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28
- 在线时间
- 3039 小时
- 威望
- 18642 点
- 金钱
- 1234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435
- 精华
- 5
- 积分
- 25875
- UID
- 5288
  
|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3-10-12 02:42 编辑
到底看完了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后两部。
第二部《喜宴》比第一部《推手》好,但父亲其实几乎没有太多表现,而且结局的大喜剧——虽然使观者感到舒心,但仍嫌转变得太突然。我的感觉就是,全家人都低估了父亲的宽容程度?当然,从逻辑上讲,这个故事的方方面面也还是说得过去的。但一切仍有停留在表面的感觉。
最喜欢的还是《饮食男女》,这回主要写台湾,欸,这下接地气了。一切都很亲切,看起来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样子。父亲每天做一大桌子菜,虽然显得有些过分,但作为“中国传统在老人身上留下的重担”的一种隐喻,这一点还是可以理解的,也扣中题目。一两个人物合理出彩,这不难,但每个人物都合理(包括二女儿的第一个开画廊的男朋友,嘻嘻),也挺不容易。作为这样一个特定的电影,结尾拔高拔得合理!很出彩!有形式感。而且……还算是举重若轻吧。导演好像还是有点怕把“物是人非”这种观念表达得不够,给表达这种意思的镜头多了点。再少一点,结尾就更自然了。最后一个父女盛汤的镜头,非常有仪式感,几乎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最后一个亮相一样。
总体看下来,李安的电影,总是给我一种“仍停留在表面”的感觉。这使我又想起陈卫看了“少年派”之后对我提到的观点,就是李安的作品总是嫌太轻,缺少一种更深入的力(原话早忘了,大意)。
对于陈卫这一点,不是第一次了。往往他说一个什么观点,我当时总在心头打一个问号,甚至感觉他表错意,后来发现,他是对的。
当然,我只是突然想到这一点。我和他都不一定就是对的。而且本身这也无所谓。
李安还是可以的,电影嘛,一群人做一件艺术品,不能强求太多,能做成这样也不错了。中国大陆有很多希望做成接地气的作品,很多初看不错,但回过头感觉,却没有李安的干净,没有他沉静、纯净、干净。这也是一个感悟,就是做东西有时要单纯一点,不是坏处。
就想说两句,还啰嗦了这么多。又想起来,自己很久没有写对作家的观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