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5-10-20
- 在线时间
- 14 小时
- 威望
- 112 点
- 金钱
- 14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79
- 精华
- 1
- 积分
- 2609
- UID
- 11844
 
|
刚读了一篇,我就决定写点什么。
我读了这本书的主打小说《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我决定写点什么。
好多年了,我想找一部和鲁迅的《伤逝》一样牛逼的小说,可是一直没有找到。读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我以为我找到了,可是继续读下去,我发现它又偏离了。有点绝望,看来这世界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既是尖酸刻薄的疯子,又能写出温柔绝望的爱情小说。尽管《最》已经很接近了,它也是在描述青年向成年过渡时面临世界面临爱情时的失落。但是很明显,麦克尤恩不是鲁迅,没有鲁迅那么冷酷(尽管麦也以冷酷著称,但是分跟谁比,跟余华比可能算冷酷)。《伤逝》的魅力是不可比拟的,不单因为他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还因为《伤逝》诞生的年代,那个年代所有牛逼作家都在正面描写冲破封建藩篱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在小说里毫无疑问要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将作家自己的荷尔蒙抒发成对自由恋爱的高尚追求。唯独鲁迅这孙子站在人性的劣根上冷笑。让自己的女主角变成肥胖琐碎的主妇,让自己的男主角变成自私无能的废物。让现实的火焰将他们标榜的“爱情”烧成死灰,同时将理想的狗埋掉。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男主角终于通过现实的鳗鱼笼认识了世界,这算一种成熟么?女主角下班后都懒得脱下沾满腥味的尼龙雨衣。她说:我一片空白,我下了班脑子里就一片空白。 女主角神经质的弟弟,害怕看见姐姐和男友的裸体。他不断的骚扰他们,用偷窥来的动作嘲笑他们。他是害怕性?还是害怕失去母性(姐姐)?直到那只肥大如狗的母老鼠,“它现在知道我们在屋子里就像我们知道它躲在抽屉柜后面一样。”他们恐惧着,但他们必须合力将它打死,哪怕将有一群鼠崽儿胎死腹中。 麦克尤恩的温情终于在结尾处破绽般露出,“我们把床垫抬到桌子上,在敞开的窗前躺下,面对面,像夏日伊始那样。我们有一丝轻风吹进,带来淡远如烟的秋天气息,我感到恬静,无比清澈。”麦克尤恩不是鲁迅,甚至不是卡佛,至少在这篇小说里不是,他不会将那种困扰自己的情绪刺向无辜的读者。
————————————————
余华在序里奇怪,为什么中国读者可以对这么牛逼的小说视而不见。我来做个蠡测:第一,这个作家还没有死,虽然他占了“外国作家”的便宜,(中国贱读者们永远觉得外国人写的比中国人好。)但是他没有死,中国人永远是盖棺定论,活着的都是二流的;第二,伊恩·麦克尤恩这个名字翻译的太复杂拗口,但凡复杂拗口的名字,中国人就懒得记。有多少人知道胡里奥·科塔萨尔?格雷厄姆·格林?斯坦尼斯拉夫.莱姆?……长没关系,要朗朗上口,比如帕斯捷尔纳克,菲茨杰拉德。第三,《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只爱陌生人》《在海瑟尔海滩上》《星期六》这些名字多少有点《读者》《心灵鸡汤》,至少不吸引文青们。你得这么取名字《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阿根廷蚂蚁》《树上的男爵》《交叉小径的花园》…… 我自己有两次错过麦克尤恩,第一次是拿到一张影碟叫《水泥花园》,讲的是一家人搬到英国郊区,父亲修房时猝死,母亲也随后病死了。然后兄妹四人把母亲埋在水泥里,然后开始在黑色公寓里乱伦的故事。我靠,影碟介绍写成这样,你让我怎么看?我归类时直接把它放到《滑板公园》(又译《天地无伦》)的旁边;后来就是有人送我黑色封皮的《只爱陌生人》,封皮上一个失焦的裸体摄影,这种设计让我无语。回来就扔进书堆再没碰过。
幸好,幸好,再犹豫很多次之后,我还是买了这本《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伊恩·麦克尤恩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就出版的小说集。从那以后,布克奖,惠特布莱德奖,毛姆奖,全美书评人大奖……用我们新闻媒体常用的话:拿奖拿到手软。据说诺贝尔也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