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item-content"><p>他是个歌手,他骄傲而贫穷</p><p> ——莱蒙托夫《伊斯梅尔-贝》第二章(8)</p><p>1.</p><p> 普希金死后,莱蒙托夫大概是最愤怒的人之一,或者至少他表现得最愤怒。而,愤怒出诗人。洋洋洒洒的《诗人之死》成了他的一块明晃晃的标签。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让他表现出愤怒的契机,莱蒙托夫除了在向美人们倾吐爱情时表现出无比的火热之外,他很多时候都是愤怒的。当然,我不否认他还有其他的形象,但只有愤怒这个形象是通过刀劈斧凿刻下来,成为一页浓黑的历史版画。</p><p>2.</p><p> 和他的十二月党人朋友们一样,莱蒙托夫也曾遭遇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如此高贵的流放。莱蒙托夫被流放到高加索大概也是因为《诗人之死》,他因为这首诗莫名其妙地惹怒了法国人,然后迎来一次危险的决斗,可这个名叫巴兰特的法国人枪法太差,没有命中目标,而莱蒙托夫则对天空放了一枪,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意的想法,也许莱蒙托夫是善良过头了,但客观来讲,这样的做法当然是最能鄙视这个法国人的方式了。莱蒙托夫此刻的贵族气质,令人赞叹,我可以想象他放枪时微微向斜上方昂起的头颅,和略略低垂的眼帘,稍稍俯视的目光。一声枪响过后,莱蒙托夫入狱了,然后遭遇流放。</p><p>3.</p><p> 而且他遭遇的是一次充满政治家式的阴谋的流放,他是以原阶职调往高加索,但那里是战场。可莱蒙托夫这次还算命大,虽然参加了战斗,但没有马上就以自己的生命证明《诗人之死》中的诗行。然而我说的是“没有马上”,一八四一年他回了一趟彼得堡后重返高加索时,踏上了一条和他的偶像普希金同样的道路——决斗。这回,他和普希金一样厄运当头,“在残酷无情的手下丧失性命”(《诗人之死》)。而在此前写下的《伊斯梅尔-贝》里悲愤的呼喊“哪里有人爱我们和相信我们!”莫非就是自我决绝的预言?</p><p>4.</p><p> 莱蒙托夫有个颇有政治活动能力的老外婆。老外婆不断的活动,让莱蒙托夫免受不少苦,甚至是挽回了生命。而这其中,我们可以想见政治交易是如此富有弹性,那么,专制的颜面看来本就没有谁在竭力维护。那专制之下的政治,就是小商品市场的买卖,获利属于个人,而很难属于这个市场。但那些交易,并不能挽救商品被消费的命运。</p><p>5.</p><p> 十二月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普希金愤怒了;普希金死后,莱蒙托夫愤怒了;现在莱蒙托夫也死了,大约愤怒和死亡之间也有不可告人的约定吧?</p><div class="clear"></div></div>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4010694[/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