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2285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810
- 精华
- 0
- 积分
- 1261
- UID
- 4256
 
|
媒體痙攣 策展論述
文/袁廣鳴
「痙攣」在病理學裡為一種不自主的肌肉抽搐反應,在大量快速不斷更新的現代資訊電擊下的生活裡,則為一種持續的身體短路現象,在超現實主義的布列東眼裡則視為在藝術當中一種不自主的突然煞現而不可抗拒之美。
19世紀末以來工業革命中的交通工具,改變了人們對時間與空間的觀念。20世紀末的通訊革命,則是徹底地消除了時間與空間的觀念。
「媒體痙攣」參展藝術家曾偉豪的《聲符》草圖,曾偉豪利用擴大機與導電油墨,當觀者拿鉛筆塗繪在藝術家設定範圍,將互動發出雜訊聲響。 (袁廣鳴)
從伽利略的物理機械時代「以望遠鏡觀看算不算參加了彌撒?」這樣的神學問題到類比時代觀看電視現場轉播的彌撒算不算是參加了一場彌撒?而今數位時代的科技媒體狂熱份子大力鼓吹的全盤遠距教學甚或藉著感應器及震動器的網路遠距性愛,算不算上了課,算不算做了愛?法國哲學家維希留(Paul Virilio)認為電腦虛擬文化取消了傳統以來的文化能「超越」的價值,另一方面認為電腦虛擬世界取消了原本真實世界中「距離」對於人感知的必要性的論述恰巧與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對於互動媒體的出現與廣泛運\用,所造成的最顯著結果之一,即是「距離」的抹去與消除的觀念不謀\\而合。
在資訊電擊下的敏感的藝術家們,在這種科技媒體的愛恨情結當中勢必會向媒體本身反撲,縱使是處身於媒體痙攣的狀態中。
十年前要算台灣從事媒體藝術的藝術家,則十隻手指還嫌太多,近兩年由於政府推動數位創意產業及學校相關科系的成立,如雨後春筍般的大型展覽、座談會、演講、補助等令人目不暇接,但是當我們重新盤點這些作品及相關內容時,我們對於高科技或以遊戲為本質的酷炫互動性作品已開始麻痺,甚至厭倦,其中的問題不外乎我們擁有相同的工具、相同的技術、類似的觀念,例如已變成非常普及的工具:電腦,Flash、剪接軟體及互動介面等,我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難逃相似的結果及形式。新媒體的「前衛」精神已儼然成為某種程度的學院派精神。
當然媒體藝術若從錄影藝術算起,不過40來年,這當中勢必還有些領域尚值得開發。媒體藝術,並不是媒體靠近藝術以至藝術熾熱顯現為止,而是在雙方個自獨立及若即若離的間距中顯現其靈光。於是當我們從事媒體藝術的創作時,首先的是要戒掉媒體,戒掉我們所熟習的工具及技術,或不合理的使用媒體,非法使用媒體,當一切行不通時,乾脆停止思考,讓媒體及技術的本身自動展現。
本次展覽作品雖多以科技媒體為創作工具,但不以高科技為導向,雖以痙攣為主題但堅拒聳動及媚俗的方向,相反的是希望藉由此極具當代性的創作科技工具及藝術家極富內省精練的態度將當代藝術的風貌拉回到古典美學上,也就是說,一切往回走,從所謂的「前衛」那一點,奮力往回走。
這裡所提到的「古典」,借用傅柯對古典文學的看法,古典文學的典範是「修辭學」,因為正如修辭學的問題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即所謂「體裁」)表述同一事態,古典文學的問題是如何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去試圖再現某種沈默、絕對、完全與世界對應亦完全向自身呈現的原初話語。於是我們需要重回嚴格的古典訓練,瘋狂的抽搐性實驗,惟有靠此我們才能找回屬於當下的狀態,這狀態意指一種關切,一種對當下晦暗未被感知、沉默之關切,或一種無目標激情的同情。
布列東認為最鮮活的意象都是瞬間乍現,其中所傳達的美也是以電光石火的速度與強度發射出。偶然性、即時性與痙攣性驚厥之美密不可分,因為只有藉由此道,此非一般邏輯之道,才能分離出事物深層之美。(註)
除痙攣性驚厥之美外,無美可言。——布列東
註:林崇慧,2002。布列東的娜底雅——超現實主義。師大學報,47卷第一期〈人文與社會類〉,P39。
展地◎大趨勢畫廊
展期◎2004.11.19~2005.01.02
邀展藝術家◎ 吳天章、陳界仁、曾御欽、涂維政、陶亞倫、林景瑞、曾偉豪、林冠名(其他未定)
展覽主題方向◎ 本次展出預計為七至十位藝術家約15件作品,作品類型約分為攝影、單頻道錄影及裝置、聲音藝術、互動裝置、數位平面影像、動力機械裝置..等。
http://www.artouch.com/specialissuearticle.asp?issueid=2004102062227532&id=20040814741720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