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寫實畫派油畫技法實在太厲害了。
主題內容則讓我想到了法國畫家Daumier的版畫作品,同樣關注在真實人民生活上。
![]()
----
擅長「傷痕藝術」的大陸畫家高小華,在二○○三年華人西畫市場異軍突起,他的作品趕火車列入華人西畫天價第九名,專家認為,他能否持續火紅尚待觀察。
27 赶火车 (三联) 布面 油画
高小华
尺 寸: 155×450 cm.
估 价: RMB 1,0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3,630,000
发表:《美术》1982年第4期;《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艺术家》第133页(台湾出版),1983年;《四川美术学院作品选集》第42版图,1984年;《当代中国油画》(香港、山东美术出版社)第21版图,1990年;《当代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学报)第6-7页,2000年第1期。
说明:此作品包括《赶火车》的草图稿3幅和素材的素描稿24幅。作品被中国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99年获得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颁发的“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高小华在《回忆、自省与批判》一文中自述道:没有人比赶火车的时刻更能了解中国人、中国社会的了。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人们来自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南迁北返、送故迎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几乎都融聚于此一刻——那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缩影。《赶火车》画有80多个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的人物,以含蓄、深沉的写实手法描绘出处于时代变革交汇过渡时期的社会风俗画卷。
展出:“四川美院油画赴京展” 中国美术馆,1982年春。
高小华(1955-)出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先后执教于四川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后文革时代“伤痕艺术”及“四川画派”的创始人。至九十年代起先后受邀于美国堪萨斯大学、重庆师范学院等多所国际国内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至今受邀为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及研究生导师。1978年创作油画《为什麽》入选1979年全国美术大展并与油画《我爱油田》荣获银奖,作品被美术馆收藏。1982年油画巨作《赶火车》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1985年底移居美国,曾应邀于美国亚太博物馆、宾尔博物馆、卡尼博物馆、纽约哈默画廊等重要国际艺术展览机构举办的个展。1998年获得美国CAC第89届艺术大展金牌奖。发表著作有《高小华画肖像》、《高小华彝人油画选》等。作品广为欧美、亚太各地博物馆、画廊及个人收藏。
新时期美术中对善的高扬主要在对普遍的人性赞颂上,这种赞颂又主要集中在对小人物的单纯的人性的赞美和他们淳朴生活的反映上。这就是乡土自然主义绘画(有人称为“生活流”绘画或“乡土写实”绘画)。这种画风与西方现代“生活流”小说有类似之处。“生活流”小说淡化传统的情节性,自然地平铺直叙一桩桩一件件日常生活,按时间先后将其连缀起来,其实质是淡化中心、主线、典型等作家主观的解释,而让欣赏者自然颉取和联想。这种淡化手法在乡土自然主义绘画中是很明显的,高小华的《赶火车》象是一个连续情节中的一个镜头。早期“伤痕绘画”中的戏剧性冲突和事件、情感、心理的逻辑联系也大大淡化了。乡土自然主义绘画的代表作者几乎都画过伤痕绘画。从伤痕转入乡土,显示出画家对人关注的视角的转移。如果说,“伤痕绘画”关注的是“我和我们”彼时的行为和情感、道德,并肯定和表白它们,那麽,现在则将关注转如山乡、边疆的“他和他们”了。
—摘自《中国当代美术史》第一章
“八十年代四川油画家对当代中国绘画艺术有其独特的贡献,那是作为亲历者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是对被正统文化和政治所不屑的人情人性的关怀,是对具体而非抽象的底层民众真实心性的探究和理解,是根据画家自己的感觉和感情,而不是根据权势话语的需要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作者创作于八十年代的那些作品,在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摘自 水天中“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的人文传统”《当代美术家》第18期13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6 11:12: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