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九十年代的后现代艺术 [转帖]

[复制链接]

214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他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4: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加拿大艺术家Jeff Wall对当下欧美艺术实践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在1991年—1992年创作的名为《阵亡将士的谈话》的作品是受当时风行的历史题材创作风潮影响而产生的。该作品是对前苏联解体的讽喻(当年前苏联参与阿富汗战争而处处受挫),也是对美国在越战中的失利的隐喻。 Jeff Wall 阵亡将士的对话(摄于1986年冬阿富汗)进入九十年代后,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已早成为昨日黄花,1945年后崛起的欧洲成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从1989年开始东欧的社会主义阵营就开始分裂,欧洲政治体系开始重建。柏林墙的倒塌,两德的统一是当时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时间曾经处于地下的东欧艺术家们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西方关注的焦点。这批艺术家纷纷写文章抨击刚刚脱离的政体,同时也抱怨西方艺术界过于居高临下的态度。这段时间的领袖人物是莫斯科观念艺术家Ilya Kabakov,他在当时是艺坛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艺术生涯开始于70年代,到80年代他的装置艺术已经在西欧很有名气了。其中他最有名的装置艺术《洗手间》还受邀参加了德国第9届卡塞尔文献展。《洗手间》展示了他当时在俄国各地的洗手间里收集的物品,这些物品在一个搭建的毗邻的男女卫生间内展示,这间卫生间被故意安排成起居室和卧室的格局,这样的格局是当时苏联两人间公寓的典型户型。他用冷嘲热讽的艺术手法让观众了解到苏联的公有体制逐渐让位给私有制的事实。 Kabakov的这种反讽的艺术手法早已经为西方艺术观众熟知。波兰艺术家Zofia Kulik也是当时在西方颇为活跃的艺术家,他精心制作的摄影作品,意图探索男权的图式,他在作品中故意让裸体的男性摆出各种英雄和烈士的姿势,使其具有宗教和军事的含义。他在作品中还同时使用了波兰天主教的圣像画范式和社会主义政体下波兰官方的宣传画形象,使他的作品看上去很象英国艺术家Gilbert和George的作品。但显然他们的创作意图是迥异的。

   九十年代以来,西欧艺坛乐于接受富有开拓精神、独辟蹊径的艺术家的作品。比如Kulik和许多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致力于将传统的圣像画传统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结合,而这种做法因为备受质疑曾一度为西方艺术家所摈弃。 进入90年代后,美国艺坛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尽管不是根本性的革命,但影响也很大。1987年10月股市一路狂跌,虽然当时出现了短暂的购买艺术品的热潮,但是显然80年代开始的经济繁荣已开始衰退。当时全美国立艺术基金会内出现分歧,后来这种分歧在1989年末1990年初演变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直接导致美国议会下属的艺术管理委员会的涉足,使他们再次启用艺术检查机制。 Andres Serrano1987年创作的《便溺中的基督》将基督上十字架像的复制品浸在尿液中,这种做法激怒了国会议员们,使该作品遭到查禁。同时也对艺术家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在创作作品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自己的创作意图,还要顾虑到受众的承受力。 实际上八十年代以来更多有政治意味的艺术作品成为趋势。但美国本国的评论家对本土的艺术家并不热忱,反而对国外的艺术家投入更多关注,这种作法无疑对本国的艺术创作是一种束缚。

   到九十年代中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美国官方帮助的艺术家逐渐转为从私人那里获得资助。在英国,政府通过发行彩票来弥补艺术赞助资金的短缺。 英国艺坛再度活跃 令人困惑的是,在九十年代初保守的英国公众对视觉艺术十分冷漠,然而这却刺激了当时艺术繁荣。在面临为自己作品寻找出路受阻的情况下,一群在伦敦工艺学院念书的学生发起了让企业家热爱本国艺术作品的运动。 1935年末,Damien Hirst说服伦敦轮渡公司允许他及朋友使用一处被闲置的厂房作为舞台来展示他作品,这次的展出名为《冰冻寒澈》, Hirst 表里如一的爱(装置艺术1991年) Hirst以前所作的作品取得巨大成功,例如他名为《表里如一的爱》因为作品的专业和出色很快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伦敦画商Karsteen Schubert和Joy Jopling,帮助他成立了英国青年艺术家协会,该协会包括Hirst雕塑家和装置艺术家Sarah Lucus 、Amya Gallaccio和Mat Collishaw等他们后来很多都是蜚声国际的名家。在英国,艺术潮流决定权很大部分在艺术赞助商手里,比如著名的画商Charles Saatchi 他冒很大风险收购他看好的艺术家作品,并把艺术家打造成“Saatchi式的艺术家”并在这些艺术家成名后高价抛售他们的作品。1997年他将自己的收藏,在皇家艺术学院展出,展出名为《轰动一时》。

   英国青年艺术家协会能取得巨大成功,应归功于他们每个成员的成功的个展和群体的展出,比如他们举办的《光芒四射:伦敦新艺术展》该展出是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步行艺术中心举办。1996年他们又在巴黎举办了名为《生活与生命》的展出,向社会证明他们可以用辛苦所得来维系自己热爱的艺术生涯。 那90年代英国艺术到底有那些崭新的东西呢?艺术评论家可以列举出很多,比如Hirst被视为恶名昭彰的作品《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1991)年,他将14英尺长的虎鲨保存在一个巨大盛满福尔马林的玻璃容器里;还有Sarah Lucas名为《裸体主义》的作品用隐喻手法表现性器,这是一种对达达和激流运动的复古式怀念。英国艺术家并不是简单的重复60年代的观念,意大利艺术家Maurizio Cattelan,是90年代末崛起的后起之秀,他以自己故乡为原形创作的(贫困的艺术)就是一种公然的隐语。在他的另一件(二十一世纪)中他将活马高高悬在展厅中央,象征自由被束缚,这种手法曾被Jannis Kounellis使用过,他将活马放入展厅象征自然与乌托邦。 列举了众多的评论界精英所看好的艺术家,下面要特别提到批评家John Robert,他质疑当今新英国艺术,他更看好他支持的工人阶级的本土艺术家,他认为他们的贡献更突出。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后现代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精英文化的反叛。他还认为与其说后现代艺术是新的一代崛起,不如将其视为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建立的有价值的联系。 但是倒底这种街头文化有多大的可信度呢?90年代早期英国艺术带有与时代错位的怀旧情调。比如Hirst的艺术就与其同行Dinos和Jake Chapman 一样营造一种精致的少年情怀,完全与时代脱节。就象维多利亜时代的古董一样缺乏生气。他的这种品位在作品(人群)中流露得很明显。由此看来在录像技术成为优先考虑技术手段今天,还是有人反对大众媒体而采用旧的方式创作。

转自:山西党政公众信息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18:1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