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75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0
- 精华
- 0
- 积分
- 56
- UID
- 3630

|
关于“疾病”摄影展
孙京涛 《盲孩子》
袁冬平 《精神病院》
程铁良 《砷中毒》
陈远忠 《脑积水的孩子》
李楠 《福利院的残疾儿》
王勉励 《婴儿瘫》
王景春 《孤独症》
邱焰 《骨髓移植》
作者:孙京涛
"鲜血从佑佑的双眼里渗出来,董美君恍惚觉得这血是从自己的心里渗出来的。聪明可爱的女儿才只有一岁半啊!她还未曾开始享受人生就这样痛苦地结束了?"这是摄影师王景春《白血病儿》摄影故事的开篇语。我想,与董美君一样,摄影师面对孩子那双明澈却疲惫的眼睛,以及无奈、悲伤的母亲时,他的心也是滴血的。
摄影的历史只有短短175年,而疾病的历史,却从人类诞生那天起就开始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摄影师用他们或悲切或激扬或平静的眼光连带他们独具特色的摄影,去诠释疾病之于个人乃至人类的后果和意义。疾病是人参与生命的程式。从生到死,疾病伴随着我们,折磨着我们,也醇化着我们生命的厚度,纯化着我们的灵魂。"癌症是上天送给一无所缺者的礼物。"一位与癌症抗争了十几年而顽强活着人这样说。是的,疾病的疼痛让他不断内省,让他开始注意与探索灵魂与肉体,让他日渐明白生命是要同时信赖痛苦和欢欣。从某种意义上说,疾病是我们最好的精神导师,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病痛,对我们无疑都是一种恩典,它会让我们以一个全新的方式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最后以自杀了结了自己短暂生命的美国摄影家黛安阿勃丝称那引起天生残疾的人为"贵族";切格瓦拉之所以成为一个完美的英雄,与他自小患上的哮喘病不无关系;如果不是因为失聪,贝多芬可能不会有那么深刻而隽永的音乐……而像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院李伟、青岛人郭素爱以及不顾自己贫寒交迫仍然收养残疾孩子的菏泽妇女赵贤芝,又在救助病患者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升华。在我们这个有50亿人的星球上,每天大约有8千万人死去,其中七成五的人在病魔引领下离开人世。可是我们的文化却让我们拒绝将疾病作为一种审视生命价值与人类命运的途径。而且,在很多时候,健康的人比病魔缠身的人更需要勇气去面对自己、面对人生。
所以我们真得感谢那些用相机面对疾病的摄影师们,他们带给了我们一面面回望生命的镜子。而由此生发出来的那份坚强,辅佐你穿过病痛的浓雾,去面对最真实的生命,就是摄影师工作的价值。这时展出的照片,是由李楠、王景春、杨延康、陈远忠、余海波、李洁军、邱焰、孙京涛、吴正中、谷永威、袁冬平、陈更生、程铁良、王勉励等拍摄的,谨以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