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2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之人[录入]

[复制链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7 00:29: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芥川龙之介全集》——评论卷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5

               西方之人
             一 请看此人
  大约在十年前,我从艺术的角度爱上了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长崎的“日本圣母寺”(大浦天主堂)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我不过像一只乌鸦,不停地拣过北原白秋和木下(上木下工)太郎撒下的种子。几年前,我又对基督教的殉教者们产生了某种兴趣。殉教者的心理恰如一切狂信者的心理,给我带来异常的兴趣。最近,我终于开始爱上了四个传记作者告知于我的耶稣其人。今天我不能像看路人那样看耶稣。不要说西洋人,就是今日的青年人也会嗤笑这样的我。不过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我。开始注目他们已经看腻的、毋宁说干脆想要搬倒的十字架。诞生于日本的“我的耶稣”,未必眺望加利利的湖泊,却能望见结满鲜红果实的柿树下的长崎海湾。所以,我将不顾忌历史事实与地理事实。(至少这样做不是为了躲避困难赶潮流。若拿出一丝不苟的态度,五六册《耶稣传》会很轻松地为我发挥作用。)而且,我无暇去忠实地列举出耶稣的一言一行。我只按照我的感受来记述“我的耶稣”。严厉的日本基督教徒们,大概会接纳我这个鬻文之徒笔下的耶稣。
             二 马利亚
  马利亚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某夜,她感受圣灵,生下了耶稣。我们从所有女人身上能或多或少地感到马利亚的存在。同时,从所有男人身上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到玛利亚的存在。是啊,我们从炉内燃烧的火中,从田地里的蔬菜中,从脱釉素烧的广口瓶中,从做得结结实实的凳子中,都或多或少地能感到马利亚的存在。马利亚不是“永远的女性”,而是“永远要保护万物的女性”。耶稣之母马利亚的一生都在奔往“泪之谷”。马利亚在无尽的忍耐中,走过她的一生。世间的智慧、愚钝、美德,皆存乎她的一生之中。尼采的反叛,不是反叛耶稣,而是反叛马利亚。
             三 圣灵
  我们从风和旗子中,或多或少会感到圣灵的存在。圣灵未必就是“圣物”。圣灵只是“永欲超越之物”。歌德总是冠圣灵以“Daemon”之名,他时时提防着,生怕为圣灵所逮。可是圣灵的孩子们——所有的基督,随时都有为圣灵所逮的危险。圣灵既非恶魔,亦非天使,与神相异自不待言。我们时常看见圣灵行走在善恶的彼岸。在善恶的彼岸,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龙勃罗梭发现圣灵正走动在精神病患者的脑髓上。
             四 约瑟
  耶稣的父亲,木匠约瑟实际上就是马利亚自身。约瑟之所以没有像马利亚那样受到尊敬,原因也源于如此事实。无论以何种偏袒的心理去看待,约瑟也毕竟是第一个零余者。
             五 以利沙伯
  马利亚是以利沙伯的朋友。生施洗约翰的,就是祭司撒迦利亚之妻以利沙伯。麦田里开出了芥菜花。归根到底,这只能说是偶然。支配我们一生的力量,也活动在这“偶然”之中。
             六 牧羊人
  确实,马利亚因圣灵而感孕之事,使牧羊人议论纷纷,且议论愈盛,其丑闻愈甚。耶稣之母、美丽的马利亚从此登上了人间之苦的途程。
             七 博士们
  东方之国的博士们看见了耶稣之星出现了,便提着装有黄金、乳香、没药的宝匣,去献给耶稣。不过在博士们当中,其实只有两三个人,余者皆未察觉耶稣之星的出现。而且目击者的众博士当中,有一人伫立高台上(他最年长),仰望闪烁夜空上的星星,满怀怜悯耶稣之情,说道:“又出现一颗!”
             八 希律
 希律是一台巨大的机器。由于存在暴力,为了省去一点麻烦,我们永远需要这种机器。希律惧怕耶稣,因此杀光了伯利恒的幼儿。当然,耶稣之外的基督也混杂在被杀死的幼儿当中。希律的双手或许被幼儿的鲜血染得鲜红。在这双手面前,我们必然感到不快。不过这是对几世纪前发明的断头台感到不快。我们当然不能恨希律。是呀,倒不如说我们只为他感到可怜。希律总是坐在宝座上露出真实的忧郁神情,俯视掩映于橄榄树和无花果树中的伯利恒国。他连一行诗也没留下来。
             九 漂泊精神
  年幼的耶稣去了埃及,而后又“往加利利境内去了。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里”。我们从调转到佐世保或横须贺工作的海军军官家中,也能看到这样的幼儿。耶稣的漂泊精神或许在他形成自己的性格之前就潜藏于这种境遇之中。
             十 父亲
  耶稣住在拿撒勒之后,大概知道自己并非约瑟的孩子。或恐他已知道自己是圣灵的孩子。但与前者相比,后者绝非重大事件。“人之子”耶稣此时确实是第二次降生。“女仆之子”斯特林堡首先背叛的,是他的家庭。这是他的不幸,同时又是他的幸福。耶稣恐怕也是如此。在这种孤独中,他幸福地遇到了先于他降生的基督——施洗约翰。在我们心中,我们也感知了耶稣遇见约翰之前的心灵阴影。约翰吃野蜂蜜,吃蝗虫,住在荒野上。然而约翰住的荒野未必没有阳光。至少和铺展在基督心中的荒野相比……
             十一 约翰
  施洗约翰是一个不能理解浪漫主义的基督。他的威严像矿石一样留在那里闪着光。约翰不及耶稣,恐怕原因就在于这个事实。给耶稣施洗的约翰如橡树一样雄壮。然而身陷囹圄之后的约翰,却丧失了枝叶里充满的橡树力量。他最后的恸哭和耶稣最后的恸哭一样,永远撼动着我们。——“基督是你还是我?”
  约翰最后的恸哭,未必仅仅是恸哭。粗大的橡树虽在枯朽,但外观上枝杈伸展依旧。约翰若是连这种气力都已丧失了,二十几岁的耶稣绝不会冷静地说:
  “尽可把我现在做的事讲给约翰听。”
             十二 恶魔
  耶稣基督禁食四十天之后,直接与恶魔进行了对话。我们为了与恶魔进行对话,也需要某种形式的禁食。我们当中,有的人在与恶魔对话间禁不住恶魔的诱惑。同时,有的人却能顶住诱惑保全自己。不过,我们当中有人一生也没与恶魔对过话。耶稣首先拒绝了面包,且没忘记对此举加一注释:“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接着,他又拒绝了恶魔的理想主义者的忠告——依仗你自身的力量。耶稣为此举准备了辩证法:“不可试探主你的神。”最后,他拒绝了“万国与万国的荣华”这和拒绝面包看起来似乎没有两样。然而,拒绝了面包不过是拒绝了现实的欲望。耶稣在第三个回答中,拒绝了我们心中永无断绝的现世之梦。在这场超逻辑的逻辑决斗中,胜利者无疑是耶稣。雅各与天使较力,恐怕也属于这种决斗。最后恶魔只好在耶稣面前低下了头。耶稣没有忘记自己是马利亚的孩子。以致他与恶魔的对话无形中被赋予了重大意义。不过这次与恶魔对话在耶稣的一生中未必是个大事件。因为他在他的一生中多次说过:“撒旦退去吧!”实际上,耶稣传的作者之一——路加,在记录了与恶魔的对话事件之后,又附记道:“魔鬼用完了各样的试探,就暂时离开了耶稣。”
             十三 最初的门徒们
  耶稣年仅十二岁就显露出他的天才。然而即便他受洗之后,也无人成为他的弟子。他从这个村庄走到那个村庄,心里肯定深感寂寞。后来终于有了四个门徒——四个渔夫跟在他的左右。耶稣对这四个门徒的爱,纵贯了他的一生。他被门徒们围绕着,即刻成为口若悬河的古代记者。
                          十四 圣灵的孩子
  耶稣成了古代的传教者,又是古代漂泊者。他的天才不断飞跃。他的生活践踏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规范。在不理解他的弟子当中,时常有人歇斯底里发作。然而总体上,他心中充满了欢喜。耶稣从他的诗中感受到了何等热情呢?“山上的教诲”是耶稣二十多岁充满激情的产物。他感到任何前人皆不如己。不消说,他大海一般高超的、天才的宣传,招来了敌人。然而敌人也害怕耶稣。这无非因为,与其说敌人知晓了耶稣,不如说敌人知晓了人生,从而对人生感到恐惧。这样的敌人,无法理解耶稣这个天才的器量。
             十五 女人
  许多女人都爱耶稣,其中抹大拉的马利亚,忘了与耶稣一面之识,招致七个恶鬼的攻击。她甚至由此感受到了超越职业的、诗一样的恋爱。耶稣命终之后,她第一个凑近前去瞻仰,正是受了恋爱之力的驱动。耶稣也爱许多女人,尤其爱其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与她诗一样的恋爱,至今仍散发着燕子花般的芳香。耶稣经常看她,以安慰自己的寂寞。后世,或者说后世的男人们对于他俩诗一样的恋爱,态度是冷淡的(不过这里特指艺术性主题之外的情况)。而后世的女人们永远嫉妒抹大拉的马利亚。
  “为何耶稣不先告诉他的母亲马利亚自己的复活呢?”这就是她们流露出来的最伪善的叹息。
             十六 奇迹
  耶稣经常显现奇迹。对他来讲,显现奇迹较做一个比喻还容易。因此他对奇迹心怀嫌恶之感。因此耶稣感受到自己的使命。这些都是他传教讲道的结果。耶稣显现奇迹,正像后代的卢梭长啸一样,必定为他传授宗教之道带来不便。然而他的“小羊们”始终渴望奇迹。耶稣总得在三次渴望中满足他们一次。他的人性的、过于人性的性格,也表现在这一方面。耶稣每次显现奇迹后都肯定不谈自己的功绩。
  他说:“你的信仰救了你……你的灾病痊愈了。”
  不过,耶稣显现奇迹,无疑又是科学的真理。某时,迫不得已而显现奇迹时,一个久病不愈的痛苦的女人触碰了她的衣服,他随之感到“有能力从身上出去”了。对于显现奇迹,耶稣总是有点踌躇不决。其缘由显然在前述实感中。后代的基督信徒自不待言,即便与耶稣的十二门徒相比,耶稣也是遥遥超过他们的、卓越的理智主义者。
             十七 背德之人
  对耶稣来说,他的母亲、美丽的马利亚未必是他的母亲。耶稣最爱的是遵从其道之人。甚至在众人聚集之处,满怀激情的耶稣也敢无所顾忌地大胆说出自己的这种心情。马利亚一定悄悄站在门外,倾听耶稣讲的此一番话吧?我们在自己心中感受着马利亚的苦涩,即使我们从内心感受到耶稣的激情……耶稣或许又时常怜恤马利亚,当他不仰望辉煌的天国之门,而眺望真实的耶路撒冷之时……
             十八 基督教
  基督教是诗一样的宗教,似非而是之处颇多,就连耶稣本人亦无法实践。耶稣因其天才,竟然笑弃人生。王尔德从他身上发现了第一个浪漫主义者,实属理所当然。根据耶稣的教导,“所罗门极尽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及被风吹动的一枝百合花。耶稣的道,存乎诗一样的、生活不为明日忧的境界之中。为什么而生活?不消说,是为了进犹太人的天国。但是,一切天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存在下去。到处是散发着香皂气味的蔷薇花的基督教天国,不知不觉地消失于空中。取而代之,我们又造出了若干天国。耶稣是呼唤我们憧憬天国的第一人。他那“似非而是”的理论,使后代诞生出无数神学家和神秘主义者。他们的议论大概令耶稣也感到茫然。他们当中有的人要比耶稣更加沉迷于基督教。总之,耶稣指给我们看的,是存在于现世彼岸的东西。我们总能从耶稣身上感受到我们的追求——催促我们登上无限之路的号角声。同时,我们也总是从耶稣身上感受到不断折磨我们的东西——近代终于展现出的人生之苦。
             十九 传教者
  我们只能看见我们身边的东西。至少迫近我们的,惟有我们身边的东西。耶稣像所有传教者一样,直接地感受到这种事实。新娘、葡萄园、毛驴、手艺人……他的教导至少要利用一次自己眼前的人或物。“好撒玛利亚人”和“放荡儿子的归宅”就是他的杰作。专门使用抽象语言的后代基督教特色的传教者——牧师们,从未考虑过基督教的宣传效果。后代的牧师们自不必说,即使与后代的基督们相比,耶稣也绝不是一个逊色的传教者。因此。他的宣传价值与西方古典文学难分轩轾。堪称向旧焰添新柴的传教者。
             二十 耶和华
  耶稣经常说的,当然是天上的神。“不是神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创造了神。”唯物主义者古尔蒙的这句话,也许令我们心中欢喜。这句话割断了垂挂在我们腰间的锁链,同时给我们腰间又新添上一根锁链。新锁链恐怕比旧锁链更结实。神从巨大的云头降入纤细的神经系统中,并在所有的名义下仍然居于神的地位。不消说,耶稣可以经常直接见到这位神(不可想象没见过神的耶稣却能见到恶魔)。耶稣的神也恰如所有的神一样,社会色彩浓烈。不过神毕竟是与我们同时诞生的“主神”。耶稣为了神,亦即为了诗的正义而战斗不止。他的一切“似非而是”的理论皆源出于此。后代神学最想于诗的范围之外解释耶稣这些似非而是的理论。于是留下了无人读过的、令人厌倦的无数书籍。今天看来好似滑稽可笑,伏尔泰曾为杀死“神学”中的神,挥舞着他的长剑。然而,“主神”没有死,耶稣也没有死。只要钢筋混凝土的墙壁上还长着苔藓,神就一直君临于我们头上。但丁把弗兰采斯加推进了地狱。然而某时又把这个女人从火焰中救了出来。悔改过一次的人,或曰有过美丽瞬间的人,永远存在于“无限的生命”之中。神易被称作感伤主义的神,恐怕就是因为这种事实。
             二十一 家乡
  “没有先知在自己的家乡被人悦纳的。”(路加福音 4:24)大概这是耶稣的第一个十字架。他终于必须把整个犹太地域作为自己的家乡。有了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的今天,所有基督便把全世界作为自己的家乡。当然,所有基督皆不为家乡所悦纳。实际上,悦纳了爱伦·坡的并非美国,而是法兰西。
             二十二 诗人
  耶稣觉得,一枝百合花要比“所罗门极尽荣华的时候”更美丽。(不过他的弟子中,无人能像他那样对百合花心醉神迷。)但他和弟子交谈时,却并不顾及打破交谈的礼节说粗话。“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 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二十三 拉撒路
  耶稣听到拉撒路逝世的噩耗,空前地落下了眼泪,或者说落下了迄今为止未明落过的眼泪。耶稣的这种感伤主义,促使拉撒路死而复生。不顾念母亲马利亚的耶稣,为何却在拉撒路的姊妹俩——马大和马利亚面前落泪呢?理解这个矛盾的人,就等于理解了耶稣天才的利己主义,或者说等于理解了所有基督天才的利己主义。
             二十四 迦拿的飨宴
  耶稣爱女人,与女人交往他并不顾忌,就像容许穆罕默德与四个女人做爱一样。他们谁也不能超越一个时代,或者说无人能够超越社会。然而在爱女人的行为中,最重要的是耶稣确实跳动着一颗爱自由的心。后代的超人在狗群中要戴上假面(见尼采“伪善的犬”及《善恶彼岸》中“深邃的精神都爱假面”)。不过耶稣戴假面也同样感到不自由。所谓“炉边的幸福”(指平凡家庭生活的幸福)这一谎言,耶稣当然一清二楚。美国的基督——惠特曼,也选择了上述意味的自由。我们从惠特曼的诗行里,经常可以感到耶稣的存在。耶稣依然大笑着俯视充满舞女、花束和乐器的迦拿的飨宴。当然,另一方面,这里面或多或少存在着耶稣必须排解的寂寞。
             二十五 在离天很近的山顶上问答
  在高山顶,耶稣和先于他降生的基督们——摩西与以利亚聊了起来。这是比与恶魔交战更显得意味深长的一件事情。耶稣在几天前就告诉他的门徒,他须赴耶路撒冷,将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会晤了摩西与以利亚,就是他处于某种精神危机的证据。耶稣的“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未必仅由于两位基督降临在他面前所致。在耶稣的一生中,这是最严肃的时刻。关于耶稣与摩西、以利亚的谈话内容,耶稣传记作者没有将其记录下来。不过耶稣的问话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耶稣的一生很短暂,他在此时——刚刚三十岁时,品尝到了必须对自己一生进行总清算的痛苦。恰如拿破仑所言,摩西是长于战略的将军,以利亚也远比耶稣富有政治天才。而且今日并非昨日,红海的波涛若非涌荡如壁,火焰车则不会从天而降。耶稣一边和摩西、以利亚谈话,一边愈发感到不雅观的死的逼近。在离天很近的山顶上,在冰一样清洁的日光下,惟有成群的巨岩巍然耸立。但是深谷底下,大概曾散发过石榴和无花果的香气吧?那里的每一家烟囱或许升腾过淡淡炊烟吧?对于下界的人生,耶稣恐怕不会不感到怀恋吧?然而无论愿意与否,耶稣的道路通向了不受世人欢迎的天上。宣告耶稣诞生的那颗星不想给他以和平,或者说生了他的圣灵不想给他以和平。“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彼得、雅各及其弟约翰)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在离天很近的山顶上,耶稣确实想把自己与先死去的“伟大死者们”的谈话,偷偷记在他的日记里,留存下来。
             二十六 恰如小孩
  耶稣讲的反论之一,即“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这话说得毫无感伤主义情调。耶稣比谁都更接近小孩的事实,正表现在他的这一反论上。同时使他这个圣灵之子的立场明确化。歌德在《托夸多·塔索》中,也歌颂了圣灵之子——他自己的痛苦。“恰如小孩”,意即返回幼儿园时代。按照耶稣的说法,人若无法得到任何庇荫,则无法进入黄金之门,只能成为不耐人生磨炼之人。这里潜藏着耶稣对世间人智的蔑视。耶稣的门徒们对于诚实地(《耶稣对面稚子图》之所以给我们带来不快,原因全在于后代伪善的感伤主义者)站在他面前的小孩,怎能不感到惊讶呢?
             二十七 前往耶路撒冷
  耶稣成了一代先知。同时他自身中的先知——或者说生育他的圣灵,自然而然地开始捉弄他。我们从烛火焚烧的飞蛾中,也能够感受到耶稣的存在。飞蛾仅因生为一只飞蛾,才为烛火所烧。耶稣同飞蛾一样。萧伯纳在他的作品中。对去了耶路撒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发出雷鸣般的冷笑。不过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之前,已经背上了十字架。这对耶稣来说,是近似无奈的命运。因此,他是天才,毕竟又是“人子”。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几个世纪以来,“弥赛亚”一词支配了耶稣。耶稣骑驴,在众民“和散那”的欢呼声中,从铺着树枝的路上走过。此时的耶稣是他自己,又是一切以色列的先知们。据传说,耶稣之后出生的一位基督(在罗马殉教的彼得)在走向遥远的罗马途中,被复活了的耶稣责问道:“你去向何方?”如果耶稣不去耶路撒冷,同样也会被某位先知责问道:“你去向何方?”
             二十八 耶路撒冷
  耶稣进了耶路撒冷城之后,进行了他最后的斗争。这种斗争缺乏润泽,充满了某种酷烈。耶稣诅咒路边的无花果,因为无花果背叛了他的预期,没有结出一个果实。慈爱万物的耶稣,这时却半歇斯底里发作似的发挥着他的破坏力。
  “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
  这已不是血气方刚的青年耶稣说出的话。人生开始向耶稣复仇。这是老成的耶稣面对人生(当然,他是重视天国超过重视人生的诗人)说出的话。这句话里潜在的未必是他的处世智慧。耶稣对自摩西时代以来依然如故的人间愚昧,大概感到厌烦。耶稣的烦躁使他“进了神殿,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
  “这座殿宇不久将会坍败。”耶稣说。
  鉴于耶稣得如此状况,一个女人把香膏浇在他头上。耶稣命令门徒不要责备这个女人。然后,耶稣将自己面对十字架时的心情,悄悄融入了不理解他的门徒说的温和的话语之中。耶稣任凭香膏散发着香气(这对每每满身灰尘的耶稣来说,肯定是一个稀奇事件),平静地对门徒们说:“你们不常有我。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作的。”
  客西马尼的橄榄树比各各他的十字架悲壮。耶稣在这里拼命地与他自身搏斗。或者说,拼命地与他心中的圣灵搏斗。各各他十字架的影子,逐渐要映在耶稣的身上。他尽知这一事实。然而他的门徒们,甚至就连彼得也不理解他的心情。即使在今天,耶稣的如下祈祷也有感动我们的力量: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在人们厌嫌的半夜里,所有基督必然做这样的祈祷。然而耶稣的所有门徒并不理解他那“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的心情。他们睡在橄榄树下……
             二十九 犹大
  后世不知从何时起,令犹大头上闪耀着恶的光环。然而犹大未必是十二门徒中最恶之徒。就连彼得在鸡叫之前也曾说过三次自己不认识耶稣。犹大出卖耶稣与今日的政治家出卖他们的首领别无二致。帕皮尼也把犹大出卖耶稣的事件看作大谜。显而易见,耶稣处于可能被任何人出卖的危机之中。按理说,除了犹大之外,祭司长们还能列举出几个“犹大”来。但是犹大具备了被人利用的各种条件。当然,条件之外,再加上偶然性。后世称耶稣为“神之子”,同时在犹大身上发现了恶魔。犹大出卖了耶稣之后,吊死在白杨树上。犹大是耶稣的门徒,他听见了神的声音。或许他的自尽亦为明证。犹大比任何人都更憎恨自己。不消说,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折磨着他。而利用过他的祭司长们的冷笑,毕竟令他感到愤怒。
  “你所做的快做吧。”
  耶稣对犹大说的这句话里,充满了轻蔑与怜悯。“人子”耶稣恐怕从他自己心中也感受到了犹大的存在。不幸的是,犹大没有理解耶稣的讽刺。
             三十 彼拉多
  在耶稣看来,彼拉多只是偶然出现的人物。彼拉多最终不过是一个代名词。后世给这个官员添加了传说的色彩。然而法朗士没受这种色彩的欺骗。
             三十一 宁可释放巴拉巴也不释放耶稣
  “宁可释放巴拉巴也不释放耶稣。”如今也是如此。巴拉巴企图发动叛乱,又杀了许多人,祭司长和长老们却很自然地宽恕了他的罪恶。尼采把后世的巴拉巴喻为街头之狗。祭司长和长老们当然要对巴拉巴的所为感到憎恨与愤怒,但对耶稣的所为,恐怕一无所感。若有所感,便是围绕他们的社会性而感。他们的精神奴隶们,亦即只是肉体健壮的兵丁们,给耶稣戴上了荆棘冠冕,又给他穿上了紫袍,且欢呼着:“犹太人之王,安息吧!”耶稣的悲剧发生在这种喜剧当中,尤显悲惨。在精神方面,耶稣确系犹太人之王。然而不相信天才的群犬,是的,相信可轻而易举发现天才的群犬,在犹太人之王的名义下,嘲弄着真正的犹太人王。“耶稣连一句话也不说,以致巡抚甚觉稀奇。”恰如耶稣传作者记述的那样,对于祭司长和长老们的讯问与嘲笑,耶稣概不做答,而且确实也不能做出任何回答。倒是巴拉巴或许能昂起头来,对所有事情作出明确回答。巴拉巴只是背叛了他的敌人,耶稣却背叛了他自身,或者说背叛了他自身中的马利亚(耶稣信仰的第一步,即对自身内心最大的绊脚石——自然的感情(对马利亚的爱)诀别 编者注)。所以,与巴拉巴的背叛相比,耶稣的背叛才是最根本的背叛。同时又是“人性的,过于人性的”背叛。
             三十二 各各他
  十字架上的耶稣毕竟是“人子”。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当然,英雄崇拜者们会对他的话语发出冷笑。更何况并非圣灵之子的人,他只能从耶稣的话中找到“咎由自取”的感觉。“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这不过是耶稣的悲鸣而已。耶稣因为如此悲鸣,更靠近了我们。他还将他一生的悲剧更加现实地告诉了我们。
             三十三 虔诚哀悼
  耶稣的母亲、年事已高的马利亚在耶稣的尸体前哀叹。此类画被称作“piéta”(意大利语:虔诚哀悼),其意未必旨在表现感伤主义气氛。不过,画家们要想画虔诚哀悼时的马利亚,必须画仅与耶稣在一起的马利亚。
             三十四 耶稣的朋友
  耶稣有十二个门徒,却无一个朋友。若说他有一个朋友,那就是来自亚利马太的约瑟。“到了晚上,有亚利马太的约瑟前来,他是尊贵的议员,也是盼望神国的人。他放胆地去见彼拉多,求赐耶稣的尸体。”据说马可是比马太更早的古人,马可在他的耶稣传记中记下了意味深长的一节。这一节话与如下说法大异其趣。有人称耶稣的门徒们“皆为跟随服侍基督之人也”。约瑟恐怕是一个比耶稣更富世间人智的基督。他“放胆地去见彼拉多,求赐耶稣的尸体”。这一点表示了他对耶稣何等深切的同情。教养深厚的议员约瑟,在这关键时刻直率到纯粹。后世对约瑟的态度之冷淡,远远超过对于彼拉多与犹大的态度。但是,约瑟或许比十二门徒更熟知耶稣。将(施洗)约翰的头颅置于盘中,它虽然残酷,却是美妙的《莎乐美》。耶稣寿终之后,安葬他的人当中就有亚利马太的约瑟。同约翰相比,耶稣还算从中找到了幸福。约瑟若没当上议员,或许会像一切的“如果……”那样,可以始终不过问此事。
  耶稣在无花果树下,或者在施以镶嵌工艺的杯子面前,大概会时常想起他那身为“基督”之友的——约瑟。
             三十五 复活
  雷南认为,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的想象力,促使她最先看见了耶稣的复活。说是由于想象力的作用,其实是耶稣令抹大拉的马利亚的想象力出现了飞跃。
  丧子的母亲马利亚,经常盼望孩子复活,看着孩子如何转生。耶稣有时变成了诸侯,有时变成了池上的鸭子,有时又变成了莲花。耶稣向马利亚以外的人也显现了死后的自己。这表明爱耶稣的人何其多。耶稣死后三日复活了,然而失去了肉体的他,想撼动整个世界则需要漫长的岁月。为此而尽了最大力量的是“记者”保罗。他全身心地感受了耶稣的天才。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们,随着几个世纪光阴的流逝,恰似人们承认莎士比亚的复活一样,开始承认耶稣的复活。死后的耶稣确实历尽变迁。支配一切事物的潮流也支配了耶稣。克拉拉所爱的耶稣并非帕斯卡尊敬的耶稣。耶稣复活以后,群犬似的那一类人又以他为偶像,在耶稣的名义下依旧横行霸道。在耶稣之后诞生的基督们与耶稣为敌,原因正在于此。他们在去大马士革的途中,必然也会从敌人那里发现圣灵。
  “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踢开带刺的鞭子绝非易事。”
  我们伫立于茫茫人生中,惟有睡眠给我们带来平和。所有自然主义者都像外科医生一样残酷地解剖这一事实。而圣灵的孩子们却总是给这种人生留下某种美的东西,留下某种“永远想超越现实的东西”。
             三十六 耶稣的一生
  不消说,恰如所有天才的一生,耶稣的一生燃烧着激情。他接受的不是母亲马利亚的支配,而是父亲圣灵的支配。他那十字架上的悲剧,确实源于此处。耶稣之后出生的基督之一——歌德,希望“与其缓慢衰老,不如快下地狱。”然而正如斯特林堡所言,歌德不仅缓慢衰老,而且晚年还成了神秘主义者。圣灵与马利亚以相互平衡的状态存乎这位诗人心中。歌德的“大异教徒”之名未必不当。在实际人生方面,歌德比耶稣更广大。毋庸讳言,与其他基督们的人生相比,歌德的人生就更显广大了。宣告歌德诞生的星星,大概比宣告耶稣诞生的星星更圆,更闪闪发光。不过,我们爱歌德并非因他是马利亚之子。马利亚的孩子们在麦田里或长椅上,到处都是。是的,在兵营、工厂和监狱里,有很多马利亚的孩子。我们爱歌德,惟因他是圣灵之子。我们的一生时时与耶稣同在。歌德在他的诗行里经常揪耶稣的胡须。耶稣的一生是悲惨的,却象征了其后出生的圣灵之子们的一生(就连歌德也不例外)。基督教将来或许会灭亡,至少它会不断地变化,然而耶稣的一生会时时撼动我们,因为用于下凡登天的、惨然折断的梯子,于昏暗的空中倾斜在拍打着地面的暴雨里……
             三十七 东方之人
  尼采称宗教为“卫生学”。这个意义的“卫生学”并非单指宗教,道德与经济也属于“卫生学”。这一切自然会保佑我们一生健康。“东方之人”大抵要将这种“卫生学”建立在涅槃之上。老子时常令“无何有之乡”向佛陀致意。但是我们没有像区分肤色那样,明确分出了东方西方。因此耶稣的一生,或者说基督们的一生,才撼动了我们。“古来英雄之士,悉归山阿。”此歌永远在我们中间流传。而“天国近了”的话音,毕竟令我们站立起来。在这方面,老子与年少的孔子,或者说中国的耶稣——孔子,进行了对话。野蛮的人生总在或多或少地折磨着基督们,愿做太平草木的“东方之人”亦不例外。耶稣云:“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他的话语里包蕴着可怕的事实。我们除了变成狐狸或飞鸟,很难找到栖身之窝。
                                                                  昭和二年(1927)七月十日
               续西方之人
             一 再看此人
  耶稣是“万人之镜”。所谓“万人之镜”,并非说万人皆须摹仿耶稣,而是说仅由耶稣身上即可发现万人的每个自己。此前我描写我心中的耶稣,杂志社限定交稿日期逼近,只好被迫搁笔。眼下我又多少有了点闲暇,便想再次补写我的耶稣。大概无人对我的文章、特别是我写的耶稣感兴趣。但是从四福音书中,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向我发出呼唤的耶稣形象。补写我的耶稣,这是我自己欲罢不能之事。
             二 他的传记作者
  在耶稣传记作者中,约翰最取悦耶稣。与闪耀着野蛮之美的《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相比,是的,即便是与巧妙叙述了耶稣一生的《路加福音》相比,《约翰福音》也会让生于近代的我们品尝到一股人造的甘露滋味。不过,约翰也宣传了耶稣一生中意义颇丰的事实。我们从约翰的耶稣传记中或许会感受到一种焦虑的氛围,从此外的三个传记作者身上,却能感受到某种魅力。若对人生失败的耶稣不添加独特的色彩,他则难以成为“神之子”。约翰给耶稣添加色彩之时,至少采用了最现代化的手段。约翰宣传的耶稣不像马可和马太宣传的耶稣那样具有天才性的飞跃,但他宣传的耶稣确实显得庄严而温和。马可宣传耶稣时首先注重简古,恐怕在耶稣传记作者中顶数马可最熟悉耶稣。马可宣传的耶稣带有栩栩如生的现实主义倾向。我们在他写的传记中与耶稣握手,拥抱耶稣,再多少夸张地说,还能闻到耶稣的胡须气味。不过,我们也不能拒绝约翰宣传的庄严而富有怜爱之心的耶稣。总而言之,与他们宣传的耶稣相比,后世宣传的耶稣,特别是将耶稣视为颓废者的某一俄国人笔下的耶稣,纯粹是毫无意义地伤害耶稣。耶稣可以无所顾忌地蹂躏一个时代的规范(妓女、税吏和疯癫病患者都是他的谈话伙伴),但是耶稣照样能看见天国。把耶稣画成孩子的画家们,自然是对这样的耶稣怀有近似于怜悯之情。(与离开娘胎之后就高声宣布“惟我独尊”的佛陀相比,耶稣显得出奇的无以凭赖。)他们向作为稚子的耶稣表示怜悯。无论其厚薄,意义都远远超过对作为颓废者的耶稣表示的同情。无论耶稣饮葡萄酒到何等程度,他心中的某物也必须望着天国。因此,而且仅仅因此,才发生了他的悲剧。那个俄国人并不知晓某时的耶稣是如何地近似于神。四个耶稣传记作者却无一不在注视这一事实。
             三 共产主义者
  耶稣与所有基督一样,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在共产主义者看来,耶稣的话全部与共产主义宣言无异。走在耶稣前头的约翰甚至说:“有两件衣裳的,就分给那没有的。”但耶稣不是无政府主义者。我们在他面前,自然要露出真面目来。(不过耶稣不能操纵我们人类,也不能被我们人类操纵。因为他不是约瑟之子,而是圣灵之子。)议论耶稣心中的共产主义者,这对于距离瑞士遥远的日本来说,至少伴有不便。至少对于日本的基督教徒来说,确系如此。
             四 不抵抗主义者
  耶稣又是一个不抵抗主义者。这是因为他竟连自己的同志也不相信,恰如近代的托尔斯泰怀疑他人的真实一样。不过,耶稣的不抵抗主义似乎更加柔软,软得就像静静沉睡的白雪,虽凉却软……
             五 生活者
  耶稣是生活速度最快的生活者。佛陀为了成佛得道,在雪山中住了几年。可是耶稣接受洗礼再经过四十日禁食后,立即成了古代的“传教者”。他恰似一根行将燃尽的蜡烛。他的所为或他的传教活动,就是这根蜡烛的烛泪。
             六 传教活动至上主义者
  耶稣最爱的,是他那异常惊人的传教活动。若说他还爱着其他什么,那便是他想成为大无花果树树荫里年长的先知。那时,和平必定降临于耶稣头上。他那时可以宛如古代贤人一样,在一切的妥协之下微笑。然而不知有幸还是不幸,命运并没赐予耶稣这样安宁的晚年。即使被赐予“受难”之名,那也正是他的悲剧。由于这种悲剧,耶稣永远流露出青春的神情。
             七 耶稣的钱包
  耶稣的收入恐因他的传教活动而异。他是一个不中绳墨之人。竟能说出“勿为明日忧”的话。不中绳墨之人?我们从此不难发现存乎耶稣内心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总之,耶稣听凭天才的飞跃,不顾及明日之事。写了《约伯记》的“传教者”的心胸,也许比耶稣的心胸更加开阔宏大,而耶稣却有本领将《约伯记》里没有的温良深藏腹中。这个本领有助于他大大增加收入。在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前,其传教活动的市价最高。但是与他死后的情况相比,现在美国的圣经公司年年神圣地占有利润……
             八 某时的马利亚
  耶稣十二岁就显示出他的天才。据耶稣传记作者之一的路加所云,“孩童耶稣仍旧留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过了三天后,就遇见他在殿里。他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稀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这时的耶稣正像中学时代不学逻辑学却擅长逻辑学的斯威夫特一样。当然,如此早熟天才的例子,在世界上并不少见。耶稣的父母找到他时,母亲说:“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却异常平静地回答:“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可是,“他所说的这话,他们并不明白”。这种事恐怕接近事实。而感动我们的却是如下一段文字:“她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美丽的马利亚知道耶稣是圣灵之子,此时,马利亚也许既觉得孩子可爱又深感悲哀。耶稣的话大概令马利亚必然地感到自己对约瑟有愧,并令她总在回顾自己的过去。最后,或许在一个索然无味的夜里,她想起了令自己惊诧的圣灵的形象。“人什么也不是,事业才是一切。”福楼拜的这种心情充满了幼年耶稣的心中。然而作为木匠妻子的马利亚,此时大概必须去面对昏暗的“泪之谷”。
             九 耶稣的确信
  耶稣确信他的传教迟早必会为众多读者所赞扬。因有如此确信,才使他的传教富有威力。他确信自己会为临终的审判而自豪,换言之,他确信自己为传教的胜利而骄傲。这种确信或许必然时常发生动摇。但大体上耶稣是在这种确信之下自由地公开发表他的教理。“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他诚实表白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耶稣明知自己并非“善者”,却为诗化的正义奋战不止。尽管这种确信已成事实,然而无疑这是他的虚荣心使然。耶稣和所有基督一样,也是永远憧憬未来的“超傻瓜”。倘若相对于“超人”一词可以再造出“超傻瓜”这一词的话……
             十 约翰的话
  “看哪!除去神的羔羊背负世人罪孽,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据说这是施洗约翰看见耶稣时,对他周围的人讲的话。雄赳赳的易卜生将斯特林堡的肖像挂在壁上,说道:“这里有一位比我更优秀的人。”易卜生的这种心情与施洗约翰的心情相似。我们从约翰的话里可以感受到的,毋宁说是玫瑰花一般的理解之美,而非荆棘一般的嫉妒。年少的耶稣具备怎样的天才性,无须赘言了。不过,约翰当时也是最具天才性的人,恰似约旦河高高的芦苇沙沙作响,轻抚着星星……
             十一 某时的耶稣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前,曾为门徒们洗了脚。以“大过所罗门”自居的耶稣能表示出这般谦逊,怎能不令我们感动。此举并非要给门徒们留以教训,而是因为耶稣自认与门徒们一样,都是“人子”,才自然地有了此举。这要比约翰看见耶稣时说出的“看哪,神的羔羊”,显得更加庄严。任何人探索通往和平之路时,与其向耶稣学习,不如向马利亚学习,马利亚是一味忍耐着现世之苦向前行进的女人。(天主教认为,通过马利亚进而达到耶稣的境界,乃是常规。这未必事出偶然。要想直接达到耶稣的境界,这在人生中时时都是危险的。)或许马利亚除了是耶稣的母亲,还是一个没有所谓新闻价值的女人。耶稣能给门徒们洗脚,他当然也想拜倒在马利亚的脚下。然而即便此时,他的门徒们也不理解。
  “你们已经干净了。”
  这句话融入了耶稣于谦逊中感知死后的胜利自豪这一希望(或曰虚荣心)之中。其实,耶稣带有反论性地、恰在这一瞬间劣于自己的门徒们,同时又百倍地优于他们。
             十二 最大的矛盾
  耶稣一生最大的矛盾,是他尽管理解了我们人类,却没能理解他自己。他知道,彼得三说不识耶稣。耶稣之言的另一层意义,就是告诉人们:人是何等软弱无力,然而他忘了自己也同样软弱无力。要理解以耶稣一生为背景的基督教,人们必须利用如下诡辩,即把耶稣所为一一说成“是为了应验先知X·Y·Z的预言”。不仅如此,最终当这诡辩成了旧货币后,还须借用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一切力量。归根结底,基督教不过是耶稣创作的教训主义文艺而已。如果删除他的(耶稣的)浪漫主义色彩,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是最接近耶稣的古代教训主义文艺作品。
             十三 耶稣的话
  耶稣问他的门徒:“我是谁?”回答这句话并不难。耶稣既是“传教者”又是传教界的人物,或云既是名曰《譬如》的短篇小说作者,又是名曰《新约全书》这部小说性传记的主人公。我们大概从众多的基督中也可以发现这个事实。耶稣也必须把他的一生作为附于他作品上的索引。
             十四 孤身
  “耶稣……进了一家,不愿意被人知道,却隐瞒不住。”这是马可说的话。也是耶稣传记其他作者之言。耶稣经常要隐瞒自己,但是他的传教活动和奇迹,把众人的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这种结果与耶稣去了耶路撒冷,与彼得称他为“弥赛亚”所造成的影响,并非毫不相干。不过,耶稣爱橄榄树林和满是岩石的大山,远远超过爱他的十二门徒。耶稣从事传教活动和创造奇迹,是他的性格力量使然。在这一点上,他和我们一样,必然发生矛盾。但是,他当上“传教者”后喜爱孤身,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托尔斯泰临终时说:“全世界受苦的人颇多,为何只炒作我一人呢?”因声名日隆而觉不安,我们也确有如此心情。耶稣成了著名“传教者”,此时他或许时常怀念身为木匠儿子的往昔时代。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这种心情。《浮士德》第二部第一幕,正可谓歌德的叹息之作。幸运的是,浮士德伫立于草花开放的山顶……
             十五 耶稣的叹息
  耶稣讲完“譬如”之后,说道:“你们为什么不明白呢?”他经常重复这声叹息。此事发生在像他那样熟悉我们人类并像他那样过着豪放生活的人身上,显得有些滑稽。然而,他时常歇斯底里般本能地这样呼喊。傻瓜们杀死耶稣后,全世界到处建起了教堂。我们在这些教堂中依然可以听见他的叹息:“你们为什么不明白呢?”这不仅是耶稣一己的叹息,也是后世悲惨死去的所有基督的叹息。
             十六 撒都该派信徒与法利赛派信徒
  事实上,撒都该派信徒与法利赛派信徒比耶稣更加永垂不朽。指出了这一事实的人,是《进化论》的作者达尔文。撒都该派信徒与法利赛派信徒,今后也会如地衣类一般永远生存于地面上。“适者生存”这一理论用在他们身上,恰如其分。在地面上他们是最强的“适者”。他们看重毫无感激的、严谨的处世之道。马利亚或恐因耶稣非当此类而悲伤吧?歌德斥骂贝多芬,正是斥骂存于他心中的撒都该派信徒与法利赛派信徒。
             十七 该亚法
  大祭司该亚法身上集聚着后世对他的憎恨。该亚法大概憎恨过耶稣。不过,后世的憎恨未必投注于该亚法一人身上。因为拥戴该亚法对憎恨或嫉妒耶稣的众人而言,颇为有利。该亚法大概是身穿闪光华美的长袍,冷峭地望着耶稣。现世与彼拉多一起嘲笑过于平和的圣灵之子,在松明炽烈燃烧的火光中……
             十八 两个盗贼
  对于耶稣之死,评价很低。原因显然在于,他和两个盗贼同时被钉在十字架上。其中一个盗贼肆无忌惮地谩骂耶稣。盗贼的骂言表明,他从自己心中发了人生失败者耶稣。后一个盗贼比前者更具妄想。耶稣可能因为这个盗贼的话而心动。他安慰盗贼的话,同时也是安慰自己的话。
  “你们因为你们的信仰,必进天国。”
  后世人对这个盗贼表示了同情。而对另一个盗贼——谩骂耶稣的盗贼,无非仅有蔑视。这正显示了耶稣讲授的诗的正义的胜利。然而他们——撒都该派信徒与法利赛派信徒纵然在今天,也还在暗中赞赏谩骂耶稣的盗贼。事实上,对两个盗贼而言,进天国并没有啜无花果汁与香瓜汁那般重要。
             十九 兵丁们
  兵丁们在十字架下分耶稣的衣服。除了衣服,他们再也看不见耶稣还有其他东西。他们必定是肩宽腰圆的模范兵丁。耶稣一定俯视着他们,蔑视他们的所为。但同时或又表示认可。耶稣除了理解自己,还理解我们人类。按照他的教导来推理,耶稣最讨厌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咏叹。
             二十 受难
  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虽然多少怀有虚荣心,但他毕竟受到了肉体痛苦与精神痛苦的折磨。尤其当他望见凝视十字架的马利亚时,他是痛苦的。耶稣拼命大声念着“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尽管这时他喜欢的一节赞美歌)。其后,他在断气之前,口中还大声说着什么。从中我们只能感受到迫近死亡的力量。不过根据马太所言:“忽然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坟墓也开了,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耶稣的死确实给很多人以这样的精神冲击。(没记下马利亚发病患了脑贫血一事,是为了尊重《新约全书》的威严。)就连对耶稣一言一行都加以永远的注释的帕皮尼,记述此事也不过引用了《马太福音》的说法。帕皮尼自欺的那种诗一样的热情,于此也露出了马脚。实际上,耶稣之死,对于妄信他具有先知性天才的人们,即对于在耶稣身上发现了以利亚的人们,产生的冲击与我们的感觉非常相近。不过,上了年岁的祭司们,大概并未遭到此等冲击的嘲弄。
  “看见那个场面了吗?”
  他们的话语带有极度的散文情调,飞越环绕耶路撒冷长着橄榄树的群山,从耶路撒冷传到了纽约和东京。
             二十一 文化的耶稣
  耶稣不为众门徒所理解,乃因其过于“文化人”的特征(他的天才另当别论)。门徒们大致上都是希求耶稣创造奇迹,而哲学兴旺的摩伽陀国王子,并不比耶稣更能创造奇迹。耶稣是一个文化人,这与其说是耶稣的罪过,倒不如说是犹太人的罪过。耶稣是一个不亚于罗马众诗人的一流“传教者”,同时又是个连抛弃爱国精神也在所不惜的文化人。(马可在其耶稣传记中,自第七章第二十五节起,记述了这一事实。)施洗约翰穿着骆驼毛的衣服,吃的是蝗虫和野蜂蜜,并以野人的面目出现在耶稣面前。耶稣像约翰所说的那样,以圣灵的名义施洗,接受了他洗礼的人,除了十二门徒,还有妓女、税吏、罪人等。我们从这些事实中自会发现耶稣怀揣一颗温柔的心。他又经常把纤细的神经表现在他显示的奇迹之中。文化人耶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野蛮至极的死。而野蛮的施洗约翰因为文化性的《莎乐美》,自己的头颅却被盛在盘中。命运在此也没忘记为他俩显示反论性的戏弄。
             二十二 致穷人们
  耶稣的传教活动安慰了穷人和奴隶们。当然也方便了不想去天国的贵族和富人们。他的天才必定驱动了他们。不,不只是他们,我们也能从他的传教活动中发现某种美。我们也知道,有的门是怎么叩也叩不开的。钻过窄门,对我们也未必有幸福可言。不过,耶稣的传教活动,总是像无花果一样带有甜味。他确系以色列人民中诞生的古今罕见的“传教者”,又是我们人类古今罕见的天才。“先知”一词,在他以后不再流行。他的一生总是驱动着我们。他为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了传教活动至上主义而牺牲一切。歌德委婉地表示出他对耶稣的蔑视,恰如后世的基督们或多或少嫉妒歌德一样。我们像以马忤斯(注:新约中的地名,耶稣死后复活后,与门徒在此谈论死后复活)的旅人们一样,自发地追寻将我们的心灵燃烧起来的耶稣。
                                                                   昭和二年(1927)七月二十三日
                                                                 刘立善 译

[ 本帖最后由 shep 于 2008-11-17 00:30 编辑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2#
发表于 2008-11-17 00:38:18 |只看该作者
誊写比自己写累,校对更累……

另一个事实是:芥川于写完《续西方之人》的次日,即自杀身亡……

所以誊录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她在某一方面明确回答了我心中的一个疑问。此外,读者或许从这里多少能窥视到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的某一样东西。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9

好友

1563

积分

论坛游民

胖人先胖脸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8-11-17 20:51:03 |只看该作者
贊美SHE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骠骑大将军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4#
发表于 2008-11-17 21:45:36 |只看该作者

一?SHEP的签名换了

我看出来了,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啊……
http://fengyulan.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5#
发表于 2008-11-18 23:49:49 |只看该作者
不要关注细节嘛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28

好友

6165

积分

职业侠客

老兔

Rank: 5Rank: 5

黑蓝富豪

6#
发表于 2008-11-19 13:12:16 |只看该作者
理解不了。。。。还是比较适合看傻子的一生。。
放心吧我不会猥亵你的,我只是想和你交个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7#
发表于 2008-11-22 12:17:12 |只看该作者
“特别是将耶稣视为颓废者的某一俄国人

我找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俄国人到底是谁?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7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
发表于 2008-11-24 16:49:19 |只看该作者
无 法 理 解
找个厕所不容易啊!0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13:4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