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3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假装严肃】懂的人是少数

[复制链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6 14:32: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img alt=""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63/image/guancha_a_1.jpg" border="0" /></p><p>这个话题硬写起来有些可笑。可我又觉得值得分享。</p><p>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这个爱好研究得深了,就发现一些很长时间得不到解释的疑问,有时,赶上一个机会,你得到高人的点拨,疑问得到了解答。</p><p>然后你就又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能解释你疑问的人,其实是占少数的,用平时常说的话讲,就是“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p><p>在论坛或者“百度知道”里发提问贴时你经常遇到这种情况。10个人回答你问题,如果幸运的话只有一个人的回答是对的。而其他那些答错的人,口气却仍然十分坚定。</p><p>&nbsp;</p><p>以前读李白《静夜思》,脑子里出现的画面,始终是诗人坐在床沿,面朝窗口(而这窗肯定异常大,窗框有非常华丽的雕花),怀念故乡。</p><p>前几天偶然读《马未都说收藏品》,才知道自己的想象是可笑的。文章是这么写的(为了知其所以然,我多贴一点额外的内容):</p><p>&nbsp;</p><p><strong>  两千年来,我们民族慢慢地由席地而坐,转为垂足而坐。中华民族非常愿意吸收外来文化,我们有时候察觉不到,其实很多习惯都改变过。比如中国人吃饭,今天都是共餐制,但历史上却是分餐制,大家一人一份。</strong></p><p><strong>  我们很多习惯上的改变,很大程度上都是从起居习惯改变开始的。那么,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究竟给我们后来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今天的语言上还保留了很多席地坐的痕迹。比如,我们说席位、出席、筵席。筵席,这个词很有意思。筵,是铺在地上的大席子;席,是铺在你面前的小席子,小席子的地位比大席子高。</strong></p><p><strong>  我早年去过新疆,进过哈萨克的毡房。哈萨克保留的习惯就有点儿古制,屋子里全是地毯,人家招待我们吃饭,每个人前面铺一个小毯子。我那时候年轻,刚进去的时候还不太懂规矩,一脚就踩在人家小毯子上,人家马上来挡我。哈萨克人的这个小毯子,就相当于我们过去的小席子,功能相当于桌子,你等于一脚踩到人家桌子上去了。毯子上搁着吃饭的东西,每人一个碗,一个馕,还有奶疙瘩,然后给你倒马奶子酒。我不太懂哈萨克的规矩,不懂喝酒的规矩。马奶子酒好喝,喝多了也醉。我很豪爽地喝完了一碗,碗往地上一搁,人家一下子又给倒满一碗,我拿起来又喝了,喝完了又被倒满了。我就开始犯愣,心里嘀咕:这是怎么回事啊?你要不喝,还有人在旁边劝你、唱歌,一定要让你喝掉。这时候我就慌了,赶紧看别人怎么做。原来你表示不喝了的时候,要把碗扣过来,表示我已经喝够了。如果你的空碗冲天,他永远会给你倒。</strong></p><p><strong>  《论语》中有一句话:席不正不坐。说的是规矩,席子一定要摆正。《礼记》也有这样一个规定: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五个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这就使我们一个伟大的词汇诞生了:主席。</strong></p><p><strong> 主席的原始含义是指:主要席子上的那个男人,或者席子上的那个主要男人。它跟英文chairman完全不一样,chairman是指椅子上的男人。</strong></p><p><strong>  我们坐在地上,没有椅子可坐,所以我们的词汇与此相关。比如说:我们在联合国有一个重要的席位,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奥运会的开幕式,说得都很明确。</strong></p><p><strong>  词汇跟我们的起居习惯有关,如果我们当时是坐椅子的民族,今天的词汇一定发生变化,主席一定叫“主椅”,出席一定叫“出椅”,席位一定叫“椅位”。因为我们是一个席地而坐的民族,今天才有这样相关的词汇。</strong></p><p><strong>  那么,既然我们祖先是席地而坐,就有两个问题出现了:我们是怎么改过来的?我们又是什么时候改过来的?可能就是从刚才李白说的那个床—胡床改过来的。</strong></p><p><strong>  我们是席地而坐的民族,游牧民族带给我们很多耳目一新的东西。当时我们坐在地上,游牧民族的兄弟们翻身下马,从马背上打开一个扎捆的东西,坐在屁股底下,这个东西就叫马扎,意思是马背上扎捆的东西。至今这种家具我们还在应用,出去乘个凉,聊个天,拿个马扎最方便。这么一件历史久远的家具,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改变了我们的起居方式。</strong></p><p><strong>  马扎,它有一个学名叫做胡床。“胡”字打头的词,一定是外来的,比如胡椒、胡琴、胡萝卜。胡萝卜是外来的,跟我们吃的红萝卜、白萝卜、绿萝卜都不一样。它吃起来有异味,刚开始吃胡萝卜的人有时还不习惯。《后汉书》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灵帝是东汉人,这是我们有关胡床最早的一个记载。请注意,这里有八个词汇,只有“胡坐”是动词,其他全是名词。可见当时高坐是非常重要的变化,高坐决定视野的变化。韩剧和日剧里,房间里常常都是矮柜子,原因是他坐在地上,用高柜会觉得非常压抑。高坐决定家具所有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起居方式以坐姿为准。</strong></p><p><strong>  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重新解释一下已有定论的历史。比如李白那首《静夜思》,他说的“床”,就是马扎。他的语境非常清晰,动作清清楚楚,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strong></p><p><strong>  我们躺在床上是没办法举头和低头的,顶多探个头,看看床底下。如果你对中国建筑史有了解,就知道唐代的建筑门窗非常小,门是板门,不透光。宋代以后才出现隔扇门。中国现存的唐代建筑,全国有四座,比如山西的佛光寺、南禅寺,都是现存于世的唐代建筑,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而且,唐代的窗户非常小,月亮的光几乎不可能进入室内。尤其当你的窗户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所以李白说得很清楚:我在院子里坐着。</strong></p><p><strong>  杜甫有一首写景的诗,对李白这首诗做了一个诠释。杜甫的《树间》:</strong></p><p><strong>  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strong></p><p><strong>  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strong></p><p><strong>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strong></p><p><strong>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strong></p><p><strong>  杜甫说得非常清楚:我衣服上都沾上树叶上的露水,都不记得在树下坐了多少回了,说的是室外。</strong></p><p><strong>  其实李白还有一首流传甚广的《长干行》,开头这样写:</strong></p><p><strong>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strong></p><p><strong>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strong></p><p><strong>  诗中以小女孩的口吻说:我小的时候,拿了一个马扎坐在门口,折了一支花,在门前玩耍。小男孩骑着竹马,围着我绕圈起腻。说得多清楚啊!一般的书往往解释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讲不通了。小女孩坐在门口玩,“折花门前剧”,剧是戏剧,当玩耍讲。“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下一个镜头进屋了,小男孩围着一张大床转。好像很蒙太奇,很电影化。这种解释根本不通。且不要说当时的床是顶着墙放,根本不能绕圈儿转,就算可以转,小男孩围着小女孩很暧昧地转来转去,也不是李白的原意。这句诗是成语“青梅竹马”的来历,表示两小无猜。</strong></p><p><strong>  我们一提唐诗,就说李白、杜甫、白居易。白居易也有一首《咏兴》,对李白所说的“床”也做了诠释。这首诗是长诗,有点儿像打油诗。开头几句:</strong></p><p><strong>  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strong></p><p><strong>  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strong></p><p><strong>  白居易说得很清楚:水上有一条小船,小船上有一个胡床。下面由于唐诗韵律、字数的限制,他不能说“胡床前有新酒”,只能说“床前有新酒”,我自己边倒边喝。诗中的“胡床”与“床”明显指一个东西。</strong></p><p><strong>  我们对《静夜思》的误解,来自于我们起居方式的彻底变化。千年之后,我们不知道我们民族已彻底告别了席地坐。古代很多名词是一词多用,今天很少有这个现象。今天,由于文化的进步,名词都尽可能分类。一个事物就是一个名词,说得很清楚,不清楚就要用附加词。古代不是这样,古代的一个名词可能代表多种事物,比如“床”。</strong></p><p><strong>  李白还有一首小诗,很有意思。其中一句说:“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寄上吴王三首》)这里有一个动作:挂。意思就是马扎折起来,可以挂在墙上。从这一点来说,我们要了解过去的社会,就一定要了解它强大的文化背景。</strong></p><p><strong>  其实,早在隋朝,胡床的名字就发生了变化。《贞观政要》有这样一段记载,唐太宗说:“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隋炀帝有鲜卑血统,反而特别忌讳胡人。他下令把胡床改名。因为胡床腿部交叉,所以改为“交床”。同时,隋炀帝又改了很多其他物品的名字。比如说我们吃的黄瓜原来就叫胡瓜,蚕豆原来叫胡豆,绵羊原来叫胡羊,核桃原来叫胡桃,等等。</strong></p><p><strong>  但是,当政府下了政令以后,民间适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彻底执行。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国家公布实行公斤制,但是我们今天仍习惯于市斤制,就是老百姓说的“斤”。现在建国五十多年,政府多次下决心要改,都未能彻底改过来。除了新疆和云南这些边远地区,现在实行公斤制,内陆地区大部分还是习惯用市斤。如果你去买鸡蛋,一定说“我买二斤鸡蛋”,肯定不说“我买一公斤鸡蛋”。最近几年,政府又说要更准确些,说“千克”。你跟售货员说“来两千克鸡蛋”,那个售货员肯定看着你,不知道你要干嘛。其实你就是要买四斤鸡蛋,但是你不好好说,你非说“来两千克鸡蛋,是国家让我说的”。这话听着就很别扭。</strong></p><p><strong>  由此可见,民间要把一个习惯词汇改过来,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到了唐代,甚至更晚,虽然政府已将马扎的学名改成了“交床”,但老百姓还是一直叫“胡床”。比如,现在山西、河北等地,对小凳子、小马扎还保留了这种古老的称谓,称为“小床”。</strong></p><p><strong>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概念:“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说文》中解释:“床,安身之坐者。”说得非常清楚,床以坐为它的主要功能。</strong></p><p><strong>  明代人程大昌在《演繁露》里说:“交床以木交午为足……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交午”,午是中午,“交午”指中间交叉,“交午处”是指胡床腿部中间交叉的位置。</strong></p><p><strong>  唐代是中国人的起居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时期。从东汉开始就有“胡坐”的记载了,从东汉一直到唐,是完成中国起居变化的一个漫长过程。唐代加快了变化的速度,为什么呢?因为唐代的经济发达,外来文化迅速增多,人们的生活频率加快。比如我们今天的生活跟过去比较,今天的生活频率非常快。我们今天一年接触的事情,可能过去十年才能接触到。</strong></p><p><strong>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了解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这件国宝。在这幅画里,韩熙载五次出现,三坐两站。其中有一次是盘腿坐在椅子上,盘腿坐是一个习俗。比如在陕北乡下呆惯的人进了城,他总愿意蹲着,因为他从小习惯了,他觉得坐在沙发上不舒服。韩熙载也是这个情况,即使地位很高,让他垂足而坐,他也不很舒服,所以要盘腿坐在椅子上。这幅画充分证明了我们改变起居习惯的一个中间过程。</strong></p><p><strong>  宋代是中国所有家具定型的一个最后时期。胡床,到宋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坐的马扎是临时性的坐具,它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靠、不能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宋代人把它改造了。我们说过,宋代人非常贪图安逸,他希望胡床能更舒服些。这时的胡床吸收了圈椅上半部的特征,增加了靠背和扶手,这样就可以倚靠了。所以这时它的名字又改了,叫做“交椅”。称为椅,就必须可以倚靠。</strong></p><p><strong>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唐代和宋代的诗词作品,就可以看出来胡床功能上的变化。比如刘禹锡《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狐相公》:</strong></p><p><strong>  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strong></p><p><strong>  李颀《赠张旭》:</strong></p><p><strong>  露顶踞胡床,长叫三五声。</strong></p><p><strong>  “对”和“踞”是诗人对胡床的两个动作,踞,就是盘踞。</strong></p><p><strong>  宋人秦观则在《纳凉》中说:</strong></p><p><strong>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strong></p><p><strong>  注意,这时开始有“倚”这个动作了。还有和杨万里同时期的、非常著名的诗人范成大,其《北窗偶书》:</strong></p><p><strong>  胡床憩午暑,帘影久徘徊。</strong></p><p><strong>  憩,是小憩;憩午暑,就是睡午觉。既然能睡午觉,就肯定能倚靠。诗歌中的这种细微表现能够明显看出来,胡床改为交床,交床改为交椅在功能性上的进化。<br /></strong></p><p>&nbsp;</p><p>由此文可见,只有对建筑学、民俗学和古典文献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这答案看起来容易,可实际却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这种“如何获得正确知识”的经验,对于写作者来说是非常深刻的案例。</p><p>我在网上又搜到一篇专家的文章,就是围绕《静夜思》里这个“床”字,七绕八绕写了一堆,最后写成“千古之谜”的。</p><p>见跟贴吧。</p><p>&nbs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785081[/lastedittime]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08-5-26 14:33:52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txt18" align="center" colspan="2" height="66"><div id="Title"><font class="reviewTitle"></font></div><div><font class="reviewTitle">"床前明月光"之"床"究竟为何物</font> </div></td></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 height="22">2008年01月14日 10:50:07  来源:<font color="#000066">解放日报</font> </td></tr><tr bgcolor="#000000"><td align="center" colspan="2"><img height="1" src="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width="1" alt="" /></td></tr><tr bgcolor="#ffffff"><td align="center" colspan="2" height="2"><img height="1" src="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width="1" alt="" /></td></tr><tr bgcolor="#003483"><td class="hei12" align="center" width="344" bgcolor="#4372ae" height="26"><div align="right"><font color="#ffffff">【字号</font> <a class="hei12"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1/14/content_7418200.htm#"><font color="#ffffff">大</font></a> <a class="hei12"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1/14/content_7418200.htm#"><font color="#ffffff">中</font></a> <a class="hei12"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1/14/content_7418200.htm#"><font color="#ffffff">小</font></a><font color="#ffffff">】</font> <font color="#ffffff">【</font><a class="hei12" href="http://comments.xinhuanet.com/comment?ur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1/14/content_7418200.htm" target="_blank" name="talkurl"><font color="#ffffff">留言</font></a><font color="#ffffff">】</font> <font color="#ffffff">【</font><a class="hei12" href="&amp;#106;avascript:doPrint();"><font color="#ffffff">打印</font></a><font color="#ffffff">】</font> <font color="#ffffff">【</font><a class="hei12" href="&amp;#106;avascript:window.close();"><font color="#ffffff">关闭</font></a><font color="#ffffff">】</font>&nbsp;</div></td><td class="hei12" width="300" bgcolor="#4372ae" height="20"><table class="hei12" height="26"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290" border="0"><form name="Form2000" method="post" enctype="text/plain"><tbody><tr><td class="navy" width="81"><font color="#ffffff">【Email推荐:</font></td><td class="navy" valign="middle" width="209"><input name="FriendEmail2" style="width:24;height:16px" /> <input type="submit" name="Subject2" style="height:18px" />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xt2" /> <font color="#ffffff">】</font></td></tr></tbody></form></table></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width="100%" height="18"></td></tr></tbody></table><table id="my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p1"><div id="Time"></div><div id="osition"></div><div id="Image"></div><div id="Content"><font id="Zoom"><p>&nbsp;&nbsp;&nbsp;&nbsp;问:诗论家杨光治先生日前在《羊城晚报》上提出: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是睡床。其实这里的“床”是指井口的栏杆,水井大多是在院子里,因而才有可能产生“床前明月光”的景象。请问,“床前明月光”之“床”究竟为何物? </p><p>&nbsp;&nbsp;&nbsp;&nbsp;―――上海天山路 王重阳 </p><p>&nbsp;&nbsp;&nbsp;&nbsp;答:杨光治先生曾 <table cellpadding="3"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object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5,0,0,0" height="300" width="360" classid="clsi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param value="9525" name="_cx"></param><param value="7938" name="_cy"></param><param value="" name="FlashVars"></param><param value="http://imgs.xinhuanet.com/icon/hzh_dushu.swf" name="Movie"></param><param value="http://imgs.xinhuanet.com/icon/hzh_dushu.swf" name="Src"></param><param value="Window" name="WMode"></param><param value="-1" name="Play"></param><param value="-1" name="Loop"></param><param value="High" name="Quality"></param><param value="" name="SAlign"></param><param value="-1" name="Menu"></param><param value="" name="Base"></param><param value="" name="AllowScriptAccess"></param><param value="ShowAll" name="Scale"></param><param value="0" name="DeviceFont"></param><param value="0" name="EmbedMovie"></param><param value="" name="BGColor"></param><param value="" name="SWRemote"></param><param value="" name="MovieData"></param><param value="1" name="SeamlessTabbing"></param><param value="0" name="Profile"></param><param value="" name="ProfileAddress"></param><param value="0" name="ProfilePort"></param><param value="all" name="AllowNetworking"></param><param value="false" name="AllowFullScreen"></param></object></td></tr></tbody></table>在《古诗文误读何其多》一文中指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静夜思》)中的‘床’,大多读者和马茂元教授等名家都想当然地将它理解为睡床。其实这里的‘床’是指井口的栏杆,水井大多是在院子里,因而才有可能产生‘床前明月光’的景象。”应该说,把“床前明月光”的“床”解释为“井口的栏杆”,并不是什么新见解,大约20年前就有学者提出过。 </p><p>&nbsp;&nbsp;&nbsp;&nbsp;“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指何物,学术界曾有过争论。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就不断有争鸣文章刊出,归纳起来,主要观点有三种:1、指“睡床”;2、指“坐具”;3、指“井床”,即井上的围栏。 </p><p>&nbsp;&nbsp;&nbsp;&nbsp;清人王琦认为,这句诗中的“床”指睡床。在他编的《李太白全集》中,大凡“床”指“睡床”则不出注,除“床前明月光”的“床”没有出注以外,还有《平虏将军妻》中“出解床前帐”和《春怨》中“飞花入户笑床空”的“床”。研究李白的大家詹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对《静夜思》中的“床”也没有出注,他们也认为是指睡床。鲁梁的《“床前明月光”的“床”还是解释为“睡床”为好》和倪传龙的《也谈“床前明月光”的“床”》也认为,“‘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睡床,这是最符合本诗情境的解释” 。 </p><p>&nbsp;&nbsp;&nbsp;&nbsp;程瑞君的《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和张连举的《“床前明月光”新解》等文却不赞同把“床”解释为“睡床”,理由是:如果作者睡在床上,怎么能见到地上的月光?又怎么能够做出举头、低头的动作来呢?诗人既然能够举头、低头,那就一定是坐着或站着的。程瑞君认为:“‘床’应是一种坐具,该诗写的是晚上在院子里静坐的情景和怀思。”张连举则认为,如果李白深夜坐着呆想,“实在太煞风景”,而主张把“床”释为“井床”。朱鉴珉的《床·井栏·辘轳架》也认为“床”指“井床”,而且引《韵会》的解释:“床,井干,井上木栏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并说:“在静夜里,诗人不能入眠,他步入庭中,看见井栏前一片白光,初时还疑心是地上的秋霜。他抬起头来看见天空的明月,才知道那不是秋霜,而是月光。他低下头去,深深地思念自己的故乡。俗语云‘背井离乡’,‘井’和‘乡’关合。” </p><p>&nbsp;&nbsp;&nbsp;&nbsp;如果把“床”解释为坐具,深夜坐着呆想,确实有些不近人情,而且“静夜”与“坐具”没有与“睡床”更有关联。但如果把“床”解释为“井床”,却更不妥当。因为在李白诗歌中,大凡“床”作“井床”讲,前后都有“井”字与之关合,并且王琦都明确注曰“井栏”。如,《洗脚亭》:“前有吴时井,下有五丈床。”《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这三首诗中的“床”,王琦都注云“井栏也”。而《静夜思》中的“床”没有“井”字与之关合,而且王琦也没有作注,可见在他看来也不是指井床。其次,如倪传龙所说:“如把‘床’解作‘井栏’,那么‘床前明月光’的‘前’字便无法落实,‘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势必成为画蛇添足。大凡井都打在开阔的地方,岂止‘床前’才有月光,它的前后左右哪处没有月光呢?” </p><p>&nbsp;&nbsp;&nbsp;&nbsp;综上所述,还是把“床”解释为“睡床”更为妥当。古代的睡床,大多三面有木栏,豪华的用雕花木板,简朴的用木条,里面挂以纱帐;没有木栏的一面供人上下,这一面的床沿和床脚做工装饰都很考究。睡床的安放往往一面或两面靠墙,不靠墙一面的床沿供人上下,或用以坐着休息,这面床沿的前面就是“床前”。这种“床前”,唐诗中多有描写,如王昌龄在《初日》中写道:“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杜甫在《北征》中写道:“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p><p>&nbsp;&nbsp;&nbsp;&nbsp;还必须说明的是,把“床”解释为“睡床”,并不是说作者就一定睡在床上。所谓“作者睡在床上,怎么能见到地上的月光?又怎么能够做出举头、低头的动作来呢”的说法,未免有些机械。阅读诗歌不同于阅读科学论文,难道说到“床”,就一定是睡在床上吗?“作者睡在床上”的说法,是由“静夜”和“床”的思维定势形成的,而这首诗中根本没有这样的意思。尽管诗题为《静夜思》,但可以想象是诗人就寝前的望月思乡,或者坐在床沿,或者靠在床头,甚至站在床前,看见皎洁的月光从窗口流泻进来,洒在床前的地上,举头望窗外的明月,低头思念故乡。(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胥洪泉)</p></font></div></td></tr></tbody></table>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08-5-26 17:52:02 |只看该作者
<p>“床前明月光”之床还真的说法各异,我的一位研究民俗学的同事,也曾发表论文证明此床为“井床”,也有诸多论据,也认为地点是室外而不是室内。</p><p>究竟真相如何,就不知道了,你后面贴的那文我觉得可能更有道理一点,从众从俗,呵呵,床就是床,也无不可。</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795913[/lastedittime]编辑过]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5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酒坊起糟小工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08-5-26 23:28:21 |只看该作者
<p><strong>如果你去买鸡蛋,一定说“我买二斤鸡蛋”,肯定不说“我买一公斤鸡蛋”。最近几年,政府又说要更准确些,说“千克”。你跟售货员说“来两千克鸡蛋”,那个售货员肯定看着你,不知道你要干嘛。</strong></p><p><strong>哈哈,是的,不能说"叫马扎"啊</strong>[em01]</p>
我的基本工作是:上笼屉、铺麴、点火、取浆、入缸,最后起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6

主题

0

好友

3549

积分

业余侠客

拉丁鱼级宙斯盾

Rank: 4

5#
发表于 2008-5-27 01:32:00 |只看该作者
<p>《静夜思》那个起码是这个<img src="http://www.chinaue.com/eWebEditor/200508/2005826121748393.jpg" border="0" alt="" /></p><p>&nbsp;</p><p>绕床弄青梅,差不多是这个。。。。<img src="http://www.chinaue.com/eWebEditor/200508/2005826121748990.jpg" border="0" alt="" /></p>
笑过才知情偏少 泪罢方始思天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6

主题

0

好友

3549

积分

业余侠客

拉丁鱼级宙斯盾

Rank: 4

6#
发表于 2008-5-27 01:42:22 |只看该作者
<p><strong>杜甫的“乘月坐胡床”</strong><strong>这句,相对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作为一种同时代文化习惯的照应,是非常有说服力的。</strong></p><p><strong>至于说“床”也有“井栏”的意思,虽不为错,但缺乏同类比证,因此不如“胡床”的意思更具有彼时的恰切性。</strong></p><p><strong>两种都有字面解释的证据,乃应以可确证文化习惯一例作为考证的优先选择。</strong></p>
笑过才知情偏少 泪罢方始思天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6

主题

0

好友

3549

积分

业余侠客

拉丁鱼级宙斯盾

Rank: 4

7#
发表于 2008-5-27 01:51:57 |只看该作者
<p>改席地而坐为坐在椅子上,一是游牧民族统治中原乃至天下的长久(细算一下,你会发现令你难以接受的长久),二是北方逐渐干冷的气候让人跪坐不下去了(黄河两岸绿柳成荫是什么概念?)。</p><p></p><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824415[/lastedittime]编辑过]
笑过才知情偏少 泪罢方始思天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冷场小王子无限连击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8#
发表于 2008-5-27 02:22:42 |只看该作者
有些问题的答案因为缥缈,才会有各样的说法。对于写作来说,可能有些人是在如同文中的学者们一样,在消灭缥缈,让一些东西确定下来。也有一些写作者是在追逐缥缈,或者说,是在制造缥缈。答案是什么固然重要,但是在一个迷雾上继续制造迷雾,未尝也不是一种答案。
http://blog.sina.com.cn/rockdaxingx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9#
发表于 2008-8-6 02:19:41 |只看该作者
<p>深究下去真是没多大意思。特别是古诗词。读静夜思你只要知道它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绪就行,至于是在床边思还是在井边思还是在粪坑里思,有必要么?有必要么?</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34

主题

21

好友

1万

积分

版主

我站在你的尽头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08-8-6 10:15:52 |只看该作者
这个非常有意思。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3 14:1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