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0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人读过这个人的书吗?

[复制链接]

39

主题

9

好友

1038

积分

论坛游民

学弟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2 10:11: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国小说家,被文学史长期不公正对待的大师,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出生于纽约州扬克斯市,一生落魄不堪,烟鬼兼酒鬼,一生共著有长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2部。1961年,其极富盛名的处女作《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发表,引起轰动,与《第22条军规》、《看电影的人》一同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其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于次年出版,被评论界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他后来接连创作了长篇小说《扰乱和平》(Disturbing the Peace,1975)、《复活节游行》(The Easter Parade,1976)、《好学校》(A Good School,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Young Hearts Crying,1984)、《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1986)等。耶茨有“作家中的作家”之称,艺术风格影响了雷蒙德•卡佛、安德烈·杜波依斯等文学大家。美国很多作家都对耶茨赞誉有加,如著名黑色幽默作家科尔特·冯内古特。

  理查德·耶茨作品一览表

  Revolutionary Road (1961)

  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1962) (stories)

  A Special Providence (1969)

  Disturbing the Peace (1975)

  The Easter Parade (1976)

  A Good School (1978)

  Liars in Love (1981) (stories)

  Young Hearts Crying (1984)

  Cold Spring Harbor (1986)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Richard Yates (2001)

  Children Playing Before a Statue of Hercules (2005) (the short story "Oh Joseph, I'm So Tired" appears in this anthology edited by David Sedaris)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有个疯子。

39

主题

9

好友

1038

积分

论坛游民

学弟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9-6-2 10:14:08 |只看该作者
孤独的人写孤独的书—《十一种孤独》读后
                      陈新宇

http://www.eduww.com/Article/200906/24313.html
       酗酒、抽烟、疾病、贫穷、潦倒、怀才不遇,生前没有得过奖,死后迅速被人遗忘。现在他的书已成绝版,只能去二手书店积满灰尘的角落里寻找了。他的一生正合了文人应有的命运。
  理查德·耶茨(1926-1992)是“焦虑时代(the Age of Anxiety)的伟大作家”,是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他的处女作《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获成功,当年与《第22条军规》、《爱看电影的人》一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随后他陆续了《扰乱和平》(1975)、《复活节游行》(1976)、《好学校》(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1984)、《春寒料峭的港口》(1986),生前最后一部小说《不定时代》至今未能出版。
  耶茨不是纳博科夫那样的语言天长,他文风简朴直白,甚至无法吸引普通人的注意;他不如斯蒂芬·米尔豪斯(Steven Millhauser)那样富于想像,天马行空,他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不玩弄所谓超小说的写作技巧,坚持对生活现实的描写。他的小说关注人的绝望与脆弱,即使那些他抱着最大热情写就的小说亦是如此。他笔下的许多人物,读者在阅读中因似曾相识而退缩,“我认识他,我从他那里得到过教训。”耶茨让你在阅读中明白:生活之路有时会意外地转个弯,留给我们的只是绝望。
  希腊悲剧如何展现人物致命的缺陷,耶茨的小说就如何展现人物的绝望。他笔下人物的结局似乎都无可避免,他无情地刻画出一幅幅人物肖像画,耶茨让读者的阅读成了一次冰冷的旅行。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他的人物里认出了自己生活中的失望与失算。耶茨不想屈服,他不愿用喜剧色彩来羞辱自己,需要面对最糟糕的时候,绝不逃避。读者在这些场景还没开始时,就想退缩了,好似恐怖电影的观众明知受害者要打开的门是错的那扇而不忍观看一样。实际上,就像陀斯妥耶夫斯基,明知屈辱的可怕,但也无奈地知道生活还要这样继续。耶茨的书痛苦、忧伤,他笔下的人物无助无望,他没有留给读者一丝安慰。
  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批评家们认为他的小说只有约翰·契弗堪与相比。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好评,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Book-of-the-Month club),可惜他没有一本书的精装本销量超过12000册。但他却被誉为“作家的作家”,拥有一大批作家拥趸,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科特·冯古内特、安德鲁·杜伯斯(Andre Dubus),他的作品影响了许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他。要说他是作家中的作家,只能将他与契诃夫相比,或许也可与菲茨杰拉德比比,但他显然没有后者的诗意才华。
  写得这样好,却还是遭到忽视,被人遗忘,这真是难以理解。我们总以为,只要我们写得好,我们笔下的人物、笔下的世界就会活在人们心中。为什么一个倍受同侪推崇的作家,作品能深深触动读者的作家,为什么一个与菲茨杰拉德描写爵士时代(Jazz Age)的失落一样描写“焦虑时代”失落的作家 ,一个像雷蒙德·卡佛、安德鲁·杜柏斯一样影响了美国文学的作家,一个文风如此冷峻直率的作家,会如此迅速地被人遗忘,作品绝版呢?
  耶茨1926年出生于纽约约克镇,幼年时家庭生活就不安稳,3岁那年父母离异,在大萧条时代,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曼哈顿艰难度日,母亲酗酒、容易歇斯底里,“当他们饥饿难奈或等着被人再一次轰走时,”母亲却对着他们高声朗读《远大前程》。1944年从AVON中学毕业后,他没有读大学,部分原因是他受海明威的影响,认为作家应该融入生活的洪流中,通过战斗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参军去了法国,像许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家一样,他经历过战争,但在军队中他染上肺炎,治疗康复后,他从德国退役,回到纽约,在此结婚。1951年,他带着军队发给他的肺炎补偿金举家迁到欧洲,在欧洲的几年中,除了写作他什么也不干。他坐在租来房间里,不停地抽烟、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写,一篇又一篇,但都失败了,自负而伪善的《纽约客》拒绝了他的每一篇投稿。1952年对他来说具有特别意义,这一年,他终于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发表了一篇小说,那是他来欧一年后写下的十五篇小说中的一篇。
  耶茨在用文字建筑他的文学之家时,现实中的家已经倒塌了。与妻子的关系破裂,妻子带着他们的女儿从伦敦回到美国,暂时分居,1959年正式离婚,两个女儿的抚养权归了妻子。经济也陷入困境,付不起房租,但耶茨从没停止过写作。只是酗酒让一切慢了下来。
  从欧洲回来后,他先后在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工作过。为付账单,他为人捉刀,代人写作。1962在布雷德洛夫作家创作班(Bread Loaf Writers' Conference)上,他绕场裸跑,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他走上菲茨杰拉德不成功的老路,去好莱坞写剧本。1963年他为时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F·肯尼迪撰写发言稿,在约翰·肯尼迪遇刺后,他接受了依阿华大学作家创作班(正是保罗)的教职,但那一段经历并不愉快,又一个失败而已。
  许多年来,他都是孤单一人生活。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在波士顿,学生、同事看到他房间之简陋无不为之动容:一张桌子上放着台打字机,冰箱里只有咖啡、啤酒和波旁酒,墙上是他女儿的照片。两盏微弱的小灯、到处是踩死的蟑螂,碗橱里入着脏兮兮没洗的锅。他就是在这样的小房间里,在凄凉中写作。
  写作从未停止。这像是个可怕的判决——判决他终生写作。写作让耶茨的精神比身体活得更长久。写作就是他的生命力,贫穷的日常生活无法比拟。
  最后十年,他的健康状况极度恶化,由于肺结核,他呼吸困难,不停地咳嗽、气喘,他抽烟。但烟仍抽得像在烧炉子,即使最后一年里他得借助氧气面罩来呼吸时,抽烟也没断过。喝酒是他的另一个狂热的嗜好,喝得很凶,但白天他写作时从不饮酒,一到晚上却总是烂醉如泥,不醒人事。有一段时间他精神崩溃,几次住院,他自己说,“是的,我不断进出精神病院。”他40岁才出头,可看上去苍老得像个老头子。他仿佛要尽量糟塌自己的身体。
  耶茨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他也说过,“我所写的全是家庭,家庭就是我要写的。”
  《十一种孤独》是他的一个短篇小说集,是美国二战后早期小说创作的高峰,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十一种孤独》以冷峻无瑕的笔触描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描写的是人的脆弱、无可奈何地适应。它可以成为整整一代人的礼拜用书。
  《十一种孤独》写的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年轻人:曼哈顿办公楼里的被炒的白领、有着不朽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阅读这些故事,你可以看到耶茨晃动的身影,是的,他写的都是真实生活,是他熟悉的生活,生活中的失落与绝望,生活中没什么希望的日子。
  《万事如意》中疲惫不堪的主人公、贫乏的对话、单调的叙述;《一点也不痛》中两对“夫妇”驾车前往位于长岛的肺结核病院,这些故事与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如出一辙,这是卡佛小说中的不幸世界,但没有卡佛小说中的冷幽默,也没有卡佛小说结尾留给人的一线希望。耶茨的小说世界没有诡诈离奇,没有奇思异想,有的只是朴实、悲哀、不可避免。人们会想,一个作家怎会在开始时对他的主人公饱含同情,然后判他们遭受种种折磨,不给一丝希望?我想这是因为耶茨对失败这一现实的坚持。失败远较成功多,远较成功普遍。家庭与爱情可遇不可求。没人能因幸运而获救,没人能因巧合而解脱,没有相互理解的爱人、朋友、父母子女能让无法忍受的日子变得稍微愉快一点。命运从不曾改变,它只会沿着必然之轨迹把你带到死路上,把你留在那里。耶茨只是如实地描写,他不粉饰、也不嘲讽,更不会将作品浸泡在感伤的眼泪里。他直白简约的描摹,使人物的每个动作都那么真实可信。耶茨处理日常场景的手段高超,让我们在不经意间进入意想不到,但又完全可信的境况里去。在《杰克-奥-拉顿医生》这篇小说里,新转学来的男孩文森特·萨贝拉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斥。一方面是通过对话表现出的孩子们的生活,一方面是老师想改变这个男孩的神圣任务,二者背道而驰。这两者的冲突最终以灾难结束,文森特·萨贝拉最终攻击他的老师——唯一一个想靠近他,对他好的人。
  《十一种孤独》中的人物身处令人沮丧之境地,再回看从前的生活,当时充满希望的美国带给这些年轻人的只有空虚,对爱、对家庭、信仰、社会的拯救,不知怎么总是无法实现,他们讨厌自己的工作,他们酗酒,他们回忆以前他们就要成功的时光——可能是仅有的一次,就像《B.A.R人》里的退役军人,他日子过得平淡无聊,对妻子也没什么感觉。一天晚上与妻子口角后独自在街上闲逛,在酒吧里遇上两个当兵的,他想勾搭一个女孩,可人家对他不感兴趣,虽然心里不停地骂她婊子,可还是想着等会要带她走,“在某个暧昧的卧室里,”脱掉她的衣服。可是在他不停地纠缠时,他们一群人弃他而去。他只好在别的地方放肆地发泄自己,最终被警察抓起来。
  纵观全部十一个故事,作者对他笔下的人物还是同情的,比如对《建筑者》中的鲍勃。故事是痛苦的,但绝不是无情的,在作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在人物与读者,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他们的关系融洽,绝不紧张做作。虽然《十一种孤独》是本关于失望失落的书,但却相当柔和。这本小说集的出版,加上之前的《革命之路》使他的文学生涯达到巅峰。
  昨晚我再一次品读《十一种孤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作者会被人遗忘呢?他应该是读者的作家才对啊。
  耶茨的长女现住纽约布鲁克林,她还在家里保存着父亲的骨灰。2001年,当耶茨去世八年后,《纽约客》终于发表了一篇他的小说《运河》(The Canal)。也是这年,在作品绝版多年后,他的短篇小说集再版。太晚了,八年过去了,作者再也无法享受到些微的快乐,女儿摇摇骨灰盒说,“写得好,爸爸。”
本文来自[左岸文化网] http://www.eduww.com  版权归原著者所有.
有个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0

好友

6983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09-6-20 17:27:18 |只看该作者
十一种孤独还搜不到呢
雪夜访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9 14:2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