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1-18
- 在线时间
- 7 小时
- 威望
- 1406 点
- 金钱
- 770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1782
- 精华
- 7
- 积分
- 4694
- UID
- 222

|
三 继续将文学闹剧进行到底
1 人民文学出版社,不搞闹剧谁高闹剧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什么当代文学研究会的所谓年度文学评奖是闹剧,是密室文学政治撒谎女冠也政治的结果,所以,108家单位参加评选,只收到了80张选票,恐怕每家媒体发的选票不止是一张,而且所发选票恐怕也不止108家,这说明主办者极力拉拢地方媒体参与炒做的成绩很不理想,我想大家对于这样的文学闹剧也没有多达的兴趣,虽然这些地方媒体,急需这样的文学新闻,但是,对于如此荒谬文学闹剧还是不敢放肆。
当然,这些选票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其可靠性也有问题,而且他们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合法自己的工具。
2003年的年度文学人物评选并没有总结上一年的经验教训,学会和掌握“年度文学人物”是一个什么文学概念,走向年度文学人物的真理,放弃出版社低级的商业利益和评委狭隘的个人和集团利益,走向文学的公正,走向文学评论公共权威,而不是将闹剧继续进行,甚至进行到底。
所以,2003年的文学年度人物的闹剧没有任何转变,而是变本加厉。
除了有上一年度当选者及评选的所有问题之外,其胡评乱奖的问题更加公开和突出。
2003年的选票上是8个文学人物选票,而且,这8个奖项与上一年相比驱除了最会变脸的年度作家,但是,增加了一个网络年度作家,不知道为何?
但是,在公布的评选结果上是9个作家9项文学人物,增加的这个奖项是“最有活力的作家”,这个作家是南京作家韩东。而且,在预选中,韩东在他们自己排列的所谓进步最快的作家行列中,而且排名第一。
这种商业化哥们化的操作何其荒唐。
人气最旺的作家给了贾平凹,但是,在人气最旺的作家预选的行列中,贾平凹连提名都没有提名,但是,却在所谓的评委评选中评委人气最旺的作家,实在可笑之至。
2 继续凌迟巴金者,向谁献媚
2003年的文学先生是巴金,更是荒谬。某些人物向官方献媚向李小林献媚的动机十分明显。
巴金先生不仅被官方挟持强奸,还一些打着民间旗帜的官方奴才们侮辱强奸。
巴金先生已经多年不能说一句话,不能够写一个字,他没有年度文学作品,他是被最部奖人性的人强制地活着。他获奖大概是因为他被强制活到了百岁,还是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政协等单位的领导人。把这个奖给巴金是在用巴金最羞辱的语言凌迟巴金。渴望死亡是巴金的唯一一愿望,他绝对不会欢迎那些用各种方式绑架他的混子和骗子们让他活着,或者给他什么文学奖和什么文学先生。
巴金活着不仅是巴金最大的耻辱,而且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耻辱。
把年度文学先生给予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所谓的评委们在凌迟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巴金。
巴金是一个勇敢的作家吗?不是,巴金自己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甚至多次说自己是一个软弱的人,不是一个战士,而且巴金从来也不是战士。这也完全符合无政府主义者巴金的性格。巴金也却是一个这样的人。巴金是一个善良的无政府主义作家,但是软弱是巴金的最重要人格。
评语——“文学先生”巴金:他的文学生涯跨越了两个世纪,近八十年的文学创作道路是他追求真理、探索人生的艰难历程,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小说《激流三部曲》、《寒夜》等已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经典。晚年,他的《随想录》等著作语言返璞归真,思想沉潜深宏,尤其是他顽强的求真意识、不懈的人文追索,成了几代知识者艰难前行的精神滋养。
这样的吹捧似乎很专业,但是,这与2003年的文学先生有任何关系吗?
拉大旗做虎皮,其中的政治利益公里目的可想而知,不过官方和李小林未必理睬。
2003年最能够震撼中国人的文学作品当属陈桂棣和其夫人春桃女士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这部报告文学以作家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写出了中国农民惊天敌泣鬼神的苦难,被中国作家早已百分之九十九刻意遗忘和刻意回避,甚至嘲讽的农民的苦难,在这对夫妇的长达5年的艰苦卓绝的写作中得到捍卫。2003年的中国文学,特别是早就被人唾弃的报告文学在这一年里又有了尊严和荣光。这让帮忙帮闲帮凶的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们所不齿,甚至斥之为影响安定团结的坏分子作家,因为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文学力量和作家的人格力量,让最广大最春风得意最商业得意官场得意的作家们,在广大的读者面前现出了三帮作家的原形。
在9年前陈桂棣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淮河污染淮河流域人民苦难的报告文学,也曾经震撼中国和读者,陈桂棣引用的宋健先生“淮河流域三点五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今让我不敢忘怀,但是,极少数权势阶级和黑恶势力依然在淮河流域升官发财,置广大人民死活于不顾,淮河流域的人民依然甚至更加水深火热,陈桂棣一直未敢忘却。大批报告文学作家逃亡了,逃向金钱和权势,像我一直敬佩的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也倒在中国商业新贵新东方金钱的马车里。
感谢陈桂棣夫妇,感谢《当代》发表了这样一篇为苦难的农民兄弟发生感动中国的好报告文学。
陈桂棣春桃夫妇,中国最后的报告文学作家,也中国作家最后的极少数贵族,这才是真正的人民作家,2003年真正的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而不是今年政府给予巴金的所谓“人民作家”的称号和所谓的杨绛。
如果把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给予这对报告文学夫妇,对于已经败坏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年度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一次悔过自新重塑形象的机会,对于腐败丛生的文学评奖活动是一次拯救,对于中国文学也将是是一次拯救。
这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新书,他们为什么没有作出正义而且正确的选择,以维护文学正义和尊严。不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何对于文学错误的独有情锺。
如果因为这篇报告文学不选择陈桂棣夫妇,那么莫言作为中国文学的常青树,在2003年又有力作《四十一炮》出版,而且他的《檀香刑》也在2003年的茅盾文学初评评奖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莫言不仅是他们那一代作家,在所有中国的作家,很少有作家像莫言那样保持了文学创造的激情和力量,那样长盛不衰。
如果把文学先生给予一个小说家,我想没有那位作家比莫言更具有综合和年度的竞争力。
如果给予文学老人,我想上海99岁去世的现代派文学大师百科全书式学者施蛰存先生,其绝世遗立的不与权贵浊世合作的文人清雅和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格,是巴金难以企及的。他是苍茫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一个典范。
北京的吴祖光先生也是一位文学烈士,其作家的铮铮铁骨,无论何时何地都屹立中国不倒,敢怒敢言,道德文章天地生辉,是中国作家永远的榜样。
他们才是中国的文学先生。他们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是中国最后的文学贵族名士风流。他们的离去使文学使作家和知识分子群体更加黯淡,当然也让不幸的中国,再次在黑暗中缅怀大师高贵的道德文章,获取心灵的温暖,也给予在堕落沉沦奔跑的中国文学一次绝望的拯救。
3《我们仨》,帮忙帮闲,无知无趣无味
2003年的文学女士给予杨绛先生,看起来是众望所归,但是,实质上是一个误会,不知道评委们看没看《我们仨》这本书,但是,这本书完全是一本家族自我崇拜,粉饰历史苦难,感谢权贵,甚至要知识分子向权贵忏悔的一本帮闲帮忙之作,更是钱家自我神话之作。一位经历目睹近百年历史沧桑的老作家,如此毫无知识分子风骨,如此缺乏知识分子气质,如此媚颜甚至奴才的写作,实在令人震惊。
不过也没有什么可以震惊的,这就是聪明绝顶的钱钟书和杨绛家族的人格本质所在。
我曾经再另一篇文章中说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明星写作,但是,这本书不仅令知识分之失望,而且也令明星崇拜者失望,这本书实在是一本难以卒读的无智无趣无味的书,厚重的历史没有,人生有趣的故事没有,文人逸事没有,掩盖历史掩盖人生真相的节制的文字,是冷血的乏味的,更是枯燥的文字游戏。一位文学老人的文字竟然像老干菜一样毫无情感的生机毫无审美的意味,一切隐藏或者有益遗忘于内心的深坑,一切拒人千里之外。而书的第二部分梦中三人行的小说文字,又是在是小姑娘的矫情滥情腐酸文字,再加上历史时空的干涩,更让人卒读。
在美国的夏志清先生说,钱钟书一家是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没有在历史的洪流中受到冲击的知识分子。所以,要让钱家有历史反省和和忏悔是不可能的,他们掩盖历史为过去和现在的当局辩护,则是他们凌绝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和幸福。
无论任何时代,我们都是时代的宠儿和俊杰。这是钱家神话的秘诀之一。
前几年,杭州家族的人为了保护钱家大院不被政府和开发商拆毁,钱钟书杨绛完全站在官方和开发商立场上,不惜与亲人识破脸皮,其自私其帮忙帮闲之态实在精妙绝伦。她与冯友兰女儿宗璞的你死我活,让我们看到了钱杨二人背信弃义的坚决自私自恋的小人精神
聪明实在太聪明。
《我们仨》应该说是2003年,让几乎所有的读者大失所望的一本书,她所展现的自私自恋小气媚骨和孤傲令人惊诧,文本内容与读者的期望的巨大落差,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无法与之媲美。当然,很多读者并没有深刻地感觉到这一点。
不过钱家再造神话神采的最大最好的一次机会也丧失了。
《干校六记》《洗澡》之后的杨绛,完全变成了一个帮忙帮闲的文化明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荡然无存。
2004年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章伯钧的女儿章诒和女士写得一本《往事并不如烟》的书,这本书记录了章伯钧罗隆基等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的历史和人生,堪称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是去年中国最好的一本关于中国文人和百年中国历史的一本书。这本书亲历视角,历史手笔,理性力量,将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个人的悲剧国家的悲剧融和在一起,在人生的大舞台和人生的小舞台中,将时代大舞台和历史的大舞台历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再次唤醒了中国人对苦难中国历史的悲怆记忆。这本书力透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和中国历史的理性力量和超越个人与历史超越力量,让当代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无法回避。
青年作家李静曾经大力向我推荐这本书,我对这样回忆历史的书,表示了怀疑,我也以为这本书只是单纯的个人式的受难史,在今日艰难悲惨的中国,这样的历史回忆还有多大的价值,还有多少影响我们的力量。因为现实的苦难,已经让历史的苦难相形见绌。在网上读了部分篇章之后,改变了自己。
章家没有要求党和国家修改他们的右派历史,为他们追认什么党员之类的历史称号,他们为自己是永远的右派感到无限的光荣。这是才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高贵的灵魂。
历史不能遗忘,历史的书写应该如此开阔震撼。
在这本大书面前,《我们仨》这样无色无味的小摆设,简直就是荒谬的垃圾。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三帮文学的经典《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就更是文学和人生的垃圾了。
文学政客文化政客王蒙谈人生,岂不荒谬,他那里有资格谭人生?王蒙人生只不过是后黑中国文化部长在野在朝的阿Q的人生。王蒙进退都是王部长,他可以Q,,你的房子你的地你的牛被黑官黑社会抢去,面临绝境之时,甚至只有自杀的自由时,你还能像王部长一样兴高采烈地将人生阿Q吗?
相信王蒙,阅读王蒙阶级斗争的人生哲学垃圾,不如打自己两个耳光舒服。
4 韩东的“活力”,就是哥们的捧
“最具活力的作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想“活力”和完全“商业”的作家,还是“南京帮”最具活力的作家,还是中国文坛最具活力的作家,或者是商业和哥们的胡吹乱捧?
2003年中华文学人物提名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最具活力”的什么鸟作家,什么叫最具活力。所有稍微对文坛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韩东的哥们王干还有什么谢有顺等在操作炒做韩东,为寂寞的韩东叫嚣,其次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商业欲望。大家再看一看出版社和责任编辑是谁?知道“活力”问题所在
中国文坛有不少帮派,北大帮,北师大帮,南京帮,上海帮等,还有什么民间派,知识分之派,等等。各个帮派相互打斗争权夺利,抢夺中心话语霸权,抢占话语地盘和名利蛋糕。
“南京帮”就是其中最善于在文坛制造风云炒做自己的军团,这一军团还包括广东的青年表扬家(早期是攻击手,成名之后成为专制吹鼓手)谢有顺,云南的诗人于坚。于坚是大南京帮最重要的精神领袖之一。南京帮最善于装模作样或者耸人听闻地在全国制造文学新闻,进行商业操作。他们看似非常团结,精心制造文学事端进行集团式义和团式文学攻击,以便新闻媒体中频频露相炒做自己,使自己快速成名,获取暴名暴利。他们之间相互吹捧,几乎是面对面对吹,你是大师他是大师,你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他是中国最天才的批评家(例如谢有顺于坚等),我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他是中国最天才的评论家,等等,中国文学世纪排行榜,上榜的全部是兄弟姐们。如果相互吹捧不过瘾,还会相互攻击于媒体,共同富裕。他们抢占阵地,据为己有,拼命发展自己成长哥们,直至被人赶走。他们把阵地作为自己和哥们迅速成功成名发财致富或者获取美女的工具,至于被霸占的刊物媒体的命运,他们则不管。一旦被人赶走,他们则破口大骂,一副中国文坛董事长的样子。
南京派所谓标榜的民间派,反知识分子派的民间,但是,知识分子派也并非官方。他们的民间基本的不反对官方理念,绝不向官方挑战,其实就是准主旋律的边缘官方派,所以,他们一直被人怀疑,一直想进入中心,只是做奴才而不得的遥望官方派。
探讨南京帮在文坛上的种种登龙术还需要更大的篇幅。
2003年“最具活力的作家”,顾名思义韩东在2003年的创作及其杰出深具思想和艺术的创造活力,但是,韩东2003年的新作《扎根》,除了亲朋和商业炒做之外,还没有可观的比较高具有信服力的评论。《扎根》是否杰作依然是疑问。另一方面,最近5年或者最近3年,起码最近2年应该有杰出表现,有影响力的作品影响文坛和读者,但是,我们似乎没有看到。最近几年,韩东虽然也在写作,有诗歌,也有小说和战斗批评,给人留下印象的是4、5年前的“断裂”运动和一些火气旺盛的批判文章。实际上,韩东主要精力都放在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文学刊物《芙蓉》上。看这本刊物的操作,就会知道这本刊物主要由韩东把持,无论风格还是作家作品,浓郁的南京帮气息哥们姐们气息。所以,有湖南人说《芙蓉》就是南京帮的《芙蓉》,就是韩东的《芙蓉》,但是,《芙蓉》连年大亏损,直到2002年第5期湖南人忍无可忍,将早就失去合法性的《芙蓉》彻底改组,主编萧元先生流落异乡。
湖南文艺出版社改革早已失败了,《芙蓉》终于落下彻底失败的帏幕,回归到湖南人手中。
但是,《芙蓉》让湖南文学界长期丧失主权,她让湖南既失去了面子,又失了金钱,这几乎成为湖南文学界的耻辱。但是,她成就了韩东。因为韩东经营《芙蓉》像经营自己的自留地一样。在很多人看来,湖南的文学公器变成了韩东的私器。韩东盘踞《芙蓉》,经营多年,壮大了自己,也壮大了南京帮。由于种种原因湖南文学界望韩兴叹。
韩东多年将众多精力放在《芙蓉》,其创作应该说大受影响,写作质量也不如以前。难道文学的创造活力大大“活力”了。
韩东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但是,是一位蹩脚的小说家和批评家。韩东的小说虽然有其独特性,韩东的小说有其诗歌写作的浓厚影子,叙事简练,文本纯粹。但是,小说不是诗歌,其叙事和结构不能诗歌化。所以,韩东并没有将他的小说诗化,使小说更上层楼。而是既失去了诗歌的特质,也没有创造出小说的意味和空间。韩东的小说明显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其简练简单的像白开水,缺乏小说应有的叙事和空间和艺术张力,读者难以进入,这带来了阅读的困难,这样的小说恐怕很难是一流小说。韩东的小说因为其独特的小说形式,引起一批文学青年的崇拜,但是,这批文学青年不多久就会断然离开韩东,他们说韩东的小说容量太小,小说故事太乏味无聊,盲目崇拜会误入小说的企图,会路越走越窄。
韩东诗到语言为止,创造了韩东的诗歌。但是,毁灭了韩东的小说。如此文学气场无法给予小说以空间和自由,而且还扼杀了韩东的胸怀和气度。韩东把这一诗歌原则贯彻到小说中,也是小说到语言为止,小说的空间就会被大大压制,小说失去了天空和大地,小说文本成为铁窗中的死刑犯,小说文本失去了文学艺术的自由。这当然毁灭了小说,起码毁灭了创造一流小说的可能。
我想这也是韩东小说的悲剧。
文学青年崇拜韩东,除了年轻不能深刻理解小说,除了韩东的小说形式,还有韩东的诗名,韩东是一位诗歌小说家,也是一个文坛活动家。当韩东小说的那点形式的新鲜感和智慧北弄明白之后,他们就无法在韩东小说面前流连。
《扎根》虽然这是韩东的第一个长篇,其中贯彻的依然是韩东小说固有的坚强理念,其顽强的自以为是的自信,恐怕依然将大多数读者拒之门外。韩东过度“精致”的小说形式,消解了小说固有的文学的审美性,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不是被压抑就是被消解扭曲。韩冬的小说恐怕很难有文学意义上的普通读者。
前几天,我曾经问一位文学刊物的主编,问他韩东的小说《扎根》怎么样?他说,我怎么读得下去这样的小说。
韩东的小说除了几个哥们胡吹乱捧之外,不会有几个人完成文学的阅读。
评委会对《扎根》的吹嘘,背离了小说文本的现实。但是,这符合当前中国的文化评奖活动——被商业集团控制被文坛哥们操作和被评奖专业户垄断的现实。
大家欺骗的不是文坛,而是掏钱的被骗的大众和无奈的无力反抗的文学。
不管初选的可靠性如何,但是,韩东在进步最大的作家的行列中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最终结果不是韩东,而是另一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作家麦加。如果把进步最快快的作家称号给予韩东,我想已具当代文学诗歌史稳固地位的韩东肯定觉得是在侮辱他,因为这个称号依然是一个标准的文学新秀的称号。
把最具活力作家分给韩东,除了相关利益集团的争夺之外,人民文学出版社僧多粥少的现实是主要原因用最具活力作家炒做韩东,用进步最快炒做麦家,对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来说是商业上的双赢。反正在增加一个奖项也不需要化一分钱,文学奖项像不花钱的妓女一样可以供嫖客随便使用。
把韩东私自列为中国年度“最有活力作家”,我想对于韩东来说,也未必光荣。韩东毕竟在文坛驰骋了20多年,也是文学界名气实力的资深作家。一句“最有活力作家”,好似韩东刚刚出道没几年的文坛新秀,奋斗20年,2003年才获得标准的非文学史意义只具鼓励意义“最有活力作家”的称号,不知韩东内心深处是喜还是悲。从作家的意义上来说,这肯定羞辱。但是,韩东肯定是高兴的,哥们给这个称号,会“大大”给他带来商业上的利益。他知道,这是商业操作与文学关系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