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大成人》,长大成人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好友

11

积分

新手上路

凡由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2: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十一”假期疯狂摇摆,电影里那段沧桑的吉他主旋律都有点模糊了。隐约混杂在记忆中别的成长故事里,炽烈的青春或者挣扎在灰白的堕落边缘,路学长朴实的叙述着关于一次“成人礼”的真实体验。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他,或许并不在于独特的电影语言。的确,他的电影很朴实,他的拍摄镜头也始终保持着纪录风格,长镜头、中近景的大量运用,他要表达的决非某种宏大的历史叙事,和许多第六代导演一样,他关注的是“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周青的面孔,摇摇晃晃的镜头下,少年时代的周青,羞涩的揣着对付绍英的迷恋;或者对朱赫来那种单纯的崇拜;青年时代归国的周青,对兰州女孩散漫却诚恳的笑容,或者对糜烂生活的厌恶;无比真实的只有“个体”。当第五代导演还沉醉在视觉的磅礴或者民族情结的渲染上时,路学长和第六代的“沉默实验者们”正是在关注这些小人物的命运。然而,我始终觉得,路学长所极力表达的恰恰并非青春的残酷,却是混合了时代喧哗的“理想主义”的迷茫。从这点来说,路学长或许比其他第六代导演呈现了更多的主观理性色彩,也呈现出与“先锋性”不太一致的语言。

      The making of steel,《长大成人》的原名。路学长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做一个理想主义的符号,周青在废弃的长城脚下捡到它,认识了现实中的“理想对应物”朱赫来,而最后又和兰州女孩相约在有“朱赫来”的地方。它始终是周青心里朦胧的梦想,在嘈杂的年月里始终让他保持着独立的追求。最嘈杂的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摇滚、性、暴力,在青年向成年的蜕变过程中,这诸多符号突然成了他们盲目崇拜的对象。似乎不玩颓废,不玩先锋就没有个性。他们反而成了最无个性的群氓。周青对ET说:“我一看见你就想吐。”在群魔乱舞的酒吧里,胖子上演了“洗脚”。巧合的是,1989年北京“中国现代艺术展”,正是行为艺术家李山在展厅里表演了洗脚,展览最终换取的是新闻轰动还是艺术激变,无法确知;而酒吧里讽刺的一幕换来的是群氓们唏嘘的口哨,对他们来说,艺术的本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宣泄了他们所谓的愤怒,无主题的愤怒。周青吉他旋律表现的是迷茫而不是颓废。影片的高潮是结尾,当他提着菜刀冲进饭店。我坚信那绝对不是后来影片发行带里处理成的梦,正是因为周青心中对理想的执著,他才会在绝望于环境时用最极端的行为自赎。这不是简单的报仇,路学长也不是要体现一个反体制的愤青,周青行为的意义只在于证明,证明给自己看,这种理想主义存在的可能,但是其代价很残酷,这就是现实,真实的个体生命体验。想起村上龙《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主人公在吸食毒品后的迷狂状态里,冲进长满柿子树的飞机场,透过玻璃碎片看到无限透明的蓝色天空,像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绘画,此刻他猛然撞到的正是自己遗失的理想。他们都需要一点理想来摆脱麻木。

      周青出国、回到北京,电影首尾长城的镜头、少年的对话,《长大成人》完成了“逃离——返回”的寻找主题。贾樟柯的《站台》,崔明亮90年代回到汾阳,却在绵延的时代中磨尽青春和理想。贾樟柯的电影让人觉得沉闷和灰色,叙事节奏很缓慢,比较起来,路学长的《长大成人》显得很“故事”,而贾樟柯的电影显得更“纪实”。喇叭裤、邓丽君、录音机等在《站台》里也是时代的符号,但贾樟柯并没有给出他对那个时代的看法,那种灰色显得缺乏明显的感情色彩;而路学长则明显的表达了对成长的思考。“站台”是理想出发的象征,当崔明亮在旷野第一次见到火车,发出生命激情的呼号,最后却疲惫的回到起点,贾樟柯关注边缘地带受到都市文明冲击后个体的生存状态;路学长的“长城”则建构了理想主义,完成一次少年神圣的成长仪式,对理想主义微弱的固执强化了影片崇高的悲剧感。

      路学长作为带有先锋意义的“第六代导演”是矛盾的,模糊的文化批判,却揣着寻找“家园”的目的。“80年代的先锋,骨子里是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叠加,他们既有现代主义的深度意识、终极关怀,焦灼感、神话人格、崇高感;又有后现代的平面感、碎片感,他们是人和反人的奇妙结合。”(《先锋试验》尹国均,东方出版社,1998)浮出水面的贾樟柯、王小帅、张元、李欣、陆川、娄烨,很难说出他们共同的特点,只能说他们以各自的电影世界实现了对第五代或者主流电影的突破。贾樟柯灰色的镜头纪实,王小帅《十七岁单车》逼窄胡同里自行车的追逐,还有娄烨《苏州河》超现实主义般美人鱼和女孩的闪回,他们甚至越来越接触那些边缘人群,例如张元的《东宫西宫》。当路学长《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真正将“人”拿到了历史叙事之前,我想第六代导演最核心的电影语言是“个性化的人”。而形式的极端试验,反体制的先锋性或许转向了尚在“地下”的电影人。

      关于《长大成人》,回忆起许多关于成长主题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贾樟柯《任逍遥》里的男孩,还有陈果的《香港制造》,还有杨德昌那部三个小时看得我快窒息的《咕啉街少年杀人事件》。最近重新看了苏童许多少年主题的小说,最喜欢的依旧是《刺青时代》,成长过程中极端的对“物”的迷恋,自我建构的虚妄的理想,残酷的青春洗礼。

      20岁了,长大成人,平淡中的快乐。(初来乍到,只是想聊聊电影)
[em12]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顺便顺便,简简单单 http://www.blogcn.com/user16/avantis/index.html

13

主题

0

好友

1137

积分

论坛游民

凝神致柔~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22:47 |只看该作者
可不是嘛!!自己身上同他们的相似之处也真是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0 19:3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