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9-12
- 在线时间
- 198 小时
- 威望
- 430 点
- 金钱
- 10792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272
- 精华
- 0
- 积分
- 2221
- UID
- 9636
 
|
<p>电影从一船的人开始。长江水带来两个不相干的男女,他们从外地来到了三峡。韩三明是来找离家十六年之久的老婆和小孩的,沈宏则是来找两年未有消息的丈夫。我们看到三峡的风景,之外就是他们在这里短暂的生活。韩三明得不到老婆家人的理解,决定默默的工作等待着相见。沈宏历经波折见到丈夫,却决定断绝这段婚姻。这就是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是关于两个人寻找的故事,但感觉上好像并不是这个电影最重要的表现点。对贾樟柯的印象更是现实的,不华丽的,不懂的煽情的,他更动人的是现实的图景,故事好像对他来说只是一种世俗,像以往一样,《三峡好人》真实,大量的真实场景,众多的非专业演员,嗑嗑吧吧的对白,这些都令电影看起来熟悉,不是故事,更是正在身边往复出现的生活。<br/> 生活不仅仅是电影,这个电影静静的描述着一片断瓦残砾上发生的事儿,江河流去,世事变迁。贾樟柯依旧是自己的元生态,不需要不合时宜的煽情,他的镜头在那片峡谷里,每场次出现的人都显得渺小,随着人的淡出,镜头慢慢拉起,那将是一个孤单的生命,被暴露在三峡的大背景下,荒凉的建筑与单薄的身影穿插在一对感情的寻找之上。这样的镜头里面,生活的孤苦被烘托出来,屏幕前方仿佛不再是投射出的影像,而是在隔着玻璃偷望邻居的日常生活。<br/> 我们这个世界生活有很多种,不止是富翁美女,英雄豪强,别墅香车,脂粉金铂,大家向往的视线之下,《三峡好人》给我们带来了平庸的韩三明,他的生活也是生活,没有幸福也要生活。贾樟柯没忘记这些人,平静的镜头一直跟着韩三明找妻子的步伐,没有故意的同情,没有特别的关注,好像只在电影里看到了那句话:“我镜头里就是可以有这么一个人,他就可以是主角。”沈宏也是一样,她找到了她的丈夫,最后还是需要离开,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不同定义。<br/> 对于百万移民来说,贾樟柯是一个局外人。他和我们这些观众是一样的。他看到了什么?镜头掠过高山,一切倒塌之中,好人生活其中,库区人民也再其中流离,那些离别故土的老人,那些拆房人的伤怀,一岸的繁华与另一岸的萧索……电影里的两个人为着个人的原因,在三峡短短几天的经历是一个外向的东西。而记忆里的贾樟柯更是一个来自于生活的内向人,以这些牵扯感情的环境变化为背景,他为我们导出的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或者更为让人感动吧!看《三峡好人》的时候,就在想这是贾樟柯难得的“外向”之作,不再拘泥在美学上的追求,偏重了剧情设置、人物塑造、尤其是电影中偶尔的小冲突,更是神来之笔。电影里韩三明和赵涛是两条主线,也是社会上的两种状态,一个追求简单的生存,一个追求美好的幸福。但这些往往都要经过一次“毁灭”,也许当承载这些情感的地方最终消失于彼此的视野,一切才刚刚开始。处理这样题材不太容易,贾樟柯这次也离开了《小武》、《站台》的那种贴近感,凭添了一份直面环境变迁的敏感,和初来乍到者事事的新鲜。敏感新鲜之后,我们的心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苦涩,废墟之上种种因拆除而遍散开来的情感,不如沉默、愤怒、挣扎、离弃、或者是迷惘。 <br/> 流行歌曲是贾樟柯作品的标志之一。跟《站台》相比,《三峡好人》中的歌曲更耐人寻味。我觉得这部《三峡好人》里除却那些民工的劳累背影之外,游离在故事之间的声音,尤其是韩三明和当地拆迁混混小马哥之间手机铃声,真的很恰到好处。一首是《好人一生平安》,一种常人的沉默埋藏下的迷惘,一首是《上海滩》,付诸于愤怒的挣扎。<br/> “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响起,一切在平淡的生活里继续,他们每天继续演着自己,不比任何一部大片里的角色乏味,这跟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所有的生活都是有过头的,有看头的,但是要会看。如歌里所唱“浪里看不出”的,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让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的,《三峡好人》为我们呈现了;汹涌长江水,浪花转瞬即逝,是喜是愁?成功失败?还得我们自己在心中自问。</p><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