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一篇旧帖:阅读到死

[复制链接]

11

主题

0

好友

38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4 16:10: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当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事物陪伴着我们的一生。即使那些事物改变不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但也与我们的幸福快乐息息相关。不管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境况是如何的不同,幸福和快乐的元素永远一成不变。爱情,友谊,关怀,智慧等等是我们人生相对完美的组成部分。与这些幸福快乐的通行准则相比,一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终身无法体验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生命中支配着他们的幸福与快乐。这样,因着观念的不同,幸福和快乐的看法就会因人而异。共同的幸福与快乐的观念有着共同的体验。这样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就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而另一些人,他们秘密的守护着自己的内心,守护着他们的幸福与快乐。起初,他们总是希望能与别人分享他们的体验,但兴致勃勃大多会变成失望。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要比想像的要大,在某些事物上,他们之间有着无法言喻的鸿沟。特别是这种事物和人的当下生存无关的时候。阅读就是这样的事物之一。我曾经固执地要与别人分享我的的阅读体会,特别是读到好的书籍和文章时候,但我发现多数人并不感趣,因此,我早早的就放弃了向别人推荐书籍的热情。对那些有着终生阅读习惯的人来说,生活中不变的事物就是阅读,它如此固执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也在左右着他们的幸福和快乐。阅读作为一种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在每一个人身上呈现的反应和状态是不同的。有人终身不曾阅读,有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阅读;有人阅读是一种职业,有人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当阅读与功利无关并只关乎幸福与快乐的时候,就是一种纯粹的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的标志。人有相同的幸福与快乐,也有不同的幸福与快乐。但做为一种精神现象和状态的读书不可否认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历史上的文化人总是迫切地告诉人们读书的重要。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所撰的《阅读史》开篇就引用法国作家福楼贝1857年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br /></p><p> 在我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经历一段时期精神上的黑暗与危机。在我少年时代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人的生命意义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我被自己这样一个在思想中萌发的自我意识所震撼,继之而来的是心灵苦苦追问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我不能对这个问题扭过脸去,但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显然超过了我的思考能力。一次,在随便翻阅一本杂志时,我看到一段话,大意是说,地球上的代人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宇宙中还有比我们更高级的生命,而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不过是那些更高级生命放养的动物,地球本身就是他们的一个大动物园。这些话对我的精神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坚信人不是动物,当人类产生时,一定有更崇高的目的,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我不知道,我没有答案,尽管这显然是一个调侃的说法,但我一连几天被巨大的空虚所包围,挣扎不出虚妄的痛苦。当后来达尔文生命进化论理论进入我的阅读视野的时候,循着那样的理论思考下去,我觉得人的生命依然没有任何意义。当人们认为“人是高级动物”的说法是科学结论的时候,我本能地从内心厌恶这样的理论。这种不能容忍的心理鼓励我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人生和世界,鼓励我通过阅读来找到答案。在我的中学时代,好在没有考试的压力,我可以自由阅读我所能找到的一切书籍。那时候国家刚刚从极端政治意识形态的封闭中走出来,好像一个巨大的帷幕被掀起了一角,外面的新鲜空气和惊奇的阳光顿时涌了进来。读书成为那个时代国家的政治风向标,人们根据出版物来预测国家政治一走向。在我刚刚学会阅读的年代里,国内一些闻所未闻的作家和作品像出土文物一样重见天日,西方古典作家的作品得以重新出版,一些现代作家和他们作品正在被译介。但能找到的书仍然少得可怜,因买书是不可能的奢望。那时候,我所能接触到的书几乎全是名著,这是那个时代对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馈赠。托尔斯泰,普希金,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福楼贝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对象。在我阅读欲望最强烈的年龄里,这些伟大著作被生吞活剥的同时,也培养了我的阅读趣味。以至后来港台言情,武侠传奇在朋友们中间被津津乐道的时候,我没有读过任何一本琼瑶和金庸,大有曾经苍海难为水的感觉。我可以阅读类似巴尔扎克《驴皮记》冗长而繁琐的前几页,并悉心琢磨拉斐尔的梦幻和那位老商贩的大段独白,并从中享受到乐趣,但我无法容忍金庸小说的一行文字。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和体验,阅读习惯的培养也需要普遍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在欧洲的文化传统里,青年人从小就通过阅读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完成了自己人格塑造。普鲁斯特,萨特曾经在书中回顾过他们从童年时代就开始的家庭阅读,并在阅读中完成了自己最初的人生自我教育。而我们的少年时代是在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中渡过的。绝大多数家庭没有可供阅读的书,家长本身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我的父亲是我出生的县城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家中也只有几本关于土壤,生物和化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学校里关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不但缺乏而且有害。课本里充斥的是仅供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图解的语文课文,历史书中是被遮蔽和歪曲的历史知识。我们有幸碰上了一个可以读书的时代,但我们没有一个可以从容读书的环境。在知识和文化的荒芜中我们渐渐长大,在踏入社会之后我们仅有一付发育正常的身体和未开化的头脑。美国教授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批评美国青年,说他们在18岁走入大学之前基本上是没有受过人类文明教育的野蛮人。而我们接受的教育不但使我们成了野蛮人,而且没有自我意识和能力认识自己是野蛮人。在我读过的高尔基自传,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传记里,叙述了他们因家庭贫穷如何从小就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但不管多么困难的环境他们总是可以找到自己想读的书,并借着阅读帮助他们完成了自我教育。在一个文化和精神贫乏的国度里,根本就没有可供我们接受文明教育的资源。盐碱地上长不出庄稼,沙漠里长不出大树。在一无所有的文化环境中,我们仍然是现代文明包围中的土著人。<br /></p><p> 及至我们走向社会开始自己谋生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丧失了最宝贵的阅读时光。在仓皇之中,我们开始为工作,为文凭,为职称以及此类功利性的目的读书,在极端真诚的煎熬之下试着体验能否找回曾经的深沉和依据,并每每为之扫兴。时尚的爱好,模仿的本能,也在消解着我们阅读的耐心,并为之改变着我们培养以久的习性。我们从一本书摇摆到另一本书,无情的忧虑之风刮得我们四处漂泊,无法在希望的锚地安顿下来,更谈不上品尝一种纯洁的幸福。生活的现实用它们不变的法则瓦解了我们的自尊,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不得丢掉书本,投入到现实生活的洪流之中。在物欲和名利的裹挟之下,我们沉浮挣扎体会了生活的酸甜酸苦辣,也体会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失败。但我们总是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找不到我们曾经有过的快乐与幸福。终于有一天,我们意识到,既然生活的成功不能满足我们贪婪的灵魂;事业的失败摧毁了我们的野心,那么,我们还是回到阅读中来吧!赫胥黎对我们说:“每一个知道读书方法的人,都有一种力是可以把自己放大,丰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一生内容充实,富于意味,而且深具兴味”。爱默生和蒙田也对我们谈过相同的看法,他们共同认为阅读是我们所能找到的幸福之一。而我们在历经生活的磨难之后,阅读也确实成了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唯一幸福。<br /></p><p> 在死亡没有到来之前,让我们抓紧时间。如果我们老眼昏花,我们还可以感受书的存在。在这一点上,我们和伟大的阿根延作家感同身受。“上帝赐给我八十万图书,同时也使我双目失眠,这真是妙不可言的嘲弄”。一生爱书的作家在瞎眼的时候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的馆的馆长,调侃的话语里有一种忧郁的满足。但他继续写到“我仍然没有把自己当作盲人。我继续买书,继续让书堆满我的家。前些日子有人送我一套布罗达出版社1966年版的百科全书,我感觉到这本书有我家里是一种幸福……我感觉到书对我具有亲切的吸引力,我想书是我们人类能够得到的一种幸福之一。”<br /> 阅读到死……<br /></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9565466[/lastedittime]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手指疯狂的跳舞。http://www.qingshuiheze.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20:2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