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578|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原创]

[复制链接]

3

主题

0

好友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1: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特定的历史孕育特定的文化,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便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希腊城邦进入危机和衰落的那个时代诞生的。那时候,城邦民主的鼎盛时期开始消逝,随着战争的结束,到来的是人性的堕落、社会的分裂与动荡和一系列的政治危机,这一切都导致民主政治以及整个城邦政治走向败坏。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混乱的因素,成就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仅是一幅幅风格迥异又相互交织的政治蓝图, 更对后世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政治哲学的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从政治哲学的发展来看,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已涉及到了有关国家、政体、等级制度划分等各个方面,这些都为后来欧洲政治哲学发展开辟了途径。不妨就以上这几方面来略析一下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        对城邦本质的诠释
      柏拉图把城邦的本质理解为公民内部或公民团体整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关于城邦的本质和内在精神,柏拉图强调“和谐”与“正义” ,在《理想国》中他从正义入手,又以关于正义的结论而结束。柏拉图的思路是:道德与政治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正义的法则无论对个人生活还是对城邦来说,都是一样的。并且作为城邦有机体的一员,个人正义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因此,他便很自然地由个人正义的探讨转向城邦正义的讨论,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结构和城邦生活。这个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它不存在于现实当中,而是现实城邦所应趋赴的目标,是现实各类城邦中合乎正义的因素的集中提炼和升华,是城邦本质或内在精神的真正体现和阐发。也正是因为如此它不会与现实中任何一个具体的城邦相吻合。柏拉图称这个理想国是哲学家“在彼岸所看到的原型” ,或是天上才有的“神圣的原型” 。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城邦的本质,可以说就是城邦现实的对立物,特别是他那个时代雅典城邦的对立物。事实上,他的国家理念不过是现实城邦种种弊端的一种逆反构思。也就是说,凡是他对现实不满的地方,在他的理想国中就会有相反的构思。
      根据丹宁的分析,亚历士多德是在两种意义上理解政治学的:第一,与柏拉图一样,将其理解为纯粹的科学,以研究人的最高的善和最完美的国家为目的;第二,将其理解为实践科学,研究现实社会中人的实际政治和法律关系。亚历士多德对城邦的本质的分析是沿着两条途径展开的,这也正是以上提到的他研究政治学的两种方法。
      首先,亚历士多德采取溯源的方法,通过对城邦起源的探讨来了解其本质。亚历士多德把城邦比作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赖于城邦。城邦的目的是人的美好生活,离开了城邦,人就无法完善自身。亚历士多德对城邦本质的这种抽象的诠释内含着公民的普遍信仰,即城邦的公共生活是人类完善自身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而那些享有这种公共生活的公民才是真正意义的人,实现了自身本质的人。换句话说,只有享受民主与自由的人才是完善的人。
      其次,亚历士多德还采用分析的方法,将城邦分解为最简单要素,通过对最简单要素的分析来了解城邦的本质。亚氏认为,若要了解“城邦是什么”这个问题,亚历士多德认为,必须首先研究“公民”本质,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本质。他认为,“全程的公民是能参加司法事务和政治机构的人们” ,而“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己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是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同只能参加而合成的一个有机的独立体系” 。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城邦在本质上就是民主的。
      可见,关于城邦的本质问题,柏拉图与亚历士多德各有各的见解,但正如在政治的理解上亚氏与柏氏有相似之处一样,对于城邦本质的理解,从某些角度看,亚氏于柏氏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从城邦的基本因素——公民着手,意识到了城邦是由公民有机构成的,于是将理论深入到公民本质,最后将公民本质寓意于城邦本质。

二.关于国家的来源  
    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分工合作、各求所需、各尽其能的原则就是柏拉图立国的基础。他强调劳动必须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国家必须根据人们的性格、专长安排他们从事一定的工作。当然,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说并非十分科学,在他那里,把社会的起源混同为国家的起源。柏拉图上述所及只能说明人类社会的起源,并不能真正说明国家的起源。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自然生成论”是其国家起源观的核心。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即社会性),恰恰这一合群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结合方式是自然的,这自然的结合使人们发生联系,以求得人类的生存和衍续。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组织也随之发生。社会团体(即社会组织)由“两人以上群众所组成的”,它有三种形式:家庭、村坊和城邦(国家)。而这三者的产生,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都是自然的。无论是两性的结合、家庭的出现,还是村坊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然”的精神,而国家则是这种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本性的完成。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论中,特别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和结合,看到了人的合群性(即社会性)特点,并且由此概括出了人是政治的动物。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本质归之为社会性,归之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交往。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亚里士多德国家起源的思想中,已经带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
      很明显的,柏拉图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同他的其他观点一样带有一些主观意识的偏执性。而亚氏的思想撇开了国家产生的空想性,从而向科学性、唯物论又迈进了一步,尽管在他身上闪现了唯物主义的火花,但从总体上讲仍然是唯心的。亚氏与柏氏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严格的社会分工,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社团的自然发展,都没有从经济和阶级根源分析国家产生的必然性,科学地认识国家的本质和作用, 都没有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等级如何划分
      在柏拉图那里,人与人是不同的,不同的人体现了不同的条件。他进而提出了把人划分开来、使人与人不同的方法。根据这种方法, 人在国家中处于各种严格的等级之中。按柏拉图的观点,划分人的标准有二:一是根据人的本性,二是根据社会分工。柏拉图指出,人有三种本性:理性、意志和情欲。这三者各自发挥着独立的作用,同时又各自具有着自己的品德:理性具有智慧;意志发展为勇敢;情欲则应以节制。柏拉图认为一国的三个阶级相应于人性的三个部分, 于是把国家中的个人依其天性分为三个不同的阶级: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根据柏拉图的理论,国家(城邦)本身就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他指出,当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时,城邦被认为是正义的, 并且,城邦也由于这三种人的其他某些情感和性格而被认为是有节制的、勇敢的和智慧的。显然,柏拉图从各个不同角度论证了人类天生的不平等性和等级差别的客观性,由此构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理想国。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人们都必须严格履行其天赋的职能,绝不可相互僭越、相互替代。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中,城邦是人类自然发展的产物,而城邦的目的是使全体人民得享幸福美好的生活。从此出发,他认为划分阶级的前提是“城邦只是同等的人们间的社会组织;另外,城邦的目的是人类所可能达到的最优良生活(而奴隶们就完全不参与这个目的)。” 鉴于第一个前提亚里士多得就彻底否定了老师柏拉图的社会等级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城邦阶级成分划分的方法。他以“城邦赖以存在的诸职能(条件)”为出发点,指出要使城邦得以生存、繁荣和发展,“粮食供应为第一要务。其次为工艺,因为人类的日常生活不能没有许多工具。第三为武备:为了镇压叛乱,维护境内秩序......第四为财产(库藏)......第五......显见,这种划分阶级的思想来自于至善至美的国家原则,来自于人类生存的自然需要,较之柏拉图以天性、分工和神谕来划分阶级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可以看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社会构成的重要一环——阶级构成方面的差异和对立是明显的。首先,柏拉图划分阶级是以人性作为社会分工的基础,再把社会分工作为区分阶级的基础,最后由神秘的神谕来规定了个人的阶级属性,因此,阶级间的分野是天然的、无法改变的、等级森严的。而亚里士多德则从自然生成的规律出发,重视实用和资财,并以此为条件对社会进行了阶级的组合。其次,柏拉图划分阶级,目的是论证国家的“正义”,并由国家保证各阶级“各司一事”而又“和衷共济”。亚里士多德划分阶级的目的则是论证“城邦只是同等人们间的社会组织”,其职责是保证同等人们过“最优良生活”。最后,两种阶级构成论的不同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哲学中的差异和特点。在柏拉图那里,存在的是金字塔式的层次分明的社会各阶级,社会呈现出一种权力的纵向制约的特点,这种单纯的纵向制约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的精英统治。亚里士多德则不然,他从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入手,以自然生成的规律为依据,以城邦的善德为宗旨,使城邦公民处于一种宽松和谐的状态,其政治模式也呈现出一种自由、平等、多元化的特点。

四.关于政体
      柏拉图在为其理想国家寻找理想政治模式的时候,首先考察了四种不完善的政体形式: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指出了它们的产生及演变过程,并由此提出了政体“循环论”的思想。柏拉图指出,荣誉政体的社会军事效率高,但它崇武,不爱和平;寡头政体是虚荣势力操纵的政权;民主政体是狂暴和混乱的自发势力统治的政权;僭主政体是荒唐、纵欲和残酷的体制。这四种政体均不合柏拉图之意,都构不成理想政体。他认为,理想国中应实行的政体形式是“贤人政治”,也就是哲学王的知识统治。在他看来,人类生来不平等,注定只能由最少数人统治最多数人,这最少数人就是哲学王。在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的理想王国中,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因为只有他才拥有以永恒不变的概念为对象的真正知识,只有他才能够正确地区别开实在、本质和现象,过一种清醒的生活。为此,在理想国中,在哲学王的最高统治下,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种化多为一的特点。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精英治国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与柏拉图的不同。在他看来,理想政体应该是中产阶级执政的 共和政体。他指出,划分政体存在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城邦最高治权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是否旨在“照顾全邦的共同利益”;第二是城邦治权的最高执行者人数的多少,是一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根据以上标准,亚里士多德把现存政体划分为六种,并指出了六种政体各自的特点。他指出,君主政体崇尚勋业;僭主政体崇尚私利;贵族政体崇尚才德;寡头政体崇尚财富;共和政体崇尚中庸;平民政体崇尚自由。这六种政体,唯有共和政体才是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崇尚中庸,他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政治哲学中,成为理想政体的理论基础。同时,亚里士多德系统地论述了法治思想,他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法律篇》,并对法制的优越性做出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阐述。相对于柏拉图讲法治放于次要位置来说,亚氏则非常崇尚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想政体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首先,国家的最高权力应掌握在谁人之手;其次,掌权者是一人还是多人;其三,法律在政体中的作用。但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为了维护其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只不过他们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势力。柏拉图以“一人之治”为核心的贤人政治更趋向于现代意义上的精英治国,使其政体思想呈现出“一元化”的特点;而亚里士多德以“中庸”为核心的共和政体,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统治阶层和以民主与法制相统一的统治手段,则使其政体思想与柏拉图大相径庭,呈现了“多元化”、“中和平衡”的特点,从而和他的整个政治哲学的基本特点相呼应。

五.整体主义  
      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的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他把城邦理解为有机整体,而个人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公民只有在城邦生活中,在为城邦服务于献身中才能完善自己的本性。城邦是公民生活的总体,其目的是公民的优良生活,所以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在城邦生活之中,谈不上私人的领域和范围。他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教育、音乐、文学等,都赋予政治意义,那人城邦事务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不承认个人独立与自由的权利。他明确否定“公民可以私有其本身”,认为“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框架里,为个人留下了一些余地。他主张,在承认个人利益,“划清了个人所有利益范围”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统一。他强调必须尊重个人权利。
       不难看出,在整体主义的基本观点上,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但亚氏的整体主义显然是比较温和的,没有走极端,对个人以及个人利益、权力和价值给予了一定限度的承认。

六.后记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苏氏被陷害死后,他的政治抱负破灭。他痛切的意识到,法律和道德在堕落,要公正的治理国家和重建一种新的道德是极其困难的。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而人类的出路在于真正的哲学家掌握政权或政治家成为哲学家。这种信念构成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之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创建了阿卡德米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亚里斯多德于公元前384年生于卡尔息底斯的斯塔吉拉,公元前322年死于欧比亚。他是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待医的儿子,自己也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师傅。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不过亚历十多德后来在许多问题上背离他的老师而另辟蹊径,并常常把柏拉图的思想作为批判的靶子,甚至有意夸大他与老师的分歧。学习多年之后,自己创立一个新的哲学学派,后世称为逍遥学派。可以说,在他的思想里既有柏拉图思想的继承,也有自己思想的创新。
      时代的交错,历史的动荡,使得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二人的思想必然是两个交集,新与旧,继承与发展,既有同又有不同。
      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生经历,却同样成就了两位伟大而经典的哲学家、政治家,同样带给后世丰富的理论与无尽的思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3 17:14:30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2#
发表于 2007-8-4 13:21:22 |只看该作者
喔......很牛啊!
又得刮目相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21:22 |只看该作者
让师傅见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4#
发表于 2007-8-4 13:21:22 |只看该作者
读了,很好!
提两点,1.可能因为是作业的缘故,所以提到"唯物主义"就要说它是先进一些的.我虽然基本上是唯物的,但并不觉得唯物主义就比唯心主义更"高明"(先进),虽然可能它更正确(这么说不矛盾吧?)
2.行文上不必都写"综上所述",可以灵活些~
以后还是你当我师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5#
发表于 2007-8-4 13:21:22 |只看该作者
题目比较大,以后就其中一点或几点还可以深入挖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07-8-4 13:21:22 |只看该作者
谢谢师傅!我应该再编辑编辑~这个不是第一次发贴么~~~心情很激动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
发表于 2007-8-4 13:21:22 |只看该作者
赫赫~~~我很懒呢~~~以前写过的东西都没有好好再深化一下~~~我是个不勤奋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8#
发表于 2007-8-4 13:21:23 |只看该作者
看了,说说柏拉图的部分吧,亚理士多德没看没发言权。只说有疑问的地方吧。不对之处toy同学及时指正!
“柏拉图把城邦的本质理解为公民内部或公民团体整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这句话是不是应改成“在柏拉图的心目中理想的城邦是...与和谐”  “公民内部或公民团体整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这能说是城邦的本质吗?即使说成是理想城邦的本质也不太严格。
“个人正义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要说的意思是把城邦当作放大的个人,以便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个人,个人重要还是城邦重要值得争议,而本文却由此推出“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这是不是值得思考?同样的问题发生在道德与政治之间,是政治作为一个放大的字符以便更清晰的看待个人的道德,还是道德只是政治的副产品,而“道德与政治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这一论断是欠妥的。
“在柏拉图那里,人与人是不同的,不同的人体现了不同的条件”这里的条件换成禀赋是不是更好。
“人有三种本性:理性、意志和情欲”本性是不是也改换为禀赋,"passion"一词以为激情是不是比意志好。
“同时又各自具有着自己的品德:理性具有智慧;意志发展为勇敢;情欲则应以节制”理性、激情、欲望分别与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德性相对应,文中的表达不准确。
“当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时”各司其职较好。三种自然的人模糊。
“并且,城邦也由于这三种人的其他某些情感和性格而被认为是有节制的、勇敢的和智慧的”不明白说的什么意思。
“很明显的,柏拉图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同他的其他观点一样带有一些主观意识的偏执性。而亚氏的思想撇开了国家产生的空想性,从而向科学性、唯物论又迈进了一步,尽管在他身上闪现了唯物主义的火花,但从总体上讲仍然是唯心的。亚氏与柏氏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严格的社会分工,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社团的自然发展,都没有从经济和阶级根源分析国家产生的必然性,科学地认识国家的本质和作用, 都没有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样的帽子还有扣上的必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9#
发表于 2007-8-4 13:21:23 |只看该作者
毫无价值的文章.没有自己的东西,理解力也有问题.其中明显流露的意识形态的痕迹让人觉得你是一个老实的高中生.leon认真指出一些硬伤,但这个举动也过于客气,即使一一纠正,也无法挽救整个文章.而逃犯的眼光显然有问题.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10#
发表于 2007-8-4 13:21:24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4-8-24 0:06:49的发言:
毫无价值的文章.没有自己的东西,理解力也有问题.其中明显流露的意识形态的痕迹让人觉得你是一个老实的高中生.leon认真指出一些硬伤,但这个举动也过于客气,即使一一纠正,也无法挽救整个文章.而逃犯的眼光显然有问题.
什么叫“过于客气”啊?我看你是过于“不客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12 06:4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