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2-12-17
- 在线时间
- 2523 小时
- 威望
- 47745 点
- 金钱
- 38427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9735
- 精华
- 17
- 积分
- 19871
- UID
- 95
  
|
5、1945-1949
南投的集集镇,有一家曾经在网上聊过的民宿,虽然没有入住,路过时也就去看看了。女主人用茶、水果和蛋卷做下午茶,她忙着时,我就看看她家的相册。
主人的外公是台湾本地人,年轻时生得高大帅气。日据时期开发中部,普及中小学教育,这位帅哥学习成绩优异,作为技术生赴日留学,之后在日本与一女子相恋,有了第一个孩子。
谈到1945年,主人叹了口气:“唉,妻离子散啊”。这情景和我们在大陆看到的欢庆胜利真是很强烈的对比。主人的外公带着幼小的孩子,从日本搭货船回台湾,妻子留在了日本。船一进港,岸边都是等着上船回日本的日本人。日据50年,很多人都在台湾结婚生子,此刻胜利国的故乡码头,是更多人的妻离子散。
之后就是和台湾老兵几乎一样的故事了,主人的外公在南投娶妻、再生子,而日本的妻子终生未再嫁,死后,牌位入祠堂为正妻,台湾妻子为妾转继室。
主人的外婆是后娶的台湾妻,我问,老人家是否感到委屈,他说:“不会啊,大婆一直孤独,过世后牌位才进我们台湾的家,我外婆总还有外公陪着。”
这是第一个故事,我在大陆听不到。
在高雄,出了火车站上计程车,司机问我是哪里人,又问我对统独的看法,我凭着在台南的经验,以为南部是深绿居多,就表达得比较含糊。司机却旗帜鲜明表示了深蓝立场,并大骂深绿是意识狭隘、功利急进、误国误民,说:“从十大建设开始,蒋总统对台湾的发展是有全盘计划的,按照国民党的全面部署,我们可以BLBLBLBL….民进党一上来,全部打乱,一群农民懂什么国家!”
我听得好玩,便问他家是不是37年那时过来的,他说:“我父亲是跟桂永清的,你知道吧?”
我对民国不熟,但先前做了功课,还知道桂永清是海军的,那他家就是住高雄左营了,我猜对一个、继续猜,“你家是江西的吗?”他说:是,萍乡。那种自矜,和二十年前我们公司台湾来的浙江籍总工对我说:“我父亲是跟老蒋过去的”一模一样。
在左营,一个小小的眷村文化馆,三个人给我讲了三遍。
第一个人是一位家里从上海过来的阿姨,衣着化妆很精细,带着老派的雍容,很有风范地给我讲了一遍,讲到家里住泥夹竹板的简易房里那几年的艰苦时,也要加上一句“我们都弄得整整齐齐,不会乱糟糟”(请用上海国语复述)。她的讲解重点是宋美龄,讲到夫人对眷村的关怀、我仿佛看到了蒋夫人附体。这位阿姨的毛笔字也写得很好,刚健有格。
第二个人给我讲解的是本馆的一个文化指导老师,时间不长,只聊了半个小时(很多游客在这里也只停留半个小时)。他从眷村生活的文化提炼、特殊性、历史蕴含开讲,深入本质、挖掘意义,这是形而上,我只有点头的份,
第三个是义工,退休后在文化馆帮忙。她看我在读展柜里的家书,就说:“这种信,眷村每家都有。”从这句开始,我问她老家哪里,来台湾后怎样、之后回老家见到什么…….阿姨说到流泪,我也使劲忍着。 阿姨的父亲是跟孙立人将军的,来台湾晚,倍受排挤,都无法入住眷村,连泥巴夹板房都没有的住,只好到本地人家里借房子住,被台湾本地人如何欺负、母亲父亲又是怎样去世的…….我说在清华看到过孙立人将军的挂像,她很激动,我又说自己去过腾冲祭拜过国殇墓园、也去看过瑞丽的第一飞机制造厂遗址,她更激动了,说她父亲的谁谁就是在腾冲没的,又问我怎么没去胡康河谷,我实在说不出口,那一片已经是别国土地了。
对比先前那位家里跟着桂永清来台的计程车司机对蒋总统的敬仰,这位阿姨对蒋总统的政工作风评价是“共产党那一套”,用“政治意愿掩盖理性客观”、“用政工干部驱逐技术干部”……我听得很有两岸一家的感觉,这也难怪,阿姨的父亲是早年学测绘的技术军人,在孙将军手下待遇很好。阿姨颇有点瞧不上桂永清,言语里带出桂“没和日本打过”的意思,有孙立人在,能和他比肩的将军实在不多。她还主动问到之前大陆的“反日游行”,又说了好一阵和日本相关的话题,我总结了一下,主旨两点:一、日本是台湾、大陆共同的敌人。我补充“曾经”二字。二、需要理性,不能以政治意愿取代客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