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2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selfish《一场Jonathan Harvey的现场音乐会》

[复制链接]

59

主题

0

好友

6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10: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场Jonathan Harvey的现场音乐会



和光怪陆离的蓬皮杜中心相比,IRCAM那栋小小的红楼并不入眼,但这栋貌不惊人的建筑正在成为当代音乐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与第二维也纳乐派和新古典主义不同的是,IRCAM象征着当代音乐的多元化和彼此融合,而非学究间毫无疑义的党同伐异。奇妙的是,建构这个组合的不是艺术家对艺术相同的见地,而是资本家的金钱和一个低调的委员会。
  
  当我顺着表示和楼梯下行时, 我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如此深入地表,这场也许会在当代音乐史上留下浓艳一笔的音乐会居然会在离人类生活100多英尺的洞穴中举行。 出席者中荟萃了巴黎音乐界的各辈英豪,自然还有籍籍无名且滥竽充数的区区在下。
  
  一阵小小的骚动之后,台上出现了当代音乐的代言人之一,以演奏现代曲目著称的Arditti四重奏团(Berio, Nono, Zender,Sariaaho, Grisey的四重奏作品都是由他们首演的)。而我在几分钟前刚刚拿到了详细的节目单。
  
  首曲出人意料的是刚去世的意大利作曲家Luciano Berio的四重奏作品Grosse,这是首为1997年的保罗-波尔恰尼国际弦乐四重奏大赛决赛所作的曲子,大量独特的拨弦演奏是这首曲子的招牌内容, 四重奏里有拨弦不足为奇,难得的是拨弦部分难度极大,并有Berio新创的很多独门手法,而且各声部的拨弦部分似乎还深有玄机,四个声部倒像是四个清谈者。 Berio又象是在用拨弦模拟人声在非常状态下的发声状况,如清嗓子,咳嗽等。Berio在作品中毫无疑问地使用了某种序列,但该作品我只听了一次,未及深究就已经结束了。
  
  之后是葡萄牙作曲家Joao Pedro Oliveira的作品Labyrinto,这是一首配合钢琴和电子发生器表演的四重奏。作者在节目单上的介绍说该曲是为了表现诗人Mario de Sa Carneiro的诗歌。 虽然不了解这位诗人,但我才这首诗也许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有关。倒不是电脑发出的诡异声响,而是电子音乐部分分明是希腊正教的素歌变形而成。
  
  听到第三首苏格兰新晋作曲家James Dillons的作品时,由于音乐没有使用新奇的音响,加上一路车马劳顿,我竟睡着了,直到曲终大家鼓掌,这才擦去口涎,整肃容装,继续正襟危坐。
  
  十分钟的休息之后才开始今天的正题:Jonathan Harvey今年三月的新作:第四弦乐四重奏。
  
  Jonathan Harvey俨然已经是当代音乐家中技术和创造力的化身。我开始对此人感兴趣是因为在Musica Falsa的一篇关于Gerard Grisey, Tristan Murail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他们共同的音乐主张Spectralisme. 这个词中文何解我不清楚,字面上应该是频谱分析主义的意思。之前我已经听过我所能找到的所有他的曲目,如Bhakti, from silence, 4 images after Yeats等,其中有一首曰Advaya,长约20分钟的曲子据说是由大提琴开始时在A弦上的第一个音经频谱分析仪推演而成。没见过原始的乐谱资料不敢妄评,但根据部分文字资料,Spectralisme应该是十二音序列微观化的一种技术手法。根据短短的40分钟现场音乐去评议他的技术是不严肃的,所以我这里只谈即时的现场感受。
  
  把现代音乐说成完全的数学和物理游戏是不合适的, 因为无论是Schoenberg还是Harvey都只是通过方法论来寻找选择自己想要的声音和组合。方法是充满偶然的,但结果都完全符合他们个人的审美准则。Harvey是个半吊子的佛教徒,所以他的音乐在形态上也必然存在自省。这个作品中弓弦摩擦琴底发出的嘶哑的静默分明是苦行时欲望的呻吟。 总之,Harvey充分利用了乐器的各个部分发出的各种音响进行归纳和重组,那些极度密集的音簇象是一把钢锉,狠狠地锉着所有人的耳鼓,咽喉和味蕾。整首曲子非常漫长,却绝不乏味,各个声部的组织各见巧思,连空白也都恰到好处。Harvey似乎是想借四个弦乐声部在电子音乐的配合下进行某种玄学辩论,所有的乐器都得到了足够的空间表现,直到最后所有人都在这个术士的暗示下达到了癫狂的状态,现场的空气被音乐和众人凌乱的思绪撕扯得七零八落,充满了无声的嚎叫和叹息。
  
  结束时年轻人迫不及待地跃起大呼,Harvey和演奏家们谢幕,曲终人散。
  
  从某特角度来看,IRCAM旗下的音乐家已经在和向来矜持的德国音乐界分庭抗礼。而以Tristan Murail和Harvey为首的Spectralisme应该代表了更为先进的创作技术。序列主义的微观化无疑为音乐元素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表达手段。而Harvey向来主张音乐是技术,美学和个人精神状态的集合。从西方现代音乐的现状来看,现代主义运动从未停顿,时代精神从未萎缩。只不过从美学意义上来讲,现代艺术的具体功能因为社会形态的变迁有所转移。所以一切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在音乐的传统功能方面的比较都是无意义的。
  
  但有一点亘古不变。那就是:当生产力和社会意识形态因过度发展失去控制时,艺术也许是唯一的制动装置。
  
  艺术本身是一个非常完善的进化着的有机体,她的自救体系完全有能力应对一切危机。达姆施塔特运动就是一个现代音乐陷入十二音主义危机时的自救运动,(它为二十世纪发展方向的十二音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元素和表达空间, 为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而IRCAM组织的出现将达姆施塔特运动的多元化主张进一步深化。 这个组织包括了来自不同国家地域的对音乐抱有不同主张的艺术家,如英国的Harvey, 法国的Murail, Philippe Manoury,芬兰的Magnus Lindberg, 瑞士的Michael Jarrell等。
  
  当这个世界出现了如此丰富和多样的可能性时,融合终于成为必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hippogavagai.blogone.net

59

主题

0

好友

6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2#
发表于 2007-8-4 13:10:57 |只看该作者
只闻其名,不得其音,只能转贴过过嘴瘾

在我们这里,连听听萨蒂或菲里普·格拉斯都自以为是得不行,实在可怜
hippogavagai.blogone.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0

好友

6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3#
发表于 2007-8-4 13:10:59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门兴格拉德巴赫在2004-7-2 23:16:33的发言:
只闻其名,不得其音,只能转贴过过嘴瘾

在我们这里,连听听萨蒂或菲里普·格拉斯都自以为是得不行,实在可怜


看着,是很诱惑的!听了,倒也未必以为佳。
不过我信任今人更甚古人。
很久没戴过耳机了,昨天听了一张电子专辑(DJ SHADOW的,回想起来,其实比MOBY好些而已),竟也能大喜,快活一傍晚。
读金斯伯格访谈录(文楚安这厮又出现了),感觉金氏和荣格有点像,是死磕迷途,借力超升的那种人。
音乐与诗,予人新生,相比之下,没有时间之维的艺术都逊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0

好友

6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4#
发表于 2007-8-4 13:10:59 |只看该作者
呵呵,记得我们刚在一起玩琴的时候么?常说“理念在先”这句话。
我想写作不应该是这样的,而音乐似乎很有必要,但恐怕当时仅仅是为了合作之方便定一个基调吧,假若不是集体创作的话,也就无所谓理念先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 01:5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