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0-1-4
- 在线时间
- 707 小时
- 威望
- 663 点
- 金钱
- 6244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4714
- 精华
- 11
- 积分
- 12326
- UID
- 200
  
|
关於美国的「纯文学」杂志(答友问)
(纽约)董鼎山
二十年前,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主编乔治·普林姆顿约我写一篇有关中国文坛情况的报道。那时中美刚恢复邦交不久,美国文化界对中国文学及出版情况极为关心,我的几篇回国访问记在美国报刊发表后引起他们注意,恰好董乐山受康乃尔大学邀请在该校担任访问学者。我乃靠自己在国内的见闻与乐山的帮助写了上下二篇的《中国文学界现况》,并译出乐山短篇《傅正业教授的颠倒世界》在《巴黎评论》刊出。那篇报道可算是中国对外封闭三十年来的首次。最近国内有朋友来电询问美国文坛情况,特别要我介绍美国所谓「纯文学」杂志。他的要求不禁令我想起二十年前美国朋友相应性的要求。照理,这麽多年的开放应早已使中国读者对美国文坛情况有所认识,不必我在这里唠叨。
我们不能将中国与美国情况相提并论。在中国,文学杂志如《收获》之类历史悠久,销路甚大,声望极高,美国则并无这种类似的情况。由於美国是个商业社会,什麽都是以盈利为主,杂志靠广告生存,要拉广告便必须靠销路。纯文学杂志不能有广大销路,它的生存须靠有关方面的津贴,所谓「有关方面」我是指大学出版社或慈善基金会,几乎每个大学都有一本文学杂志,例如《芝加哥评论》,《密苏里评论》,《爱荷华评论》,《麻省评论》,《耶鲁评论》等等。
一般杂志如要畅销,内容必须是综合性的。声望甚高的《纽约客》并非纯文学杂志,它的综合内容包括时论、人物介绍、社会问题之类,所发表的短篇小说每期最多二篇,诗歌与散文之类也少。其他两本声望甚高的杂志《大西洋月刊》与《哈泼氏》也是综合性,只偶然发表一、二篇小说。不过由於这些刊物的质量极高,凡是在它们园地发表处女作的无名作者必受出版界注意。
真正的纯文学杂志中以《巴黎评论》声誉最高,销路最大,可以靠广告自给自足。有声望的综合性杂志销路至少数十万份,高可达百万以上。《巴黎评论》销路则不过二、三万份,在纯文学杂志中可算高了。
不过纯文学杂志种类并不少,它们很多都受大学出版社资助,编者很多是文学教授,所精选的都是质量很高的严肃文学作品。虽然销路不高,稿费甚少,但能在这些纯文学杂志发表作品仍是文学青年的梦,因为文学代理人与出版商往往在这些杂志中发掘人才。
在美国,纯文学杂志号称「小杂志」,为普遍读者大众所忽视,它们的读者多是对文学写作有兴趣者。有新颖独创思想的青年作者喜欢在「小杂志」投稿。其实《巴黎评论》已不能算是「小杂志」,它於一九五三年在巴黎创刊,半世纪后仍在继续,主编乔治·普林姆顿已成为纽约文化社交界闻人。
其他著名纯文学杂志有左翼思想的《党派评论》(THE PARTISAN REVIEW),於一九二七年创刊;《南方评论》(THE SOUTHERN REVIEW),於一九三五年创刊;《哈逊评论》(THE HUDSON REVIEW),於一九四八年创刊;《文学评论季刊》於一九四三年创刊;等等。这些刊物都是季刊,每年出版四次。「小杂志」最盛时期是七十年代,据一九八○年一次统计,那年「小杂志」共有一千二百馀种,可是多数都是由作者或诗人自资印出的诗刊之类,销路仅达数百份。较为出名的纯文学杂志一般销路也只不过二、三千份。
许多后来的名作家都是在纯文学杂志出身,例如,曾在《巴黎评论》发表者包括乔依丝·卡洛儿·奥茨(JOYCE CAROL OATS),诺曼·梅勒等。《巴黎评论》以登载长篇作家访问记著名,谈论他们的写作习惯与秘诀。除了访问记以外,每期约发表四、五篇短篇小说,十馀首短诗或长诗,一、二篇讨论文学的特稿,以及一些艺术家的速写、画与照片。它的质量极高,甚受文学界尊崇。与《纽约客》相比,后者就不免较多商业市侩气味。
(二○○一年二月十七日於纽约)
《大公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