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这个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21世纪里,“艺术”和“艺术家”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在神州大地。曾经在某个网站论坛上看到一位仁兄这样写道:“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天生的,或许真的如此”。的确,当代艺术的主人们哪个不是“天生丽质”,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散发着自己艺术的气息。
何谓艺术?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人能说的特别透彻,但是就像看小说一样,每个人都会对主人公有自己的定义,对艺术也是如此,大家有着个人不同的诠释。在我看来艺术是人类在思想层面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后,通过各种途径表现出来的主观成果。在现代社会里艺术应该分两类,一是视觉艺术,二是听觉艺术。我自认为不算艺术圈的人,可是经常爱侃侃,显摆一下,尤其是关于视觉艺术,因为视觉本身也是个显摆的东西。
现今的生活中视觉这个词很时尚,好像视觉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感官能力,而是脱离了比较俗的味觉和嗅觉等其他感受,独立起来了,而且不断得开始被艺术家们所推崇。在从事视觉艺术的先锋人群中,视觉是融合了科技与美术的艺术,它现在的名字是“CG”,这个词从广义的方面理解是指所有的电脑图形和数码影像,而从艺术学角度理解,它是一门具有自身艺术特质的新艺术。有了艺术的幌子,我们可以相信,视觉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视觉就是视觉,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的视觉没有美感,只是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但是,一旦把垃圾当成艺术,就别怪艺术从神奇回到腐朽了,这里面尤其要侃侃那所谓“空间感十足”的行为艺术。
在人民网,我看到这样一条帖子:有人把千百斤滥苹果放到大街上,搞得臭气熏天,学者乔新生把那叫“艺术”。这次呢,这位学者又发表文章《2003年回顾之文化篇:体现多元价值观,实现人学的回归》,把脱裤子上街叫“艺术的美感”。他说:“作者为了赢得更多的读者,已经不惜脱下裤子,表明自己的性别身份,而艺术家们为了吸引眼球,已经让自己千疮百孔了。这是一个献身的社会,也是一个争宠的社会。在反叛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艺术的惨烈,也看到了艺术家们的无奈。当社会从平面走向立体之后,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赢得观众,而观众席上并非一片叫好之声。……痛斥者说,艺术家败坏了艺术的美感,反对者说,艺术家脱离了艺术的规律。从那位著名的美籍华人音乐家的‘水音乐会’,到著名电影导演的空前大制作,从一位编辑小姐的遗情日记,到一位学者出身的作家发表的所谓美男小说,每一次艺术尝试,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作品的存在,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正是有了宽松的社会氛围,才有了惊世脱俗的艺术活动。价值观的多元造就了艺术的多元。而艺术家的每一次骇俗的举动,似乎都是在为多元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天哪!现在的“艺术”都发展到“如此先进”的地步,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评论者都让我叹为观止。脱裤子上街,不顾社会公共秩序,那是“艺术”?把这种事情都能说成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看只是哗众取宠,为了吸引眼球,满足自己被曝光的优越感吧,哪有社会责任感的心思。在我看来,现在的在视觉艺术中搞的十分热闹的行为艺术、观念摄影这些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浪潮,都是些处在试验过程中事物,既然不是成品,就先不要端上餐桌来倒无辜民众的胃口,别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别因为你们个别把艺术界的名号搞臭了。
当今自称为是当代的艺术家们好像都习惯了零距离的区接触、感受每一样事物,表现欲、标新立异的行为似乎成了下意识的动作,远有美女作家、近有艺术家身上的补丁和穿孔的数量可以看到其所承担的特有的责任。有人说,艺术家败坏了艺术的美感,也有人说,艺术家脱离了艺术的规律。也许是社会给当代艺术家们的氛围太宽泛了吧,他们用拙劣的垃圾污染我们的眼球,他们或许只是需要我们的眼球,那么在眼球经济的时代眼球是不是也要被贡献让他们那去做艺术呢?似乎这都成了在为多元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或许,那些艺术家的另类举动是在试探着社会的容忍度,在每一次艺术反叛的背后似乎都强烈地表现出对它们对社会极度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的感觉能增加艺术作品的张力。但是,在如今形式决定了一切的世界里,他们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张力招揽了大量的关注,人气度开始急速上升,慢慢也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公众人物,名利双收,有了物质层面的保障,精神层面开始不再所谓的空虚、叛逆和彷徨了,不再有另类的举动。看来,反叛是有终极目的的,不管那是有意还是无意。
当艺术混同于大量垃圾之后,艺术也就死掉了。试验品也好,垃圾也罢,只是希望它们别太多去破坏我们的视线,本身美好的事物就已经不多了,就请不要再干扰大家的眼球了。已经是2004年的5月份了,我们有太多的视觉感受,似乎又没有任何视觉感受。这是一个快餐的时代,艺术浮躁的就像是其中的一样食物,快餐本就不爽口,只希望在这快餐中少一些渣滓就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8 18:27:0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