,之前还真没仔细想过艺术家之所以迷恋“互动性”的动机。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媒体艺术好多都带有这个东西,互动也许是它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因为除了最表面的视觉刺激(观念、概念,可以和其它类型作品所共有),只有带观众“互动”,还原那个高科技之美当中少有现场感,才能使观众得以触摸冰冷的作品内在本质。毫无疑问,互动是一个比较便捷做到的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133

积分

新手上路

小张写真馆长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29:41 |只看该作者
好文,赞,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主题

0

好友

3198

积分

业余侠客

神州大大侠

Rank: 4

4#
发表于 2007-8-4 13:29:41 |只看该作者
不错,老陈文章很严谨!
我来,是因为冬天我办公室出奇的温暖 http://spaces.msn.com/members/zhaogang76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265

积分

新手上路

零落之生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8-4 13:30:01 |只看该作者
小苏,我现在南京编一本家居装饰类的DM杂志,你能不能帮我做一档介绍多伦的栏目?主要内容是照片和一些介绍装饰风格的文字:))
回忆 那比我美丽的东西的回忆: ——我看见它,我看见它, 并且就这样死去! ………… 那飘逝的是永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他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07-8-4 13:30:03 |只看该作者
哈哈小羊~~~我给你留了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7 01:4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