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札记四:评委亮相,蜻蜓点水或欲言又止

[复制链接]

19

主题

0

好友

39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5: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题记:<BR>终于一睹吕克·贝松的尊容,原来,他是个大块头,他对亚洲电影的关切让我们看到了商业和文化共谋的力量。<BR>―――卡夫卡·陆(KavkaLu)</P>
<></P>
<>在评委见面会上,我问了冯小刚这样一个问题:除了电影节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时间的电影业并不景气,作为中国最卖座的导演,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观众吸引回电影院,毕竟大银幕的感受和DVD不一样。<BR>冯小刚是可以拍艺术片了,他的回答就很艺术,他认为中国电影很繁荣,他说去年排名前三位票房的都是中国电影!<BR>靠,冯小刚,你不能当了评委就一叶障目、避重就轻吧,中国的票房怎么来的你应该比我清楚吧,一纸公文就可以让一些影片让路,一纸公文就可以在一个月内上映一部电影或者是包场的党务电影。<BR>作为一个出色的商业导演,冯小刚视而不见吗?上海电影院很多时候观众不会超过10人。<BR>利益让人没有了真话,没有真话记者就只能官样文章,最后贻害到电影本身和媒体公信力。<BR>北京中国影视杂志的记者问了评委们如下问题:刚才吕克贝松提到现在中国电影越来越受到美国大片的影响,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国内的一些制作厂商热衷于华丽的(古装)大片的制作,你怎么看待这样一个现象,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因为观众对于大片的失望以后会引起他们进入影院的兴趣。<BR>这段话引起了场内记者的热烈掌声,冯小刚同志这样回答:电影没有大小一说,只有好坏之分,不管是多大投资的,还是多小投资的…最终要看的是电影拍得有没有艺术水平。<BR>英国著名制片人邓肯·肯沃西(《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1994)、《诺丁山》(1999))对于好莱坞模式这样表述:好莱坞的制作模式和别的国家不同,英国曾经在上一世纪80年代学过好莱坞,但是,最终觉得文化不是靠金钱堆出来的,在英国倘若是国内制作大多数成本都挺节省,影片的成本和他的艺术含金量关系不大,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欣赏口味就不同,要注意文化的独特性。<BR>中国人多,这样的潜在观众人群不能忽视,跟风好莱坞是没有出路的。<BR>想想也是今天早上在国际来宾见面会上一位记者曾问阿诺德·科派尔森(《野战排(Platoon)》制片人)美国电影的运作方式,他的回答或许可以让大多数期望靠好莱坞大片模式救市的官员和导演清醒,他说倘若一亿的电影投入,那么他的制作成本是6500万,而3500是宣传费用。<BR>让我们回忆一下本国独立电影的境遇吧!由于大多数电影官僚对于电影文化的多元性的认识不足,中国的小厅化只是一种形式,大多数时间放映的几乎都是一部电影,号称电影产量高达260部的电影真正在大银幕上放映的不会超过30部(其中还包括党务电影)。<BR>央视六套对于一些中国影片的收购其实是贻害电影工业本身的,电视机前是培养不出电影观众的,而且,作为中国电影的低廉成本和得奖增益而言他的收购价往往让一些导演高枕无忧,长此以往,电影就会变成电视的附庸。<BR>在电影节里碰到一些小记,他们仅仅把报道当成一份工作,这样的媒体对于电影业传播同样是没有任何益处的。<BR>在今天评委会的见面会上,我赞赏关锦鹏导演的话,电影的发展空间很大,市场化并不是坏事,对于文艺电影媒体要担负其引导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年轻导演对于现实题材的把握是值得推介的。关锦鹏导演特别提到了刘佳茵(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在读)拍摄的DV作品《牛皮》,这部获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卡里加利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更像一部私人的家庭影像,但,现实主义正是小成本和独立电影比较容易把控的题材。作为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影像现场》的策划人,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邀请此片到上海放映和研讨。<BR>上海电影节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导演和观众缺乏交流的渠道,而各种名目的发布会因为提问时间过少而失去交流的意义,作为记者如此,不要说普通观众了。<BR>这种和观众的距离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现场记者对于套话的反感和抱怨可见一斑。</P>
<P>一些中国导演迷恋私人记忆的宏大叙事《青红》、《向日葵》、《(理发师)我不愿承认这是陈逸飞的电影,至多是素材》等等最后往往因为在编造和戏过成为脱缰野马,他们拍摄这类电影是他们没有能力把控一个简单事件所传递的人性复杂性,只能以时间的冗长来拖延。</P>
<P>在今天的评委见面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徐静蕾,一个耐看而话语低调的女孩,只要她努力,机会多多。<BR>而冯小刚同学十分圆滑,他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说穿了《夜宴》的商业活动让他对于中国电影的管家婆们小心翼翼,但是,狐狸再狡猾还是会露出尾巴,在记者问他会不会拿自己作品参赛时,他终于露出了狰狞,他说,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年轻的电影节,所以他的推动还需要时间(靠,13年的时间够老的,13年前的豪情和当下的鸡肋这应当引起组委会思索),他也谈到了境外媒体少的原因(他其实间接否定了主板方沾沾自喜的有50余人境外媒体记者的话语)。</P>
<P>上午见到了利亚姆·尼森,个子极高,西格尼·韦弗、安迪·麦克道威尔、尊龙、谭盾、尼尔生等人<BR>看《伯爵夫人》詹姆斯·艾沃里的作品,电影是上海标签的欧洲文艺电影,<BR>对于这代观众而言拖沓了。而且里面问题多多,拿这部电影做开幕影片其实证明了主办方的眼光。外来的和没有深入的。<BR>下午,601个电话见面会,商业味和自我吹捧让人反感。<BR>第一次见识笔迷的力量,对于我而言对于暑期影片的第一反映是父母银子晦气。<BR>今夜,红地毯旁最多是笔迷,这是电影节的荣幸还是电影节的悲哀。<BR>等会再聊。</P>
<P>2006年6月17日星期六下午23时45分</P>
<P>《电影双周刊》记者 卡夫卡·陆(Kavkalu)报道于上海</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22:2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