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8-30
- 在线时间
- 8260 小时
- 威望
- 7223 点
- 金钱
- 29678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872
- 精华
- 10
- 积分
- 10282
- UID
- 279
  
|
鲁奖抄袭公案”不能不了了之———
“全书33万字之中竟有70%也即23万字是抄来的!”
半个月前,“鲁奖抄袭公案”引爆整个文学界。
上海《文学报》刊登署名“柯棣祖”的文章《如此狂“抄”,枉获“鲁奖”》一文,直指鲁奖获奖论著《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作者谭旭东)居然是一部七拼八揍的抄袭之作。
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吵吵闹闹、沸沸扬扬之后,事件渐渐偃旗息鼓,并最终可能不了了之。
然而,文学奖如何才能更具公信力,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另一个问题,不能不了了之。
其实,从茅盾文学奖被质疑“主席奖”、鲁奖“羊羔体”备受争议到如今的“引用体”,文学奖一次次遭遇信任危机。业内人士认为,文学奖要重塑公信力,除了评奖过程机制的完善,还有赖于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和文学“标准”的更新。
冷门入选 阻隔公信力
近年来,鲁迅文学奖遭遇公信力危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有网友指出,鲁奖从热闹一时的“羊羔体”到如今的“引用体”,最后伤害的都是评奖的权威性。作家阎延文曾激烈地撰文批评,“羊羔体”是鲁迅文学奖的死亡证书。其实,鲁迅文学奖公信力丧失也并非一个孤立的话题。事实上,目前的各种文学评奖,包括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每次评奖结果一公布,都会面临各种质疑。
曾多次担任文学奖评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感叹道,“文学奖的公信力,一件事情、两件事情、三件事情加在一起,它肯定就会受伤害。”资深文化评论人韩浩月指出,近年来,文学奖公信力下降是一个普遍的认知,“这几年评出的很多作品读者都不知道,很冷门,如果说它确实让人惊喜也可以理解,但是大家一传播 ,找来一看,也是一部平庸的作品,这导致了很多人对文学评奖不信任。”
作家龙冬,曾经也是文学奖的读者,可是现在基本不怎么关注这个奖项,“年轻的时候,很多获奖作品还读,比如张承志的《黑骏马》,现在基本就不读了。”他现在更看重的,不是文学奖,而是在一个咖啡厅、一个小酒吧,一些真正热爱文学的人在一起,大家一起阅读、评价,甚至可以批判、形成争论,“那是多有意思的文学的生活。”
冷门作品的频频入选,阻隔了文学奖的公信力。
杂牌奖项 拉低公信力
在《中国青年报》曾经做的一次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下文化类奖项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调查中,受访者选出的首要问题是“评奖过程公开性不够”(67.5%),排在第二位的问题是“评奖变成发福利”(67.3%),排在第三位的问题是“大众参与程度不够”(66.6%)。受访者反映的其他问题还有“奖项过多、过滥”(62.8%)、“花钱买奖的问题时有发生”(57.5%)、“评奖程序不公正,经常有‘内部人’获奖”(57.0%)。
韩浩月指出,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家普遍的看法。“每一个文学奖项作品出来都会有争议,包括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评奖过程中要尽最大努力做到公平、公开,我们很多文学奖项,不知道是不是缺乏宣传,常常一出来,就是最后的结果。”
奖项的过多、过泛,《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也深有体会,“现在中国那么多文学奖,除了政府组织的国家奖,还有各种民间奖,最近海南一个房产公司要设立一个100万的文学奖,全国各地方组织也有很多评奖,很多文学奖仅仅是一种形式,已经与文学本身没太多关系了。”
无疑,杂牌奖的泛滥,拉低了文学奖的公信力。如何治理这些杂牌奖的泛滥,也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期待未来 重建公信力
怎么样重建文学奖的公信力?记者在采访中,很多人都提到茅盾文学奖客观地来说,是在进步的,“首先,至少去年把莫言、毕飞宇这些好作家评出来了,这就很好。”茅盾文学奖在公开评审过程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公开投票、网友参与、几番公示,尽管最终大家对文学作品的好坏仍然存在标准差异,但对评奖基本信服。
作家龙冬也指出,尽管茅奖也有自己的问题,但确实也选出了一些好作品。韩浩月也认为,文学奖的公信力除了评审的公开,最关键的是要用好作品说话,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评奖单位要彻底排除“排排坐、吃果果”的“圈子化”嫌疑,不要人为设定各种评奖门槛,并且开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果一个奖,变成少部分人玩的游戏,意思就不大了。”龙冬说。
程永新建议要重塑文学奖的权威,在评奖机制方面可以更完善,评委的产生必须要有很好的机制,权威的专家就是公信力的保证,并且要给专家们充裕的时间,认认真真地阅读作品,“现在不是这样的,只能浏览,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需要慢慢品的。”网友建议,文学奖项也应像运动奖牌一样,建立违规追回机制。但是即便如此,在中国要建立一个有公信力的文学奖项,也非常之难,很多人都指出,最根本的难点在于“标准”,“去年的茅奖评选,是一种民主的方式,形式上看是可以了,但是标准还是陈旧的。”出版人黎波说。
程永新也认为,“标准很难设定,究竟是市场的、主流的,还是艺术的?这个中间很难统一。现在经济和文化活动本身就有一些千丝万缕的纠缠不清的纠葛,一个公信力强的奖项很有难度。”
问题依然很多,依然很难。但再难,总要解决。
| 选稿:丛山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罗皓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