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双重恋父罪中罪——读劳伦斯·布洛克《父之罪》

[复制链接]

81

主题

0

好友

4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30 18:02: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size="7"><strong>双重恋父罪中罪</strong></font><br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5">——读劳伦斯·布洛克《父之罪》</fon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 align="center">&nbsp;</p><p><br />了解什么叫“硬汉派侦探小说”花了十五分钟,看完劳伦斯·布洛克的《父之罪》花了四五个小时——当然,我是抽空余的时间,比如说看电影前的一个小时、坐公车的时候、乘电梯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很难换口气来分段落式的看侦探书,这就是侦探书的魅力,容不得你在情节上回旋踯蹰。</p><p><br />顾名思义,“硬汉派侦探小说”中肯定会有一位浑身充满胆气的侦探,而且绝大多数是“孤胆英雄”,而《父之罪》中这位硬汉侦探名叫马修·斯卡德,喜欢喝掺了波本(一种美国当地酿制的玉米酒)的咖啡,他的作风冷峻、理性,比如在这本书中就有很多章节都提到。还是先来理清这个故事的线路吧——</p><p><br />马修·斯卡德受一位药商调查他女儿的死之前的生活状态,因为他很早以前就失去了女儿的讯息。斯卡德奉命以后在纽约展开调查,通过警方一些粗略的记录,他了解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女孩温迪与一位叫范德普尔的男孩同居,后者拿剃须刀杀死了温迪,浑身血污的跑到大街上,阳具露在裤外,并神智不清的骂着脏话:我操了我妈!之后他被抓到监狱后不久便上吊自杀。</p><p><br />斯卡德着手证据及线人的摸索工作,一刻都没有怠慢,的确是一位十分有责任心的侦探,我们先来理清他调查的顺序:</p><p><br />1、药商(温迪的继父):了解温迪留在他们印象中最后的时光,摆出几个死者生前的大致情况——退学、寄明信片(旅游)、妓女(媒体言说)——并说出温迪的亲生父亲战死沙场的事实;</p><p><br />2、警局:凯勒队长(收受贿赂)表明警方的态度——男孩杀死女孩,然后自杀;</p><p><br />3、公寓楼:管理员(雕塑艺术家)——凭着敏锐的眼光说男孩范德普尔极像同性恋;</p><p><br />4、巡警潘科夫:叙述更详尽,也更加惊心动魄,那句脏话意味深长;</p><p><br />5、房产经纪处:调查死者租房登记信息;</p><p><br />6、古董店:男孩生前工作的地方——大致了解男孩的性格;</p><p><br />7、律师事务所:男孩的代理律师说男孩死前神智不清,</p><p><br />8、爬入死者生前居住的公寓楼;</p><p><br />9、牧师:男孩的父亲,陈述男孩在自杀前监狱见最后一面的情况,并表明对温迪的极度憎恶感;</p><p><br />10、从邮局调查到温迪与男孩同居前的女室友马索的地址、电话,约好地点见面;</p><p><br />11、进同性恋酒吧了解男孩生平,是一个人见人爱的抢手货;</p><p><br />12、与马索交谈,了解温迪与她曾向50岁以上的男士卖淫;</p><p><br />13、图书馆查询《纽约时报》曾经登载的讣告,男孩的母亲系自杀,死亡形式与温迪的如出一辙;</p><p><br />14、在药商那儿确认温迪有很严重的“恋父”情结;</p><p><br />15、到教堂找到男孩的父亲、牧师马丁,并向他陈述案件过程,指出他正是凶手,要他畏罪自杀。</p><p><br />应该说这部小说以很短的篇幅把一个调查谋杀案的过程讲述得十分精辟而且条理清楚。男孩理基(昵称)与女孩温迪都是无辜的受害者,理基从小目睹死在浴缸里的母亲,内心充满阴影,而且其父是牧师,书的P135页这样写道:“理查德的父亲是那种烦忧易怒的人,严峻、冷漠,我很怀疑他懂不懂得什么叫做父爱。理查德的母亲在他六岁的时候自杀。他没有兄弟姐妹,就这么个小孩和他父亲和一个干瘪的老管家在坟墓一样的牧师会馆里生活,这种成长过程让他对父母产生非常矛盾的感情。”他在同性恋酒吧寻求刺激,也常找寻50岁以上的男士为伴,这一点与温迪极其相似。温迪在大学时因与教授发生恋情,导致对方妻子自杀未遂,被迫离校做起援交行为……温迪与50岁以上男士上床为了弥补自己对父亲的印象,同时她接受了他们金钱的馈赠,这样不仅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而且她也愿意这样沉沦下去。同时,在她内心是孤独的,因此她找来大学同学马索与她共处一室,之后又找到男孩理基——后者是同性恋,对她生活上不会产生影响,并且理基会下厨会打理生活。斯卡德调查顺序是一个由表及里、去粗存精的过程,先由表象来摸索与猜测被害人的性格、特性、身世等,并以发散性的摸查方式,由被害人身边的亲友及生平接触过的人物为着手点,一步步排查与分析。同时,我们也看到作者在写斯卡德调查过程中,也不忘刻画他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以此表现出人物个性色彩、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丰富,特别是心理描写,如果铺垫过多,会让线索表露得太过明显,要使得事件一步步深入而不露声色的展示内心世界,这是很难控制的事情。另外,叙述的形式也是以斯卡德的行动为先,而辅之以心理提示。比如到某一个地方,读者并不知道探员调查的目的,便悬着一颗心,如果先由探员的心理活动知道他的目的、方向,那么没有悬念的感觉,也就无法吸引我们读下去的兴趣。这种“抑”胜于“扬”的表现手法显然是推理小说惯用的方法之一。</p><p><br />书中讲到宗教、心理学、恋父情结、卖淫、受贿、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因此单纯看一本侦探书,也许它就是在那儿破案、调查,其实,连带出的东西很多,我认为一部好的书,不管它是什么类型的书,都应该做到这一点。</p><p><br />书的结局很人道主义,但也可视为非人道主义。斯卡德查明凶手是理基的父亲以后,要求牧师吞安眠药自杀,否则上报警察局。选择前者,可以保留名节,后者只会让他既得死又得罪。马丁牧师选择了自杀。最后斯卡德在教堂的募捐箱投入100美金,并为死者们点上蜡烛。其中有一位叫埃斯特雷利塔·里韦拉。这个名字在书中只出现两次,但是它记述了斯卡德被迫辞职的原因所在,因为他在执行任务时不小心打死了一名无辜女孩,在他的内心一直在请求恕罪。也许作者有意让他变成好人中的坏人,他可以掰断抢劫者的手指并反劫财物,他可以命令凶手自己了断自己而不露声色,但我们也同样看到一个正直、内心复杂、充满感情的私家侦探,也许在作者的心里,这样的探员也算得上是真正的“硬汉”吧。<br /></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vande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23:2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